龚洪林诗书画展
龚洪林1963年10月生于南京,全国知名书画家。现为南京龙神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及学会会刊《人力资源新思维》主编,南京大学商学院和南京点经企业管理策划有限公司主办的[《企业家沙龙》通讯]主编。南京书画院特聘书画家,首届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第三届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中日、中韩等国际书画展览。并分别被欧美日韩及东南亚等国,和中国许多省及台港澳等地,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机构和私人珍藏。先后出版有《龚洪林书画作品集》、《龚洪林书法作品集》、《龚洪林书画精品选》(2002年版)挂历和《墨语—名人名家话洪林》等专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创新是艺术发展永恒的主题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会长、美国南加洲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
古代书画大师赵孟頫曾有:“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论断。针对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书画作品,他强调书画家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的重要性。综观国内外书画大师作品及其理论,我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创新高于一切”。
龚洪林创作的书画作品是在学习和吸收中国古代书画大师精华的基础上完成的。他的作品的创新性更表现在他的狂草作品和山水画中。其狂草作品用墨上浓淡枯湿并用,线条流畅;结字上意态横生,美仑美奂。他作山水画是用作狂草的手法写就而成。观其画作:用笔上中锋、侧锋、散峰和逆锋并用,线条常有幻化的效果;画法上多种皴法并存;用墨上泼墨、浓墨、淡墨、宿墨、焦墨、枯墨和飞白并使;山形左右顾盼,变化多端。整体作品气势磅礴,意境幽远,不可重复,难以仿造,反映出他开阔的胸境和深厚的功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书画艺术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希望洪林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不断前进,勇攀高峰。 至诚至信
黄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书法教授、博士生导师)
龚洪林原是中学化学教师,八十年代末进修于我院邻校江苏教育学院,因他热爱书法而与我经常接触,遂有师生之谊。以后化学渐渐地离他而去,而其书法则逐渐为人所知,这与他孜孜不倦的多年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十多年来他临池不辍,陶冶于翰墨之间,使其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艺术享受。他初学米芾、王铎,后改习苏东坡,由宕荡而收为沉稳,并与同道拉开了距离。
洪林热爱学习,数年前又去南京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业结束后转入新的工作领域,然对于书法仍然一往情深。我知他近来又喜习怀素大草,初得面目,思路也较前开阔。随着年龄的增长,书亦老练了许多。洪林问道于我,我瞩其莫守程式,当求变化,既要博采众长,更须钻探深入。书法既是艺术,必有技术层面的内容,因此,不论何时都不应以虚浮的艺术评论掩盖真实的技法表现。以此关照自己,必能克服障碍于习气,由技讲道。
我信洪林至诚至信,因而定能在书法艺术中净化自己,获取人生的精华。
刊于2006年4月25日《新华时报》新华艺坛。 至诚为道
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家一级美术师)
人们都喜欢看海,是因为海的广博、包容、深沉、***••••••“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海,引起人们与命运搏斗,对世象剖析,对自然忧虑,对历史回眸的深深思考。
然而,我看大海,还因为它的至诚与平静。
移居金陵工作,接触最早的年轻书友之一便是龚洪林。看上去,他不喜欢造作,不善修饰,言谈举止之间无不流露出他对艺术的虔诚和对师长的尊崇。热情、平和、率直与练达勾勒出他数十年生活轨迹的人文品格。而“真诚”,则是他品格中的闪光点。洪林善于处事,乐于助人,关注协会发展,倾心支持活动,联结企业与社会,渎神奔走,不计得失。这是一个钟情于艺术的年轻人、一个书协会员所具备的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
从一颗石子可见陵谷之升沉,从一个水滴可见江河之清浊。
洪林少时家境贫寒。生活艰辛,始识求学之不易,至诚之必备。80年步入大学,专业是化学,然营织他蓝色梦的却是艺术。与其说是初探,还不如说他将大学校园里萦绕于心间的传统文化情结带入他的学书天地。87年他师从黄惇先生,后又在南京印社书法研究班学习二年。十五年来,他从二王入手,习颜、米、王铎诸家,又追东坡风韵,“原帖原临原创”、“临创结合”,亲古人,远今人。深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苦其心志的临习、创作、追索与思考,不断积淀他厚积薄发的内驱力。稳健的创作心态和“恋古”情结使洪林的书艺探索之路越走越宽广。用功如远行,迟半日则程途少半日;江道若登塔,上一层则见识高一层。当米卢通过梦想、信任与努力三步曲凝聚中国国脚队员时,人们突然领悟到一个真理:“足球是快乐的,而态度决定一切”。洪林书艺求道一步步的成功,靠的是他对艺术的至诚,靠的是他心无旁骛的淡泊情怀。
纵观洪林书法,神清气朗,雅逸秀润。整体看,具沧海生波之气韵,于萧散中寓整饬,严谨中呈旷达,亦温亦峻,兼沉兼逸。细品之,又味出意态沉着,忧患漠漠的精神理念来。用笔干净爽利,清朗劲健,不计中侧,方圆兼施,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结体欹侧生趣,别具风骨。以意领笔,生机勃发,尤注重轻松明快的节奏与厚重凝结的线形,将结字取势的律动统一于审美风格的追求之中。去造作,戒骄饰,真率自然;避乖张,破局促,会于中和。“进退于肥瘦之间,深造成于中和之妙”(《书法雅言》)
诚然,洪林书艺求道之路还刚迈出一大步。大凡艺术创作,窥其堂奥而又不落窠臼,则何其不易也。东坡云:“至诚为道”。试看今日洪林,又整装待发••••••
刊于
(1)《中国书法》2003年第十期•[书坛中青年]专栏
(2)《书法导报》2003年5月21日第四版 我对龚洪林“人”与“书”的观想
马士达(全国著名书法篆刻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会员,原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教授)
龚洪林是我迁居金陵以来接触最久,交谊也深的年轻朋友。说来这俱是“缘分”。而今,我已记不起当初因何“媒介”得以与之相遇,记得很清楚的倒是他起初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一脸诚实,缄默寡言——这与我生来愚钝木讷的秉性十分相类,因与之交往。诚又应着“人以群分”的那句老话了。
当然,话得说回,倘若仅此而视这类乎“性相近”作为彼此交友“划圈”的“半径”或友情基础的唯一,绝然非是。若是,那只能说明彼此的浅薄、狭窄,甚至也有点“那个”••••••也不可能投缘到如今的份上。透明地说,洪林与我的交谊在“师友之间”。其中的“名实”,实非我以师自居,而是他尊我为师;我则念他为人真实,宁愿待其为友。以此之故也。我不甘以试自居的理由,先且以现在的认识而言,虽本人在高校任教多年,却深感“为人师”之不易。既为人师,理当恪守“师道”的职责,以严以律己的道德为人作“师表”,倾自己的所学所能传学识以“授业”。古云:“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所言尤其适合于对教师的要求。而在现实中,虽目睹当个教师“糊弄”太容易,但要说“做好”却很难;而欲成为“名师”、“明师”则尤难。这是我的实话。再就当时的实情来说,本人也才从“乡下”到省城,当教师似乎命运安排。于书法道技也只属初级,于学识尚不知子丑寅卯。不敢以师自居,就算我还有点自知之明罢。怕弄不好尤恐人家“明珠暗投”,而我则枉以为师,无异“罪过”。更何况,据我所知龚洪林早些年已从林散之得意弟子齐昆(枝三)先生习书,秉承了林派书风“平、留、重、圆、雅”法乳的滋育。随之于87年又转益投师南艺黄惇先生门下,吮吸教泽。在我长期的观望中,不管外界人士作怎么看法,而在书法“圈内”人士和书法的学识领域中,我甚同意公众的认定,黄惇先生毕竟是位治学严谨,成果卓著且爱生如子,不失楷则风范的导师和学者。当初洪林老弟能拜黄惇先生为师,当属三生有幸。至于彼时之我,不过茅庐初出之“山野村夫”,和足道哉!事本如此,怎奈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师友”之情却格外地真挚有加。伴随已度过的十多个年头、真可借现今最时髦的政治套话“与时俱进”来称道。
一直以来,龚洪林待我甚是敬重。我自度,这或许是因为在他眼里,看到我这人身上本无令人厌恶的劣迹;也或许以书法的“身手”之“技”论,我身上还有那么一点让他刮目的“老垢”;还或许就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体认和明理而言,我口中也还有令他信服的一些知见。否则,他干嘛要 跟在我屁股后头瞎转悠,不头昏吗?
多少春秋,我对洪林委实也始终抱以“亲和”。说“呵护”,似我在“卖老”,欠妥。说“关注”,则表明我多年来对他“作人”和“学术”所取进步的欣赏,倒很贴切。
洪林老弟为人很善良,也很诚信——这诚可谓是我对他真实为人“品格”的基本评价。如此说,虽难免带有本人主观的感情色彩,但这种“主观”恰恰正是以“客观”——众人眼里他的作人原则为依据的。我认定的“善”,就是以“真”为本质,以“不假”为外表,也即为人正派。我理解的“良”,一言以蔽之,则也即以我认定的“无劣迹”为作风。何为“劣迹”?依我看也既从古到今人所不齿的种种心怀狡诈,损人利己,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之类的恶劣行为。如此“等等”。想必不用我说,凡是与龚洪林接触过的人,都未曾从他身上觉察到有什么“沾染”。更没有遭过他的罪,吃过他的亏,上过他的当。为什么? 就因为洪林一向为人正派。他诚恳待人,正直为人,正是他在“善于”检点自己当如何做人。本来,就“善良”而言,理应作为之为人“本性”的“良知”和“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即仅有的那么一点点可贵的“天良”所在,怎能丧失。故而,儒教《三字经》开头便以“人之初,性本善”明义。阐明此当属凡人所具“性相近”的共性。然而,鉴于人的境遇与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鉴于每个人持信修为“从善”或“趋恶”的走向不同而导致为“习相远”;尤其当人面临“名、利、权、势”的诱惑时,最终又致使“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杨雄法言•修身)。善恶便由此分而有别了。若以此相“校对”,至少说在我与洪林十余年交往中还未发现他身上有什么明显的“错处”。所能看到的,他总是从善如登,从善如流,与人为善。既尊重师长,又友爱同道。于世事始终保持认真对待,宠辱不惊的平常心。他关心别人,热心助人,乐于奉献而并不计较个人得失,实堪称是他的美德。尽管由于太“热心”,有闻他时而也曾摊上过“吃力不讨好”的“窝囊事”,据说他也只付之一笑,毫不“上心”。对此你可别认为他是甘吃“闷亏”在“犯傻”,我说这正是他善于容人的“雅量”。我很欣赏。而就在“欣赏”之余,我想人们自然也会同我一样联想甚至窥视到当今社会上另有一些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所谓“精明人”。他们为了一己荣利,总在盘算着如何占尽天下“风水”;动辄会把不称自己心的人视为异端或仇人,横加排斥。不时会视“公心”和“道义”于不顾,什么损人利己,恃强凌弱,心怀叵测的阴谋勾当都干得出来••••••恕我直言,这种人纵然“神气得很,但是品格低下。纵然似有所得(不过眼前私利而已),势必也终有所失(因心术不正而失人心也),可断定其结局难免可悲。但等良心发现,就 怕悔之已晚。这是因为,凡处心积虑常干坏事的人,谁都无法躲避苍溟中暗寓的公理:多行不义必自毙也。
说过了从对洪林“欣赏”而悟及的理,随之我想再谈谈由我对他的欣赏带给我的欢欣。在我与洪林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感正由于他每每不计较个人得失,往往倒是有所得而无所失。得就得在因其善良、诚信而博得了人心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使他能交到许多有品位的师友,反过来由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使他无论在学业、事业,还是在艺术上均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与进展。九二年春,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化改革的春风劲吹和全国性人才流动的春潮涌动,龚洪林为了寻求自身的更大发展,也开始写下了自己“春天的故事”。毅然辞去了原来的教师职业“下海”经商,先后到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创办贴金艺术公司。由于严守法规,诚信经营,得到了当地金融界和企业界朋友的大力支持。生意搞得还满红火,历年均有盈利。足以看出他的能耐。而就在历时五年的经商阶段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和“知识大爆炸”的客观需要,他还报考攻读了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班”。花三年时间认真求知,既学到了工商管理的业务理论知识,又经过学分转换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澳门科技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文凭;同时还交上了好些工商界、金融界的高层人物做朋友,为自己今后所从事的经济管理经营的业务,又开通了人际关系的通道。如此“一举三得”,又足以看出他这人干实事的“有心”。一九九八年洪林又“跳槽”应聘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兼职。同样还是因为他尽心尽责,奉公职守、业务开展的颇有活力;因创收增效的成果显著,曾于1999年和2000年两度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获此荣誉,岂又不是他具有敬业精神的见证。诸如上述,令我欣赏的是:龚洪林走的都是“正道”,骨子里正反映出他作人的“正派”。
为人的“正派”。势必决定书品之“不俗”。“不俗即雅”。乃是我对“雅”与“俗”的主见。至于这种“雅”是“大文章”或“小趣则”,也可代表我对“大雅”与“小雅”之区分。若以此来审视洪林的书风与品格,我有如下观感:一、由于洪林在较长期受黄惇教授“笔法中心论”、“原帖原临原创”及“临创结合”等诸多教学理念的深刻影响;无疑从“理法”的角度看,会给洪林学书对如何接触传统,认识传统、理解传统的深邃、雄厚与博大的艺术精神和学识理念带来很大的启导和裨益。从正面说,也即守住了书法传统演变的主脉,学会了传统书法的技法表现,会通了传统书法斯文高雅的理趣与法则。因而使自己的书风也随之获取了较高的品位与格调。而如果从侧向看,也正由于黄惇先生的一系列教学思想高屋建瓴,颇具学术品位和立竿见影的现实指导作用;故尔,就必然令学生为之折服,以至于顶礼膜拜。也难免令洪林一度着意于心摹手追,充当了“黄家军”的一员。偶尔的神来之笔,直如替老师“代笔”。对此,我谓既是“得”,也是“失”。何故?设若我是黄惇先生,我会以“有我无你”作答,仅此而已。因为在我与黄惇先生多次接触中深知他并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要不然当黄惇先生看到洪林后来另辟他途,改学苏字写得精彩时,他怎么会大为赞许呢。可见这不是“谬赏”而是“灼见”!二、就洪林目前的书风看,所取是以苏字为体,参己意为用的格辙;得苏字之格体,呈君子之风气,理应首肯。然肯定之余我又喜欢直言,就在“体用”之间,似乎他依然流于一些“保守”。“体”之不改,再加己意,终难自具一格,匠心别出。是则又近乎转为给坡翁代笔矣,君记否?坡翁尝有“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之高论;虽是论画,其理也通于论书。不当“粘着”于形,“有星则有弊也”。若非如此,否则刘熙载论书怎会有“气骨真当勉,规模不必同”的识见。这里的“气骨”,所指的是形而上的对“神”、“气”、“韵”的会心融通;“规模”则是指对形而下体态结构的形式把握。一是当勉力追求,一是要删尽雷同。有鉴于此,我观洪林之书,与其以苏之为体,参己意为用,还不如以自己的创作为体,参苏字的神意精魄为用。是则,苏字的雄厚博大、气势恢宏,一任裁化;熔铸而为自我面目,岂不另辟天壤。入之“化境”,令人快哉!我出此言,其实根本算不上在给洪林指点“迷津”。要算,只能算是我透过对其“人”与“书”的剖析,受“友情”的驱使所吐露的实感与实话罢了。因为就目前他的书法实际水准来看,如果放宽要求,怎么说他的造诣已今非昔比,已经跻足于书坛中青年书家者流之中的佼佼者之行列。论书品与实力,已令同道者称许,也令我不敢小觑。然而,倘然以更严格的标准衡量,站在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创新的立场上对之审度,显然洪林前所事事的对苏字的心摹手追,多少因处于对苏字(或曰传统)的极度崇尚,而在不意中却淡化了对创造出新的求索,也忽视了对传统(包括苏字)本身也蕴涵着创新发展的实质性考察。因此,名为遵从传统,可是在我看来,这种传统仿佛已成为他裹足不前的束缚与负担,似乎大可不必。为了解决他的“认识”问题,于兹我想借巴蜀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的卓见向他进言:“任何创造都是继承,做个孝子,只有给老太爷送终的份,恰恰是最坏的继承。”洪林闻之,想必会深思之,醒悟之,践行之。
我殷切期盼看到洪林老弟的进境。
刊于《书法导报》和《新华时报》新华艺坛 豪气满纸追前贤
刘诗(知名书法理论家)
龚洪林,南京市江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省有关书法作品大展。在江宁商业大厦举办的“江宁中青年书法邀请展”上,洪林的《唐•韦应物《滁州西涧》》的狂草书作,是我较喜欢与赞赏的书作之一。这件作品虽然只有三行二十八个字(题款未计算之内),可是在洪林的笔墨演绎下,将线条与其组合的各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爽朗痛快,造就成一个气宇恢宏、豪情满纸、颇有冲击力、震撼力的艺术形象。书写开头时,笔墨较重,笔道遒劲,具风雷激荡之意,写至第二行“带”字开始,进入高潮,心手两忘,这明显的转换,行笔不仅以枯瘦为主、丝丝露白,重要的更加狂放,进入驰纵不定、动不可留、静不可推的境地。真是笔致峰回路转,使人惊心动魄。特别是“带”字不仅形体长于一般字,那最后一竖奋笔直下,真有万丈瀑布从天而将之势,激流飞落,不可阻挡。虽然此字多用干渴之笔,比较瘦细,但由于力聚毫端,见于画中,因此长长一竖由始至终毫无孱弱懈怠之病。“枯藤万丈悬”,年深月久,风吹雨淋终不折,其韧性实实惊人。在这里,人们极易联想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刘中使帖》中“耳”字那一长竖的“身影”,在此得到重视。诗的最后“横”字,则又稳定厚实,嘎然而止,颇具匠心。这种大开大合、大放大收、动静交错、波澜起伏的章法构建,在强烈转换对比中展示书家无拘无束的广阔胸襟与豪气,和有序可循的艺术修养。
虽然现在用“颠旭狂素皆已矣,千年之后又见君”来评定洪林草书成就为时过早,但我相信,洪林同志如果继续努力,沿着正确道路走下去,追上并超过前贤是可能的。 取一家之法 得众家之长
黄正明(中国书法家协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学理工者善逻辑思维、学文学艺术者善形象思维,而能融其为一身者,定成大器也。龚洪林大学本科毕业时学的是化学,书法是其钟爱的余事,也是其投入最多的爱好,近年来,他倾心书艺,临二王,摹老米,书过庭,写东坡,颇有收益,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江苏书坛,英才辈出,;老、中、青三代名家众多,而能够在这人才济济的书法大省内,走出自己的路,使习书者、懂书者、善书者知其书艺,引人关注,实非易事。和故?愚以为:
其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深与博大,使急功近利者无法一蹴而就,一点一画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如同京剧中的一招一式,若只会摆一二个花架子,明眼人一眼即能把它看穿。
其二,字如其人。古人云:书正心正。人如其书,书如其人。若胸中无物,则难为书艺,这物既包涵着书品、艺品,也包含着书法基本的必杀技——传统而扎实的基本功。
其三,江苏书坛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尤其对一个中青年书家来说更是一个可大显身手的地方,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六朝烟雨、魏晋风度,是成就书家的胜地。
洪林近日送来其新出版的作品集,他说,这是他近期学书的一个小结。
当我一口气读完《龚洪林书法作品集》后,生出不少想法,碑与帖,传统与继承,笔墨与创新等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传统的继承,这种继承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聪明的取舍,不是笔墨的克隆,而是理性的抒发。这里我只想说一点,用机智的、理性的、科学的方法继承前人书艺的精华,“取法乎上”,并善于驾驭笔墨,哪怕只取一家亦能生动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子来,而且,路子纯正。
书风纯正,专而不杂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洪林的书法以东坡笔意为主,参以米法而格调不俗,习东坡书者往往易得其形而失其神,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东坡的“无意于佳乃佳”的文人书风,实为书之妙境。于不经意中见精神,于率意中见胸襟,虽无大起大落,但也个性独具,就是这种独到的“平”,书出了书法之韵,写出了书法之真,辟出了书法之境。洪林经过多年对东坡书法的临习,在书写的技法上已颇为娴熟与老道,我们可以从他书写的大量作品中看到他的临池水平,亦可以说,他的书法中吸取了东坡书艺中很“纯”的一面,即入“古”的纯,我以为此正是洪林学苏字的最大收获。
洪林学东坡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他先临大字,后临尺牍,继而诗稿,《寒食》、《醉翁亭》等佳帖名碑百临不厌,字形字态默记于心 ,尤其钟爱东坡的尺牍和小字。的确,东坡的尺牍和小字中散发出的那种文人气、书卷气是凡人无法企及和难以达到的,他是挡在许多学书者面前的一道坎,且这道坎较难逾越,故而许多人因此怯步或不去涉足,我们会明显发现今天写东坡者并不多,写的好的亦少,虽然人们从心底里是那么地喜欢东坡。而洪林学东坡学得既投入也有滋有味,他不断咀嚼、不断摸索、不断临摹、不断投入,他首先打入东坡书艺中最精髓之处,认真地吸吮,有目的的“拿来”,然后通过取舍而居为己有,这其中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智慧和眼力的,这直接关系到表现——书法作品的格调。从东坡书艺中出,也正应验了“取法乎上”的道理。
话说回来,学书仅学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如同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信息量太小,难以表现中国书法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我们看到,洪林已注意到这一点,他近年来不但在行书上狠下工夫,同时还写篆写隶,不断拓宽自己的创作,我们可以从这本新的书法作品集中看到他在这方面的临摹与创作。
2000年冬,我与洪林作为江苏省书法家代表团的成员同赴四川并同居一室,故对其人其书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为书投入,为人热情,为商精明,事业和爱好皆安排的有条有理,有声有色。
愿洪林在书艺的海洋中游的更宽更远,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自己的方式
——观《龚洪林书画作品集》
丁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时下的社会更多的是热闹和喧嚣,广场式的拍卖吆喝,广告式的巡演轰炸,各擅胜场的碰撞,莫明的、快速的流动••••••我之于社会的认识源于个人文化的眼光,而一旦纷扰四起,则不能不使我投目于事物的另一面:寂静与独守,可贵的精神家园旅行者。真正的文化品格。
当洪林将他刚刚出版的个人书画作品集送到我手中时,源于文化内在的精神品格再一次震撼了我。作品集装帧精美,封面是乃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教授的题名“龚洪林书画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南京师范大学马士达教授分别作序,使这本集子平添了几分厚重。翻开集子,洪林那些熟悉的线条与结构便在眼前盘旋飞舞,如同庄周的蝴蝶,一直幻化到心上。洪林很细心,在每幅作品下附注了个人对艺术人生的感悟,使欣赏者能够更直接地进入他所营造的艺术世界。
洪林1963年10月生于南京,江苏教育学院化学系本科毕业,2002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特聘书画家。这位化学系的高才生,后来转而从商。但少年时代的爱好与梦想积淀在心中,挥之不去,逐渐演变为对艺术的自觉追求,并日益明朗与进益。经过蚀志磨心的苦练,洪林的书法如剥茧抽丝,一点点地从浩瀚的艺术大海里提纯、聚合、升华。这是一条艰难的入古出新之路,耗尽了艺术家美好的青春和才情。82年洪林投身于林散之高足齐昆(枝三)先生门下,87年拜黄惇先生为师,苦心孤诣,逆水行舟,孜孜以求。颜柳之楷,张旭王铎之草,米芾子昂之行,最后定位于宋代天之骄子苏东坡。但我从他的行笔提按顿挫之间,约略仍然能够感受到林散之、黄惇的笔墨痕迹。这是洪林的过人之处,不薄今人爱古人。
洪林是传统的坚定捍卫者,这注定了他的书法之路必然几经蜕变。经典的博大与深刻无时不在激励他上下求索,多年的勤学苦练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中国书法的自觉时期实自魏晋始,而魏晋风度已成为书法之美高不可及的向往,成为文化殿堂的高标风致。洪林从传世极少的残纸断简中悟透其中玄机,仿佛看到了王羲之、谢安的高尚不群、磊落情怀。在大量的笔追手摹过程中一点点地体悟和复现。这种复现是体悟的认识,是基于现代人对传统精神的高度体悟之后的还原。如果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基于这种体悟认识的推动,那么,洪林正是融入了这条文化发展大链的滚动之中。
我以为洪林的书法约略有三变。86年以前为其入门阶段,以临摹为主,吃透传统,为其后来跃上高峰奠定了基础,此一变也。87年有幸拜入黄惇先生门墙,得蒙传授“临创结合”的学书方法,自兹以后,眼界始开,心手双畅,学书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此二变也。99年起,重新整理自己的书学过程,反复省察自己。初学书法时,一味追求个性书风,临归临,创归创,结果临也不似,创无根基。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学黄惇先生书风的人,纷纷在全国大展获奖、参展。洪林原以为学象黄惇足矣。99年初夏,在南艺参观书法大专班毕业展,感悟“黄”恩浩荡,“黄家军”高手如云,王羲之当年学卫夫人有“遂改本师”的感叹,洪林悟及此,后从《人来得书》、《新岁展庆》二帖入手,改攻苏东坡书体,此三变也。三个学书阶段相辅相成,自然迹化,非徒以“小聪明”自矜者而能达此境界。若洪林无此一“悟”,则今日这本集子作品的面目断不会如此之高也。艺舟诚亦有楫,谁能执楫以航者?
精神不死,书道永存。苦瓜和尚石涛说“吾写此纸时,心如春江水”,这种直入“千峰与万峰”而获得的创作灵感,予人以至情至真的愉悦,非真深入书者,不能言及此。洪林作书,保持着从容的风度,这一点常令我自叹不如。洪林的从容在其下笔的不枝不蔓。当其迅疾时,鬼神泣风雨,老杜所云“风入四蹄轻”者也。而当其遒缓时,悠然于高颠之上,听“天外的风追赶天外的云的脚步”(徐志摩诗句),那样一种高旷,一种气质,源于他自身良好的修养和对笔墨语言娴熟的驾驭。洪林的书法当以苏式小行书最优,笔势嶙峋,备尽法度。他的书法有欹侧之势,此乃东坡之法也,乃东坡学王右军之法也。董其昌说:“转左侧右,乃右军法”。洪林深悟此道。转折之处峻骨峻峭,长撇荡漾,颇作春水泻于千里之想。而其一任自然,止于不可不止,放于不可不放,此又非法度所能樊篱。洪林学隶,以《乙瑛》、《张迁》植其基,《石门颂》畅其意,郑板桥云:“风乎云乎,玉条瘦乎?”岂洪林之谓与?其草书,纵横争折,米芾王铎的笔意兀兀显现,其于书,南派“二王”一路兼收并蓄,北派《龙门诸品》《石门铭》、《郑文公》时现笔下,万变融化,一一吻合。统摄于他自身的审美,龙蛇丕变,将来未可限量。其于画,从董思白,石涛、黄宾虹中来,多得清峻之气。书家为画,别开生面。
保罗•克利,这位以线条著称的绘画大师在回答:“你喜欢现实吗?”这个问题时说:“是的,以自己的方式”。他在1909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你这掩在深处的门,你自己开开吧!”是的,每扇门都需要自己去推开,而每扇门的装饰、结构、环境、大小等等又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在开启属于自己的门,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劳动中。任何一位艺术家一生都是在做开门和关门的动作。其开也,如登泰山,层层叠叠,终能破茧而出;其关也,则如直上光明顶,俯视来途,其艰其险,或弃或得,如雾如雨,胸中了无滞碍。而艺术之神端坐在遥远的圣殿里期待着每一位朝拜者。洪林也跋涉在朝圣的队伍之中,从82年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翩翩美少年如今已是人到中年,甘苦自尝,辛酸自知。他的信念坚定,思路明晰,一直将书法放在整个文化的大环境中去追求,砥砺磨新,常有启人之想。书虽小技,却可以证大道。洪林如是,我辈亦如是。
谈到洪林书法中的不足,我个人以为,洪林一直惯用坚挺之毫,显得潇洒流便,但似于线条绵润深厚不无小损。“结想在六朝人风气”是书家寤寐不忘的追求,试观镇江焦山摩崖《瘗鹤铭》或能解此。当然长于此,必短于彼,其理固然也。洪林以为然否?
刊于(1)2003年7月15日《现代书画报》第二版
(2)2003年7月12日《南京日报》江宁版 我眼中的龚洪林
吕萌(中学高级教师)
洪林是我最知心的朋友,二十多年了,我们仍保持着兄弟般的友谊。我和洪林原来都在南京市陶吴中学工作,一起共事十年,他教化学,我教物理,他是团委书记,我是副书记。我们同宿舍,同办公室,朝夕相处,配合默契。在与洪林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他身上的许多优点和特点。
洪林做事执著。当初我看洪林练字,觉得挺有意思,也学着他买了本字帖和毛笔,跟着练。开始几天,感觉新鲜,还能练练,可五分钟热度一过,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一长,连笔、帖都找不到了。可洪林每天一小时练字,雷打不动,十年如一日,这要多大的恒心和毅力啊。那时在我眼中,就觉得洪林在书法上一定能成大器。
洪林做 事积极。洪林是陶吴中学首任团委书记,当时也只有二十岁,年轻能干。在他的带领下,陶中团队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无论是演讲比赛,还是文艺汇演,无论是县里检查,还是市里评比,均能获得好成绩,陶吴中学团委也为此获得团市委和教育局先进集体。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他还组织成立了各种协会。比如新竹集邮协会、新竹书法协会、新竹文学爱好者协会等。并且举办了首届邮展、首届书法展等。学生们为之振奋,老师们也觉得耳目一新。从这些事例中充分反映出洪林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
为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在洪林主持工作时,学校团委委员、各班级团干部和各种兴趣爱好者协会的负责人都必须通过民主推荐或自荐产生候选人,再通过公开竞选演讲,最后由民主选举产生。这开了基层学校团委组织工作改革的先河。洪林是民主制度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
洪林做事认真。洪林是学化学的。对待自然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这也养成了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他教过初三化学,也教过高三化学。他备课非常认真仔细,因而他上的课,深受学生好评。他经常利用晚上和中午休息时间辅导学生,那时完全是义务,不收一分钱,全凭着满腔热情。在他的努力下,他所教的班级均分,在全县名列前茅。
洪林为人坦诚。我能与洪林保持二十多年的友谊,就是因为洪林为人善良、诚信。他总是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的婚姻也是他“热心”的结果。我们平时聚在一起,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甚是痛快。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我的生活中能遇到洪林这样的知心朋友,也是三生有幸。
洪林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妻子美丽贤惠,儿子聪明可爱,愿洪林一家幸福美满,愿洪林书艺蒸蒸日上。 龚洪林诗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