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 首次批露)?
王朝闻:1909年生于四川合江。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雕塑家。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兼《美术》杂志主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主编有《中国美术史》(14卷)、《美学概论》。出版《王朝闻集》16卷。艺术理论大家王朝闻先生辞世
中国当代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王朝闻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1月11日23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朝闻先生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所创作的《毛泽东选集》封面浮雕等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出版了数十部理论著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美学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美术工作者。
王朝闻先生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在成都、杭州求学其间投身革命文艺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1940年到延安后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
王朝闻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004年11月23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转自TOM网
潘鲁生:王朝闻是一位极具艺术想象力的学者
潘鲁生
2006年11月11日,是王朝闻先生逝世2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值得铭刻的日子。2年前的今天,王老带着微笑,带着特有的勤奋与智慧,带着未曾写完的著述离开了我们。
王朝闻,一位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雕塑家。他的名字取自《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体现了他对人生真理、生命意义的终极追寻;他著作等身,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创作热情,笔耕一生,影响了中国文艺界几代学人的奋斗历程与方向;他的美术作品《***选集》浮雕头像及雕塑《刘胡兰》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册,成为经典的纪念;他为人宽容睿智,亲切幽默,在生活中体味艺术,在艺术中融注人生,对他来说,艺术与生命已水乳交融,无可分割。他是艺术界的楷模。
朝闻先生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倡导用新文艺观解读作品,善于围绕着实践主题确立研究对象,创立新的美学思想。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一生坚守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尊重现实,联系实际,重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多元性与有机性,致力于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与当代美学研究。美术、文学、戏剧、曲艺、电影,无一不通,他从独特的创作体验入手来研究艺术原理,真应了朱光潜先生的那句话“不通一艺莫谈艺”,其学术思想的深刻性自在其中。大家爱戴他,仰慕他的学识。1986年在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这位可敬的大学者,并到北京在他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美术史》编辑部作资料员。当时我们这批来自不同省市的年轻人,有志于做好学者们的后勤兵,在专业上从头学起,曾亲临先生的教诲,在人生中留下了一段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他经常鼓励大家打好基础,从点滴做起,主张把资料收集的过程视为研究的过程,集众家所长,从源头出发,从资料入手,把知识融入学术,以思想带动知识。在我的印象中,他每次和大家谈话都那么风趣,既富人生哲理,又蕴学术观念,在幽默中见智慧,在严谨的治学中又体现出对后辈的关怀。与同时代的朋友相比,我是幸运儿,曾在朝闻先生身边陆陆续续工作了6年时间。在跟随他的时间里,他一直鼓励我要有铁杵磨成绣花针的奋斗精神,认准研究民间美术的大方向,来日方长,对民间美术的痴情定能得到可喜的回报。因为有如此的厚爱和不倦的激励,在此后乃至今天的工作中,我都始终秉承着他的教诲,我想以自己对事业的执着与奉献来回报先生当年对我所寄予的希望。朝闻先生还曾经为我的两本拙著撰写了序言,使我深受朋友的羡慕。当然,先生的为人与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它永远鞭策着我。后来我又有幸参与到朝闻先生主持编纂的大型民间艺术丛书《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队伍里来,又亲自领悟到他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他要求全集的主创人员深入民间采风,与艺人交朋友,关注民间艺术的审美方式,打破固有的学科分类模式,从生活中发现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他的主持下,《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为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做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跟随朝闻先生工作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他是一位极赋艺术想象力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他的生活观就是他的艺术观、审美观与哲学观。他风趣诙谐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审美境界、审美感知力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1992年朝闻先生在威海的一个小渔村里写作,有一天,他发现村里有一个饭店,名曰“明天倒”,他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渔民能够抓住游客的消费心理来设计店名这一现象反复琢磨,当晚彻夜撰稿,第二天就寄往《瞭望周刊》。当时,已逾80的朝闻先生每天都抽闲暇与天真的孩子们一起去大海游泳,老人身体硬朗,在海中出没自如,他特别愿意教邓清、小虎子、笑笑这群孩子学习游泳技巧。他说:“大海是一种精神,可以培养孩子认识自然、敢于探险的意识。”他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扮鬼脸,调皮,用童语对话,他童心未泯,似乎在扮演一个儿童的角色,但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儿童的学者,他在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观察孩子们的审美活动。
智慧、敏锐与勤奋使王朝闻先生成为中国新文艺理论创作与研究的著名学者,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他主张从现实中发现问题,笔耕数十部著作。早期的《新艺术创作论》探讨艺术家的审美对象和创作元素,《以一当十》《喜闻乐见》等著作又强调对艺术形态、艺术规律的深入探索有赖于对社会生活、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相互关系的全面考察,曾因其针对性与现实性在新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自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仍被列为大学读本。自80年代撰写近50万字的《论凤姐》后的20多年里,他的美学思想进一步升华,研究对象由艺术美转向了对审美关系的关注上,又出版了《审美谈》、《审美心态》等著作及一系列的论文集。《探索》、《再探索》、《再再探索》,我们可以想见他探索的热情、执着与其中蕴含的勤奋。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是当今学术界的楷模。王朝闻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极富创造性,揭示了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心态的客观规律,注重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把握审美规律,解读审美心理,其学术贡献被世人所赞扬。
朝闻先生,您是智慧与勤奋的象征,是当代美术界与美学界的代表人物。我们永远怀念您!(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新华网山东频道11月12日电)
毛泽东使王朝闻由雕塑走向美学
简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华北大学第三部的美术系与北平艺专合并,徐悲鸿任院长、吴作人任教务长、王朝闻任副教务长,胡一川任党总支书记。1950年4月,文化部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朝闻自1937年离开杭州艺专,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后十余年间,除了搞雕
塑、木刻、漫画、壁画、连环画、速写等美术创作之外,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46年他在华北大学美术系任教时,除教授专业课以外,还根据美术系主任江丰提出的美术系的学生应学点美术理论的意见,奉命编写了创作方法的讲义,试讲的效果不错。但当时他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未产生过丢开雕塑创作而去专门搞文艺理论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尽管我从30年代初就很关心美术理论,也只不过是为了避免雕塑创作拘于匠气,并未企图兼攻理论。”
北平解放不久,主持天津《进步日报》副刊《进步美术》的木刻家李桦教授向江丰提出,这个副刊办起来不容易,希望得到江丰及其他老区来的同志们的支持。热心理论的江丰便要朝闻给《进步美术》写些稿子。这个任务同他的兴趣和专长对得上口径,他乐于照办。为《进步美术》写的一些短文,多是他长期思考的创作实践中的问题,针对当前的需要,以致友人书的方式写作,读起来既不感吃力,文字也质朴自然;文章发表后,受到广大从事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从读者来信和编者的反应来看,它们在文艺战线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出人意料,这些短文竟也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注意,并向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了一些称赞的话,说:“你们看过王朝闻的文章没有,有点马列主义嘞。”首先向王朝闻传递这个信息的,是当时任《文艺报》主编的丁玲。丁玲还说:“他?指毛泽东?平常很少承认这‘一点’。”朝闻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的写作会得到人民领袖的赞许,毛泽东的称赞,给予他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他继续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文革”期间,有个造反派头头对他在《新艺术创作论》初版自序中,谈到写作过程中得到过许多鼓励时说的“其中有我们最敬爱的同志的鼓励”,反复逼问“最敬爱的同志”指的是谁﹖因为此事涉及毛主席,朝闻避免惹出新的麻烦,装糊涂未予正面回答。这是后话。
记得他那天晚上从《文艺报》回到家里,脸上兴奋的神态,流露出内心的激动。他先郑重地叮嘱我千万不要外传之后,才简略地向我叙述了这个可喜的消息。尽管他自己从未向朋友透露过,领袖的话还是不胫而走,很快传布到学术理论界。
自此之后,他同理论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写得更勤奋,更认真,也更艰苦了。如前所述,解放初期他在中央美院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还主持美协的机关刊物《人民美术》的编辑工作。白天忙这一摊子工作和教课,晚上又常常要应约去看戏或看电影。对报刊编者的组稿,他认为这虽是工作任务之外的事,但却反映着客观的需要,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不得不挤掉自己睡眠的时间。他每天凌晨三时起床,泡上一杯酽茶,在那万籁俱寂、夜深人静之时,开始他的写作。他怕影响我的睡眠,就用一张旧报纸遮住灯光。常常我一觉醒来,仍见他一动不动地坐在桌前,全神贯注于写作,在烟雾缭绕下,只听见笔尖发出的沙沙声,每当这时我总是提醒他“该睡了”。但是不论怎么劝阻,他总是那句:“马上就完”,人却仍然坐在桌前一动也不动,天天如此。院长徐悲鸿先生见他愈来愈消瘦,恳切地劝他工作要有劳有逸,不可像油灯那样,点到了油尽而燃烧灯芯,后悔就晚了。他虽感谢徐先生的关心,却未摆脱越来越重的写作任务。除了被剥夺写作权利的“文革”期间,数十年来,包括到外地出差、出国访问或住医院,他这种早起写作的习惯从未改变。而且他研究问题和写作的热情及兴趣越来越高,已经欲罢不能了。
每写完一篇文章,他就把草稿交给我誊写和提意见;这么多年,我一直做他文章的第一读者。当年我不过是个文艺爱好者,对文艺理论本是外行,但朝闻认真听取外行人的意见,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他就修改。这样从春末到冬初,差不多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写成并发表了四十篇短文。当时在出版总署工作的王子野亲自写信给他,提出将这些文章结集交给新华书店出版(1949年时,出版和发行还没有分家,新华书店一身而二任;1953年分家之后,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人民美术》编辑陈伯萍遵照朝闻的意见,将文章按生活、思想、艺术分类编辑,由友人李可染请齐白石老人题写书名,年底就将文稿交给了新华书店。那时出书周期很短,交稿只不过半年时间,一本崭新的文艺理论著作《新艺术创作论》便与读者见面了。新华书店对这本书很重视,破例在橱窗里做了突出的宣传。
《新艺术创作论》全书的基本内容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阐述生活、思想和艺术形式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他着力分析想象这一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时,从它的产生、发展都植根于生活之中的特点,把艺术和生活联系起来,做了深化一步的阐释,使其论点具有毋庸置疑的辩证性。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具体论述了艺术创造的各种问题。其中关于美术的特殊性,题材与主题的独创性,意与境谐,状物与抒情,典型与真实,写形与传神……等等,都不乏精当的见地。
韩羽在祝贺朝闻90诞辰所作的漫画题字中也谈到了这本书:“年轻时虽喜绘画,苦不得门径。一日,偶于书店购得《新艺术创作论》。如盲者忽然见日,聋者遽然闻声。如饥如渴,反复诵读,将厚厚一册背得烂熟。”韩于2001年5月发表在《美文》杂志上的散文《信马由缰》,在“忘年交”一节,又谈到对此书的感触。近日托崔自墨把他十分珍视、在文革中藏在碗橱的夹层中才得以保存下来的这本《新艺术创作论》带给王,希望他在书上题字留念。朝闻欣然命笔,题了“患难识知音”,并做说明:“这本化妆尚不安全,在碗柜夹缝里得以存活的书籍,它的不幸遭遇,隐藏着幸运。而且,此书传奇式的经历,恰好证明书中论点例如矛盾的魅力,含蓄的美与间接描写有普遍意义。韩羽同志珍爱书籍,让我这一题词损其空灵特征。王朝闻于2001年儿童节。”
如前所述,朝闻的前半生除了教书、宣传抗日,就是和泥菩萨打交道,在延安不过是发表过《再艺术些》等一两篇短文的业余作者,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一下子就写出了这么一本系统而富有独到见解的艺术理论的著作呢﹖说怪也不怪。怪在恰好出现在全国解放的初期,正是可能施展他的雕塑才能的时候,却踏上了理论之路;不怪在于这个成果并非从天而降的,它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是他长期关心和研究创作理论的必然产物。
《新艺术创作论》写作于1949年,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形势下,刚刚从旧制度下解放出来的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迫切需要以新的文艺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文艺报》、《人民文学》、《人民美术》等文艺刊物相继创刊,《人民日报》等新闻报纸也相继办起文艺副刊。社会对文艺理论的需求增加了,而当时从事文艺理论写作的人还不多,结合文艺创作的规律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更少;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对他的一些文章的称赞传出之后,无形中增加了对他的文艺理论文章的需求。也由于他个人的勤奋,一时成了文坛上活跃的文艺评论家之一。
从这本书的观点,不难看出,正如友人所说,朝闻的眼睛非常毒,一眼就可以看出艺术的美与丑。比如他对石鲁的推荐,对齐白石和宋人小品画的赏析,对列宾《拒绝临刑前的忏悔》的分析等等,都有独具慧眼之处,都表现了他长期在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中所形成的敏锐的审美感受力。近来,我同他谈起这本旧书时,他说“它反映了我参加革命之后,逐步形成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观的雏形。它也表现了我当年的治学经历和治学的个性,我的许多论据主要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自己、以及别人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如果说我的审美观点与机械论和唯心论有明显的区别,关于这一点这本小书颇有代表性。”
事实上《新艺术创作论》的写作和出版,标志着他从雕塑创作向文艺理论的转变,是他踏上艰难而曲折的理论之路的开始。几十年来,他创作的雕塑作品虽然少了,但他以富有个性的美学思想在文坛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王朝闻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记者 李韵 本报北京11月23日电 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因病于1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今天上午,王朝闻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首都各界人士数百人为他送行。
王朝闻1909年4月生于四川合江县,早年学习绘画、雕塑。1937年加入中国***。抗战爆发
后,王朝闻参加了“浙江流动剧团”,宣传抗日,创作了大量抗日宣传画、漫画、木刻画和连环画。1940年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和创作雕塑。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王朝闻转向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1950年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毛泽东浮雕像,1951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的圆雕刘胡兰像,成为新中国美术的重要代表作品。1952年起,他参与组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1961年开始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1977年担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后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美术理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理论人才。1988年离休后,继续主持《中国美术史》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编纂研究工作。
王朝闻70多年的艺术与学术活动横跨美术、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先后出版了《新艺术创作论》《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喜闻乐见》《隔而不隔》《不到顶点》《审美的敏感》《论凤姐》《雕塑雕塑》《了然于心》《神与物游》等专著和论文集40余种,近千万言。
在人们的追忆中,记者看到了一位谦逊平和、朴实真诚、为学勤奋、生活节俭的老人,他在人格修养上达到了崇高的境界,堪称楷模。人们说,王朝闻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循循善诱、潜心提携,数十年间发现和推介了许多文艺新人和优秀作品,赢得了几代文艺工作者的衷心爱戴。“朝朝闻道载德以归”。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挽幛代表了人们对王朝闻的评价。
(本报今日B3版刊发《永远的学术丰碑——回望王朝闻先生》一文)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 王朝闻书陶渊明《桃花源记》长卷(实物直拍首次批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