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阜”字
[这个贴子最后由汉字音符在 2004/09/01 08:40pm 第 1 次编辑]阜(阝在左),fu4。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一种甲骨文似羽翼丰长象(堆积象)或似火灼吊龟出现许多向外向上的裂纹(隹形)或由下而上层层长出许多树枝(隹形)。另一种甲骨文似由下而上凿出许多供攀登落脚的穴形,似笔陡的台阶,演变成现在的梯子。金文似笔陡的许多石级,篆体似乎与户有关,户解为通道(口,窗户)。人在厂可居住之岩崖里壁从下而上挖出攀壁落脚的许多穴形。
现在的阜字,下为十意为满,备,完,从一而十由下而上攀援,竖为上下通也,口为通道类台阶或壁穴,上小撇意为飘向这些壁穴(类白字)所具有的性能,气势等,为什么撇在上,就是为了突出其下部动感的形态或气势。
阜,附,富音。云梯所依附着的(代词)。1山。2土山。
形容山的形态。3高,厚。4淳朴(自然的)。5强壮,肥壮。6大。7代指百姓。8把百姓比作山意为看重。
形容山上似云梯由下向上生长的形态。9丰裕。10多。11丰厚。12繁盛。13旺盛。
凡从阜取义的字皆与升降,阶梯,楼台,山丘,壁障有关。作为偏旁部首在左阝则突出围绕竖越向下越下坠膨胀难出即稳定之形,似乎是对一座山形的具体描述。
[原创]解“阜”字
追,说文:追,逐也。除走之旁的字甲骨文似弯弓欲射弦积集力量(集)或箭弹出之时弦弓复位(散)或下弦之弓态(松懈)。金文没有太大的变化,篆体意为人们合群而居(人聚)同时可认为分户而居(户分)。现在追除走之旁的字,二口受同一竖控制,口为人为聚,口为(固定的生活空间)则为分居(扩散),撇表示其运动动作或聚或扩散,但总的来说都有“众”意。实际上是以弓形代表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他接到赵国平原君的急报:强敌入侵,请速发兵救援!平原君是信陵君的亲戚,赵国又是唇齿相依的邻国,势在必救.信陵君于是向国王力请出兵救援.可是,国王只是表面敷衍一下,按兵不动.后来,信陵君接纳门客的献计,买通了国王的宠姬,从内宫盗出兵符(中国古代的兵符,是由皇帝和统帅各执其一,验对无误,方可发兵),凭兵符到前线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这种兵符,一般叫符节,或符契."符"是"符合";"节"和"契"都是"切"字的音变变体,因此也是"切开"的意思.原意是一块符木一分为二,两方各执其一,日後对验,看是否相符.
甲骨文追,上为追去走之旁,下为止,脚趾向上意为征伐或前进的方向,意为为合众而前进,追击松散之敌。金文比甲骨文加了双人旁,强调行走而非实际接触的征战或聚集,强调过程。篆体把行走,止变成辵,更强调有目的的或向目标双脚交错(具体)向众靠拢的样子。
现在的追字,之有目的(目标)的往,之的目标或目的为追去走之旁的字即合众或征战追击-逐也。
追,zhui1。为合众而往。1追赶。2随,追随。3寻求,追求。
征战追击,逐(急步而趋)。4追究(不放过)。5催逼,索取(追敌)。6削夺,收缴(追敌)。7逮捕,拘捕(追敌)。8回溯(记忆急速而趋)。9祭祀先人,追念。10补救,事后补行(急速赶上)。11送别,饯行(在后面赶上)。12招引(使追),召回(追使之回)。13中医指补益(聚,增益)。
追,dui1。聚也,由下而上堆。
14钟钮。15通“彫diao1”,雕琢玉石(堆加,增益彩纹)。16通“堆”,沙堆。
追除走之旁的也仿佛是一种具有召集,聚众的号令——兵符,聚众的化身,或一种有召集众人权力的玉石或叫官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