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委视野——关于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网络对话
新评委视野——关于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的网络对话
时间:2006年11月23日
渠道:网络
人物:金泽珊(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曲庆伟(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吴一桥(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采访人:曾如影(中国硬笔书法在线论坛管理员)
曾如影(以下简称曾):今日之硬笔书法江湖处于参与人数急剧萎缩,高手 “移情别恋”,名家归隐,新人辈出,群雄分割的“战国时代”。二十多年的发展,新旧交替,近几年的硬笔赛事客观地说很不作为,几乎没有哪项赛事能够真正地调动着全国硬笔书法学子的情绪,硬笔书法的真实创作状态没几个人能触摸得准确。历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被喻为硬笔书法江湖之“国赛”,每届的举办都能极大程度上激发起广大硬笔作者的创作***。到现场评选之前,估计本届中钢赛整体创作水平如何?
金泽珊(以下简称金):以前作为一个参赛作者和大家现在的心情是一样的,但是这次感觉也不轻松,因为怕自己眼拙耽误别人。不同时期的创作追求与不同时期的审美观点也不尽一致,硬笔书法创作应该是平稳地发展着。
曲庆伟(以下简称曲):非常感谢如影兄对中钢赛的关注,实际上我接到中钢赛的邀请和能够非常幸运的成为本届大赛的评委,真的没有什么心理准备。因为我在获得九届中钢赛特等奖以后,主攻方向转向了毛笔书法,我想大多数作者也会这样转移了创作方向,所以我对本届中钢赛表示担忧,担心整体创作水平下滑。
吴一桥(以下简称吴):本届大赛启动前期颇经磨难,硬笔书法人关注度也很热切,征稿发动也广泛,硬笔书法爱好者参赛踊跃。在到终评现场之前,我大体在书法类网站上浏览了一些组团的参赛作品,总体感觉水平不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曾:当硬笔书法群众运动的神话已经成为历史的传说,硬笔书法人或多或少胸不挺气不壮了。硬笔书法赛事鱼龙混杂,严重挫伤了广大参与者的热情,过度的理性观望使更多的硬笔书法情结者更加谨慎与疏远。在众多的赛展活动中,实惠、务实、权威的历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树立起了品牌,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更显号召力,二十年“永葆青春”。较之历届中钢赛,本届整体创作水平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否可以代表硬坛的最高创作水平?
金:应该是基本上能够代表目前硬坛最高的创作水平。我认为;时代在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色,艺术也一样,至于哪个时期更好,我认为“文无第一”,现在的创作状态,在注重传统的同时装祯太过了,花花绿绿让人没了胃口,而且册页大军浩浩荡荡。
曲:我感觉是进步了。很多硬坛高手都去搞毛笔书法了,现在硬坛还有这么多人热情参与,本身已经说明硬笔书法魅力无限。涌现出了一批新人,成为新的亮点,可以代表硬坛的最高水平。人们心目中的往昔高手,在本届中钢赛中与新秀俊杰PK了一回,落马的也很多。
吴:本届中钢赛进行了一些改革,组织方式有新的进步,参赛作品也有新的亮点。本届中钢赛代表了硬坛的最高水平,反映了硬笔书法创作的最新进展。当然,许多硬笔书法高手没有参加大赛,他们曾经创造的硬笔书法高峰并没有被明显取代和突破。
曾:一个城市没有亮点,如一座死城。没有亮点的活动,或许可以认为是一种退步。成功的创作的亮点,或是传统功力的体现,或是新颖形式的演绎,或是新锐思维的张扬……不一而足。终评过程,觉得哪几件作品最为出色?亮点是什么?
金:我觉得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罗永炜的行草书册页,此作是很大的册页,并不花俏,黑色卡纸粘在白色册页上,很庄重,很有分量,内页洋洋洒洒任情放纵,晋人风度一览无余,且字法精妙、章法大胆而又不显浮躁与做作、很自然,印象最深。还有董洪涛的甲骨残片形式,温文尔雅,作品不大,也无别样花色,给人感觉清淡、古朴,字法含蓄、准确,书写趣味较浓,令人爱不释手,此外还有好多,记不住名字了。
曲:本届中钢赛出色的作品很多,难分伯仲。给我印象最深是罗永炜的作品,他把二王书法用硬笔演绎得淋漓尽致,既有传统书法的神韵,又具钢笔书法的特色,艺压群雄。获得最高奖当之无愧!还有黑龙江董洪涛的硬笔甲骨文作品,能获最高奖也是本次大赛的亮点。甲骨文是最早的硬笔书法,虽然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是甲骨文作品能获高奖,体现了硬笔书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可能这件作品有的字还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能用硬笔写到这样的高度,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亮点太多了,就不一一谈了吧。
吴: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作品都具有良好的传统功力,装饰效果很好。获得二等奖的几件行草书给我印象深刻,可能是由于形式过于简单而没有进入高奖行列。创作也得注意一下后期制作,在同等创作水平情况下,可能还是精美装饰者胜出。
曾:虽然组委会提倡小品化(8大小内),反对过分强调装饰化,为什么小件作品与少数字(对联)作品和没装饰的裸体作品越来越少?更谈不上荣获高奖了。硬笔书法创作水平再高也得注意一下外表形象,没能精心粉饰一下外貌恐难获得评委的青睐,“闪电式热恋”永远与你无缘。既然反对过分的装饰,为什么本届获得高奖的作品也几乎是精致装饰的作品?怎样理解硬笔书法创作之外貌的形象工程呢?
金:高手不敢这样去写,他们都写册页了,不敢去冒风险,不少小篇幅作品的作者多数水平也不行。值得重视的是对联形式基本上在硬坛绝迹,应予以关注。创作实力重要,形象也得注意。
曲:我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硬笔书法本身就小,要在细微处见精神。我觉得:作品的书写质量很重要,是第一位。在此基础之上做一些适当的装饰也很有必要,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审美情趣。有些作品写的太大了没有必要,八开左右就可以了。有的作品比较大,写的也精彩,会引人注目。反之,作品写的差,多大也没用。有的作品装饰太过,显得特别庸俗,画蛇添足。
吴:组委会并没有反对适当的装饰。我认为书写水平和作品形式相得益彰,应该提倡有品位的装饰,鼓励硬笔书法装饰的创新。硬笔书法装饰的发展对推动硬笔书法走向市场,推动硬笔书法作品作为艺术品进入百姓家大有裨益。
曾:锐意的改革和合理的构成,必然产生良性循环。本届中钢赛年轻评委占了三分之二,历史性大突破,评委改革的年轻化专业化很彻底。几个年轻的评委大都是毛笔书法国展入展、获奖高手和硬笔书法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的尖端人物,处于创作巅峰期。请谈一下本届中钢赛评委改革和构成的利弊?
金:评委的创作水平一定要高,不高的话,审美眼光肯定不行。无论你有多大的名气,有多强的组织能力,一定得让创作高手当评委。年轻评委的上马有利的一面,年轻人思维开阔、包容性更强,不利的一面,可能经验上还有待磨练吧。
曲:评委年轻化是本届中钢赛很大的特点、也是一个亮点,也体现了老评委主动让贤、扶持新人的胸怀。我们几个新评委也非常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好。大多数新评委都深厚的毛笔书法功力,经常参加国展,有的甚至获奖;对硬笔书法又情有独钟,有很深的造诣,引领了新一代硬笔书法的时风,为钢笔书法大赛注入了新的活力。老中青结合比较理想。弊端是:新评委经验少,阅历也不够丰富,需要向老一辈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吴:此次大赛对评委会组成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评委的新老交替对提高评审质量、推出新人等有重要意义。由于评委是随机抽取产生,评委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不可能做到非常合理,但这不会影响评选的公正性。
曾:一届赛事或者一个时期的创作往往体现出某种风格流派的追求,毛笔书法界曾有过小草风、广西现象、学院派创作模式、流行书风、艺术书法、智性书法、二王行草风等。本届中钢赛体现出了某种风格流派吗?或者说主流创作趋势是什么?
金:实际硬笔的取法已经很广了,我觉得是进一步向古人逼近的一次导向性明确的评选,因为硬笔在继承方面还不成熟,风格应自然形成,刻意求变只能流于浮躁和空洞。但也鼓励了有探索性,有灵气的东西的存在。因为风格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应百花齐放,从中找到主流。
曲:硬笔书法在当代很难形成风格流派。比如本届中钢赛写欧体楷书的作品特别多,但精彩的很少,落选的相应也就多了。我觉得在书体上篆隶较少,行草书精彩的也不多。我希望硬笔书坛各种风格流派能够均衡发展,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才更显生机。我不希望硬笔书坛像毛笔书法那样形成流行色。
吴:我们从参赛作品中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硬笔书法创作风格出现多元发展趋势,注重取法毛笔书法、注重传统功力是大部分硬笔书法作品的追求。 曾:有些作品靠功力取胜,有些作品靠形式爆冷,有些作品靠功力加形式完美胜出……一幅成功得高奖的硬笔书法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金:一件成功的硬笔作品,或者说可以获得高奖的作品要具备深厚的功力加艺术表现力,再加适当的形象包装。就向花样滑冰一样,有技术难度,也有艺术表现力,你转再多的圈也不一定能拿高分,你艺术表现力很好、好感人就能创佳绩。但是你的简单也一样不会有很好的收获,只有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才可能成功。
曲:要有对传统毛笔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又要体现硬笔自身特点,不是机械模仿毛笔;加上新颖章法和鲜明的个性;最后是合理的装祯。
吴:一幅成功的硬笔书法作品应该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明显的个人风貌、精美的装饰效果,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新探索容易受到评委的关注。
曾:艺术的创作缺憾不会再有人说也是一种美吧,硬笔书法创作的主要缺憾是什么?需要加深哪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以增强作品的档次与品味?
金:我认为硬笔目前最应该加强的还是对传统的发掘,很多人动不动就谈创新、谈现代、谈发展,看看书圣的思想,实际古人的风格都是深入传统后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追求的,对传统的学习是长期的,甚至包括你书风形成后。我也曾经经历过这个阶段,想急速求变,但是现在回头一想,真的很可怕,靠聪明写字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你写着写着就成了空中楼阁。
曲:本届中钢赛硬笔书法创作的主要缺憾是缺少鲜明的个性,也就是所谓的个人面目,或者说是缺少个人的风格。在学习的过程中临摹古人的经典碑帖是必要的,但更要寻求与自己个性的契合点。平时要多读书,从文学、美学、哲学等领域提高自己的修养,以提高作品的人文精神。
吴:当今硬笔书法创作重视传统却缺乏新意,注重技术而忽视意趣,硬笔书法界不缺少硬笔书法家,但缺少有开宗立派的大师。鼓励硬笔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辟新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曾:硬笔楷书经历过“欧风劲吹”,已经及古求韵进入“魏晋时代”。如果说硬笔哪种书体应用得最多,应该是行书。但行书在各项硬笔书法赛展活动中荣获高奖的概率并不高。为什么历届中钢赛特等奖都是以楷书为多?请评说一下当代硬坛的楷书创作状态,优势、缺陷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金:这个问题也简单,首先楷书是我们的标准书体,行书是我们的应用形态。本届中钢赛的作品楷书、行书二种书体最多,楷、行书中又以楷书最多,原因是我们从识字开始就书写楷书,是今体字,没有识别和书写中结字法的障碍,容易入手,行书有很多的结字和楷书不一样,所以学习研究楷书的就比较多;而硬笔行书的实用性太大了,很多还是实用钢笔行书,所以行书的整体水平不高。硬笔楷书创作已经很成熟,下一步就是怎样摆脱钢笔工具的限制,写的更抒情、更古朴,格调再上档次。
曲:我的硬笔楷书创作不多,应该没有发言权,只是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意见。大概是楷书用硬笔来表现比较顺手,能出效果,这是优势,整体上看唐楷较多,大多还处在临摹阶段,缺少自己独到的理解。也有不少的作者已经把触角延伸到了魏晋,很好的现象。我觉得风格应该多样化,取法应广泛高古一些。
吴:硬笔楷书创作相对成熟,作品数量较多,水平较高是楷书作品屡获高奖的原因。当今硬笔楷书的创作较前几年没有明显突破,虽然许多作者都有较好的传统功力,但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很少,我们期待硬笔楷书创作从继承走向创新,出现创立硬笔书法楷书流派的大家。
曾:硬笔书法实用化与艺术化既是对立的也是结合的,在矛盾中寻求平衡与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硬笔书法创作应该实用化还是艺术化?
金:实用的路子应该终结了,这个不用我多说,肯定是第二条路了,可是现在硬笔还处在单纯的模仿毛笔阶段,就是用钢笔写毛笔字。这样肯定不行,是自寻死路,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现在我们做不到,以后我们的方向应该深入传统后有别于毛笔的特点,这样才有我们自己的硬笔天堂。
曲: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硬笔书法的实用性已经被削弱,普及需要实用,但提高更应该注重艺术化。
吴:应该大力推动硬笔书法创作艺术化,不断提高硬笔书法的艺术水准,这是提高硬笔书法地位,拓展硬笔书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曾:在公开评委名单时,有不少人怀疑评选结果一定爆发严重东道主现象,理由是不少的评委来自于浙江,也有不少浙江情结的评委。但最后的评选结果令好事的猜测者意外,浙江没有一个人荣登状元榜特等奖。是浙江的整体硬笔书法创作水平萎缩了,还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评选的公平、公正、权威?
金:没有明显的东道主现象就可以体现出评选的公平、公正性。浙江在本届没有太精彩的作品。
曲:浙江的参赛作者很多,但面目雷同的多,个性不是十分突出,很难引起评委的青睐。没有东道主现象从而也体现了本次评选的公正性,好的作品一定可以脱颖而出。浙江是硬笔书坛的老大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地域性强,但具有个性化的作品较少,在大赛中往往被淹没。直言不讳了,希望浙江的朋友们多多谅解!吴:此次大赛,不少浙江实力派硬笔书家缺席,参赛者中新人居多,但浙江参赛者仍取得不俗成绩,大赛只是反映了浙江硬笔书法创作的一个侧面,浙江省硬笔书法创作仍然实力雄厚。
曾: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中钢赛,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为求尽善尽美,展望十一届中钢赛,要想筹办成更加公平公正、阳光透明、权威完善的理想品牌活动,还应该做哪些努力?
金:中钢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届,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品牌活动的权威性。展望下届大赛,我个人认为有如下两点可供参考:1,参赛作品公平化。十届中钢赛建议限制作品篇幅(4开),但是执行并不是很严格,有大量的册页作品远远大于这个尺寸。因为限制册页,很多高手为了尽最大限度的占尺寸的便宜,十有八九个投了册页作品,浩荡的册页大军又走向了另外一个狭窄的胡同。要想真正公平,应该把作品尺度规定死为好。比如,四开的面积,多了就取消评奖资格,这样册页没了优势,各种形式都没了绝对优势,如此更可以激发作者的创作思路,激励多样化。2,作者专业化。免费参加的中钢赛虽然参加的人数众多,但是和毛笔相比较大部分是陪伴的,也就是没什么专业水准,仅凭实用字写的不赖就参加,这样的参加人数虽然多了,可是没了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对将来的发展不利。我倒认为可以收取少量的参赛费,这样可以阻止一些水平较低的作者参加。另外减少获奖名额,更加体现权威性。还有就是可借鉴毛笔的展览、比赛,组织获奖作者进行现场创作和知识测试,使得过程更加困难,使作者能够真正的享受比赛。最后祝愿广泛采纳意见的中钢赛越办越好。
曲:硬笔书法前景灿烂,一定会吸引无数书法爱好者的目光。我认为在评奖上还有些保守,可以单独设立创新奖 ,以鼓励那些思想超前,艺术感觉新颖的好作品。对获高奖的作者应该免费出版个人专集,以体现中钢赛真正的权威。希望十一届中钢赛办得更加阳光、透明、权威!
吴:中钢赛评审制度总的来说比较科学,如何在随机遴选评委的机制下保证评委地域、年龄、擅长等结构的合理性值得研究。
发表于2006年第十二期《中国钢笔书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