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花朝拾 发表于 2006-3-12 08:51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1)

    中国书协2004年这四个大展的评审表明,评选程序更加完善了。就初评、复评到终评和评奖这几个主要程序,我们有信心说可以通过摄像机向全国直播,因为它是一个玻璃壳子中评审机制——四面透明的。
    首先,每一件作品是上还是下,都由集体投票决定,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投票必须超过半数,彻底体现了集体意志或者说多数人意志。
    第二,从“小榄杯”评审开始,我们又增加了复议程序,就是对于入展作品和获奖候选作品,每位评委有两件“较好作品”的复议权。你认为哪件作品好而没有入展或没有进入获奖获选行列,你可以提出来复议,经全体评委表决,如赞成票过半则可以入展或进入获奖候选。这样就避免了遗珠之憾。这个程序在合肥评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展,获特等奖、一等奖的作品,其内容必须与主题有关系。开始,特等奖选不出来,有人主张空缺,后来经评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了张飙同志关于“特等奖就是在现实基础上选拔”的建议。因此最后评出的特等奖作品就是在复议程序中进入获奖候选圈的一件隶书四条屏。当然,哪位评委认为自己没有需要复议的作品,他可以不使用这个权力。
    第三,从青年展评审开始,又增加了一个“较差作品”复议程序,每位评委有一件“较差作品”复议权。当然也必须经全体评委表决。青年展评审中,有几位评委拿出了五件较差作品复议,经全体评委表决,其中有两件被拿下了。多数评委认为,差的作品是对评委集体意志力粮的考验,拿下去就避免了“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
一、评审时代艺术必须具备时代审美
   首届青年展是今年众多展览中最受关注的。这种关注和重视是从上到下的。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亲自到评选现场指导,表现了老人家对青年的关心。从来稿情况看,全国各地都有投稿,包括新疆、西藏在内,这也是过去少有的现象。这次青年展评委会除了领导层之外,所有评委都在55岁以下,40多岁的占多数,这是书协分党组的决定。因为参评的艺术都是时代的艺术,那么评选的审美也应是时代的审美。评审当代青年书家的作品,必须具备这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同时这些评委是在征求各省书协和有关方面意见后产生的,在青年作者中是有影响力的。这是组织保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书协分党组对此展的重视程度。
    二、遵循书法规律,尊重创造精神
    关于青年展评审的指导思想,我们把它写进了评审标准的第一条里面。叫“遵循书法艺术规律,尊重青年的创造精神,把握两者的结合”。这是艺术原则。也是评审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必须有一系列与其他书展不同的评审办法和措施。
    首先在评委分组中设置了兼职的“功力性作品推荐组”和“探索性作品推荐组”。这两个组的成员,从初评开始就关注这两类的作品,发现了,即分别拿出。其次是评奖程序有了改革,比如获奖候选作品。由原来的集体打票产生改为每位评委推荐三件,推荐中要求一是回避本省作品;二是实名制,就是在被推荐的作品上写上推荐者的姓名。在这个基础上,全体评委打票。得票超过半数者即获奖。评委个人推荐作品有利于多种风格人围,但不能体现评委集体意志,集体投票入围能体现多数人意见,但往往得票高者比较平,风格不突出。现在的做法就把二者优点结合起来,在一个多种风格的获奖候选作品平台上打票,既有了多种风格,又有了集体意志。

夕花朝拾 发表于 2006-3-12 08:51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回避本省作品和实名制,又把评委的名誉推到了前沿,为了爱惜“自己的羽毛”,有的评委选三件作品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由于作者姓名和单位都写在了作品上端,评委好不容易选了三件能给自己争光的作品,工作人员上梯子拿下来一登记,有该评委本省的作品,于是又退回去重来。尽管这样做评委时间长了,评委劳动量加大了,但却保证了质量。
    为了体现两个结合的思想,青年展评审复查组的功能一直延伸到推荐获奖候选作品。这个阶段规定复查在所有评委推荐作品结束后进行。复查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推荐上来的作品之外拾遗补缺,着重在不同风格、不同书体上“挖宝”。
    事实上,首届青年展的成功,主要标志就是多种风格。有个性风格的作品越多,越能体现青年的创造精神,越能体现“两个结合”的思想,这是在坚持传统基础上鼓励创新的必然结果。我在评审工作结束后的座谈会上说了,如果要进一步概括首届青年展的总体成就,那就是“***与智慧”。***是青年人创造精神的表达,生命追求的表达;智慧是对传统的把握,是“由技而近乎道”的熔炼,和熔炼过程中个体体验的运用。在一种个性独特、多种风格、取法多样的气氛中,那种明显的粗制滥造,那种盲目的野蛮,那种没有依托的狂怪,没有了。这是智慧作用的结果。当代青年书家对书法本体的认识深化了,清晰了,有了相当程度的升华。
    三、评“探索奖”也是一种探索
    这次青年展只评出了一件 “探索奖”,在评审过程中,张飙主任、张海副主任强调,设“探索奖”和评“探索奖”的本身也是一种探索,不可能十全十美。                           
    评“探索奖”的过程和实践,不断影响评委们对探索奖的理解和认定标准。最开始是把一些少字数的和类似现代派的讲水墨讲构成的作品单独挑出来。复评结束后,大家来看这类作品时,因期望值过高而不无失望。怎么办?后经评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并经探索性作品推荐组的评委讨论,不断统一思想,共推荐了5件作品。第一件是江西毛国典的简书。推荐组认为:在该作者之前没人写这种面貌的作品,或者有人搞而没有搞出成就,而毛国典以此类作品曾在全国大展中得奖,并且有不少人仿效学习,这属于在开发书法资源上有贡献,在创作形式上独特而有价值,有探索的意义。第二件是河南谢国启的楚简。楚简也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不少人在写。而该作者把行草笔意融入楚简,在墨色上也讲变化,曾在八届全国书展中获奖,也属于在开发书法创作资源上有价值,有探索意义。第三件是以二王为宗的草书大字,非常优秀,推荐理由是师法二王也能写大字,而且能写好,对于消除书坛一部分人认为“学二王不能写大字”的忧虑和误解有现实意义。第四件是韦斯琴的小楷册页。该册页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全部抄录作者个人的散文。该作者散文曾获安徽省文学奖、小楷曾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珠联璧合,对于提倡书法家加强综合素质修养有现实意义。第五件是山东嵇小军行书册页。特点是黑底白字,书法本身很精彩,也比较过硬,每页正文旁边还有小字跋语,有一定的文化表达,很像元明文人跋阁帖的感觉。以古为新,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有一定价值。应该说推荐组的推荐是动了脑筋的,理由也比较充分。结果,全体评委一打票,只有黑底白字者过了半数。因此,“探索奖”只评出一件。

夕花朝拾 发表于 2006-3-12 08:52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一些评委对此结果不满意,尤其担必仅此一件“探索奖”会带来导向上的问题。但这是评委集体打票的结果,程序走完了,评委们也走进了尴尬。最后评委会决定,其他四件未获奖作品作为“探索奖”提名与这一件获奖作品一起公布,并在作品展览时集中对五件作品作出说明,让大家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这五件作品的探索价值。
    四、东道主的实力成就“东道主现象”
    首届青年展河南入展作品有142件,乍一看到这个结果时,我也一楞,但回想一下评审过程,反而感到很安慰。首先,本届评审,张飙、张海同志特别强调避免东道主现象,强调当场公布名单。第二,在评选程序上有三个措施:1.从初评开始作品回避本省评委,也就是说作品提前按省分好了。各位评委在初评时谁也看不到本省作品;2.作者姓名、省份都写在作品右上角,除少数有影响的作者外,绝大多数作品评委看不到省份;3.评委推荐获奖候选作品时也回避本省作品。第三,从河南实力和备战青年展看也很正常。1.河南投稿2800余件;2.为备战本展举办了全省第四届青年作品展,展出的800件作品未装裱,直接集体送稿进入规定的免初评程序。同时近几年全国展览,河南入选一直排在第一、第二名位置。以上几点分析表明,河南入展人多是

夕花朝拾 发表于 2006-3-12 08:52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
在大字展的宣传工作会上,我曾提倡大字展追求气势与文雅的结合。势与雅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时代气势与文化本体的结合,这是书协领导层的共识,抓住了大字艺术创作的规律。
    统观这次大字展的作品,我的感觉第一是壮观,来稿以八尺整纸居多,也有丈二匹的,总数1.3万余件。但放在一起的面积和体积不亚于八届全国书展的3.6万余件,堆起来像小山似的,蔚为壮观。第二是兴奋,进入终评的1000余件大字作品,有相当高的水平,比估计的要好。书坛确有一批能写会写大字的作者,或者说,有一批作者经过努力,大字创作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尤其那酣畅淋漓的意境,在许多展览中,或者说多年来没有看到了,令人欣喜。
    在大字展评审中,按照征稿要求,字的直径原则上不小于15厘米。掌握的标准是通篇多数字不小于以上的规定。办法是每个评委有一个直径15厘米的硬纸牌,用这个牌子往字上一套,凡不够大的写得再好也只能忍痛割爱。在这里顺便说一下,随着评审机制和程序的正规化,凡不符合征稿要求的作品,都直接淘汰了。比如托裱过的作品,超尺寸的作品,姓名和地址不写在作品右上角的,等等,一经发现就直接淘汰,包括青年展、楹联展也都是这样做的。在此顺便提醒作者们以后投稿要千万注意这些小节问题。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
五届楹联展的评审较以往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评选标准上增加了“把握书法形式和书写内容的结合”这一原则。这句话管什么用呢?就是原则管方法,因此在方法上增加了评选自撰佳联展这一程序,专门请了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刘育新,还有学术委员西中文三位专家组成联语评选组,由他们推荐候选作品,并予以说明,然后全体评委投票表决。比如,联语评委组推荐的作品中有两件分别写载人飞船飞天成功和港澳回归的,内容有时代意义,联语也精彩,但这两件作品在评委打票时打下去了。因为我们是楹联书法展,只是书写内容好,而书法水平不够,只具备了一个条件,所以没能入展,更谈不上获奖。有一件草书楹联水平也不错,但因为书写内容不太符合对联要求,也只具备了一个条件,没有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经评委提议并经联语组审定给拿下了。没入展虽然遗憾,但对于前者提高书法水平、后者提高文学修养都是一次警醒。
    第二是大字明显增多了。或许是举办大字展的推动作用,本届楹联展与上一届比,大字作品多了许多,有气势,有意境,感染力明显加强。
    第三是风格多样化了。几届展览评审过来,我们已明确地感受到,楹联展甚至当今书坛的确如沈鹏主席说的,已经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的确如书协分党组所判断的三句话12个字:“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坚持深入传统才可能创新,鼓励创新的结果,必须是多种风格。发展到这一步,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多种风格是前些年多种风格的更高层面上的循环,是一个进步和发展。对于楹联展评审工作的评价,本次评审的负责人张传凯同志在座谈会上总结了“三个尊重”:尊重程序、尊重作品、尊重艺术。

夕花朝拾 发表于 2006-3-12 08:53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纪念邓小平诞辰百年书法展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是个主题性大展,人们纪念邓小平同志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前面我已讲到复议程序在这个展览的评审中起了重大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张飙同志作为评委会主任,从初评到复评,再到打票和评奖,每次他都反复强调四句话,也就是“四个关注”:关注不同风格,关注不同书体,关注书写内容,关注作者地域。我认为对于一个主题性展览,这四个关注很重要,对于今后的纪念性、主题性展览有借鉴意义。
    关于这个主题展我还想说一个“里”字问题,这一个“里”字太重要了,就因为这个“里”字打倒了十几件书写水平不错的作品。千里、万里表示长度时用“里”,邻里、里巷、墟里、里弄等表示位置和街巷时用“里”,而作者用了“裹”;表示内外时用“裹”,可作者又用了“里”。当然其他一些用字上也有错误。这是个文化问题,这样的作品不但不能入选,还让有文化的人瞧不起咱们。因此我建议青年书家和朋友在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再加把劲儿。

梦草堂 发表于 2006-3-12 09:13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请老总固顶。-=-=-=-=- 以下内容由 梦草堂 在 2006年03月13日 08:24am 时添加 -=-=-=-=-
请了解情况的网友发言。
请大家讨论。

东丽书法 发表于 2006-3-13 10:50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老皇历了.

陈学高 发表于 2006-3-13 12:09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学习了

陈学高 发表于 2006-3-13 12:10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老皇历也要经常翻一翻呀////////////

晋缘堂主 发表于 2006-3-13 21:52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

受益!看来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么黑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焦点】评审,在玻璃壳中进行——张旭光谈中国书协四大展览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