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水船夫 发表于 2006-3-2 11:34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民族的,是最有生命力的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的民族性
    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评选终于有了结果,《俏夕阳》和《吉祥三宝》脱颖而出,分获歌舞类节目一、二等奖。《俏夕阳》是一群来自河北唐山的社区大妈吸收皮影戏的特点创作的。浓郁的民俗特色,精湛的表演艺术,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成为春晚最大的亮点之一。《吉祥三宝》也是来自民间的节目,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一家三口,以女儿与父亲、母亲的问答形式,用蒙语和汉语交替演唱,把月亮、星星、太阳纳入歌曲意境中,带给全国观众吉祥、和谐、温馨的祝福。
    春晚现场明星大腕云集,表演的节目没有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来自民间的“业余水平”的歌舞,却使人感受到一种新鲜与活力,成为最出彩的两个节目。事实进一步证明,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往往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书法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
    中国书法最近走过的二十年,是从最初的迷茫到走向成熟的二十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其中,各种展览,各种现象,各种派别,各种主义,风云变幻,使人眼花缭乱。一旦尘埃落定,人们在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之后,书法的民族性日渐凸现,书坛大致的格局便渐渐清晰起来。
    演绎经典的书法家群体普遍受到大众的关注。传统的线条,经典的结体,是书法艺术圈内和圈外的人们都能接受的,最符合大众的审美趋向,欣赏的人也最多。老的暂且不说,中年以上,张荣庆、孙伯翔、曹宝麟、徐本一、陈振濂、华人德、李刚田、孙晓云、张旭光、聂成文、王友谊等均成为书坛重镇;年轻一些的,如朱培尔、陈忠康、管峻、胡秋萍、米闹、施恩波、韦斯琴等人,也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最近网上投票选出的最受欢迎的书法家,是以二王为衣钵的陈忠康,不难看出人们的审美趋向。
    创新的书法家群体更受到圈内人的追捧。何应辉、王镛、沃兴华、于明泉、石开、郭子绪、刘正成、吴振立、白砥、刘彦湖、徐海、程风子、曾翔等人是这一流派的代表。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将他们列为“丑书”而大加鞭挞,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更多的人将他们划为“流行书风”,贬褒不一。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他们都是从传统和经典中走过来的,只不过是从民间书法中汲取了一些营养,融进了更多的艺术追求,与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作品稍稍拉开了一点距离而已。当年的“扬州八怪”是何等的惊世骇俗,我们今天再来看,不都成了经典吗?若干年之后,这些探索者们的作品谁能断定成不了经典呢?
    从我的审美趋向上看,我喜欢演绎经典的作品,但更钦佩“流行书风”的探索者们。以我的理解,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更为敏感,对艺术的追求更加自觉和主动。王镛提出的“艺术书法”,尽管在理论上还不完善,甚至有不少漏洞,但透漏出的信息,是他们更关注书法的艺术性。
    或许有人要问,什么样的书法艺术不是“民族的”?我的理解,不以汉字为载体的现代派书法,就失去了民族性。每一件书法作品都有内容和主题,中国书法从实用到走向艺术自觉,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都没有失去汉字这个载体。王冬龄和邱振中是现代书法的积极倡导者和探索者,探索的目的在于扩大中国书法在全世界的影响。特别是王冬龄,在这方面的倾向更加明确。但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文字,只能算是书法的另一种形式的推广。杨林、邵岩、刘懿“三剑客”的探索是书法的书写化延伸,在创作上都强调形式,强调书写,反对制作。与脱离文字只一步之遥,基本处于边缘地带,邵岩的尝试是最成功的。有些现代派书家则完全脱离了文字,与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已经走进了抽象画的范畴。与传统书法距离最远的是王南溟、洛齐和张强,他们对书法进行了破坏性尝试。王南溟的“字球组合”,洛齐的“书法主义”,张强的“机动书法”可作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是观念作品,是行为艺术,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既有成果并不是对书法体系的建设,而是对书法本体的消解和破坏。他们的探索在艺术院校等极小范围内或许能觅到知音,与传统书法艺术相比,是没有生命力的。
    还有一种是拿着毛笔写汉字的人群,人数远远超过书法家。这个人群的成分比较复杂,有相当一部分是书法艺术的追求者,还处在基础阶段;有任笔为体,以此为消遣的,往往被讥为“老干部体”;还有一种是糟蹋书法的。需要说明的是,他们是在写字,而不是书法。以歌舞这种形式晨练的社区大妈多得很,唐山的社区大妈吸收皮影戏的特点创作歌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上升为艺术,才打动亿万观众。

                                          2006年3月1日

崇古派 发表于 2006-3-2 13:11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好文章,耶..............................

胶水船夫 发表于 2006-3-2 18:00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谢谢!
请多指导!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3-2 19:13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我感觉对书法这二十年仅仅是个开始,对碑,对贴,对流行,对传统,应该说迈出了比较坚实的一步,文艺的传承不是太理想,需要保护的曲目、调子、俚语歌词及传统剧目都濒临失传,书法恰恰相反,传承有顺序,保护有基础,发扬有手段,硬要把春晚往书法上靠本无可厚非,但这只是一种手段,不值得加以推广、宣扬,毕竟春晚就是一场饭局而已,曲终人散之际也就是拍屁股散伙之时,没有太多的思索,多的是名利场的继续,而春晚保护的是什么,书法传承的是什么,仅仅几个名气刚被炒起来的“家”难道就能代表近二十年中国的书法发展我看为时尚晚,传统的保护就是席终人散之时的钟声吗,可悲,就因为有了众多的老干部体才垒起一道坚固的群众基础,人的悟性各不同,标准当然也不同,信手为体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而大张旗鼓,引来亿万观众的品评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春晚就别来书道场上搅局了,多保护些濒临失传的东西也是一个善举

梦草堂 发表于 2006-3-2 20:58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书法导报》曾有一篇周俊杰的文章,将当今书坛分为传统派、新古典主义、现代书法三类。不知谁有?

胶水船夫 发表于 2006-3-3 00:31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下面引用由宫恩武o在 2006/03/02 07:13pm 发表的内容:
我感觉对书法这二十年仅仅是个开始,对碑,对贴,对流行,对传统,应该说迈出了比较坚实的一步,文艺的传承不是太理想,需要保护的曲目、调子、俚语歌词及传统剧目都濒临失传,书法恰恰相反,传承有顺序,保护有 ...

感谢您的关注和对拙文提出不同意见!
其实您还没有完全读懂我的意思。书法与春晚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我也没有生硬的往上靠。只是感觉这两个获奖的歌舞竟然全部来自民间,而且是“业余水平”,民族的东西生命力是何等的强大!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只有扎进民族的土壤里,才会有生命力。脱离了汉字的一些现代派书法,就失去了这个土壤,恐怕就没有生命力。
您说因为有了众多的老干部体才垒起一道坚固的群众基础,我也不能苟同。坚固的群众基础恐怕只靠老干部体担当不起这个重任。
您很瞧不起春晚。是啊,大众媒体要照顾到各个层面,免不了有些无聊的内容,但里面确有一些精华节目。起码我看了这两个歌舞,精神为之一振!您不是为“需要保护的曲目、调子、俚语歌词及传统剧目都濒临失传”感到惋惜吗?您不觉得春晚推出的这两个歌舞对保护传统的剧目和曲目起到了巨大的保护作用吗?我觉得这种作用比老干部体对书法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您以为呢?
欢迎多交流!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3-4 17:19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胶水船夫
你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不完全是针对你的这篇文章,现实的许多事使我有感而发,我对你的文章还是很看重的,至于你说的老干部书法也不能一竿子全部打杀,毕竟也是一股书法的力量不是,虽然写得不一定好,但那份心情我们年轻人应该体谅。
至于你文内提到的受欢迎的书家老宫也不敢苟同,当名气大过书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即便是好大的名头。
您对春晚的推崇老宫很佩服,但观点上的分歧就另当别论了,因为老宫已经三年不看春晚了,抱歉,说不得,呵呵

胶水船夫 发表于 2006-3-5 15:08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观点上的分歧是正常的。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3-5 17:33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下面引用由胶水船夫在 2006/03/05 03:08pm 发表的内容:
观点上的分歧是正常的。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没问题,请继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春晚获奖歌舞看书法艺术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