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子:敦煌风初探
秋子:敦煌风初探一、关于“敦煌风”的缘起
新世纪到来前夕的1999年末,就是在我多年倾心书法前半史研究的成果《中国上古书法史》已在付梓印制之中的时候,经过反复思考,我将自己的书学从纵向研究转为相对横向研究,特别是把重点放在了甘肃地域书法的研究方面。当我梳理和分析中国书法发展的趋势,研究并发现地域书风的形成、影响和在当代书坛的现实意义及作用,并对甘肃书法问过很多为什么之后,我的目光停驻在案头的一本书上:由段文杰主编并题签的《敦煌研究文集》。蓦地,“敦煌”二字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灵,突然感到这两个字非常响亮、非 常神圣起来,并给了我“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启示:敦煌不就在 甘肃么?敦煌艺术,敦煌遗书,敦煌乐舞,敦煌壁画,《丝路花雨》,敦煌学……就这样,一个足以代表甘肃地域书风和甘肃书法精神的名词——“敦煌风”,便逐渐地显现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到2000年八九月间,又发生了两年事:一件是甘肃省文化厅在兰州举办“西部大开发主题笔会”,邀请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等书画家出席。我在金城宾馆拜访沈鹏先生并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交谈,其中谈到了甘肃书法的历史等。沈先生对甘肃汉简和敦煌遗书等给予极高的评价,并说甘肃书法的发展,应该 努力地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写出地方特色等,对我启发很大;遂又主动提出并为我写了一幅他自作的五律《兰亭》诗斗方,更 使我深受启迪。另一件事是2000年9月,我同秦理斌一起举办书法联展,此间,我萌发了策划出版以“敦煌风”为题的《中青年书法家精品库丛书》的念头,得到不少书家的响应。很快,到2001年初,丛书第一辑问世。自斯,“敦煌风”名称便正式诞生了。
二、提出“敦煌风”的目的及意义
之所以提出“敦煌风”这样一个可能让人匪夷所思的名词或者说概念,根本目的在于呼吁甘肃书家,努力继承和发扬甘肃书法的“敦煌风”精神,筑基并打造“敦煌风”流派,促导甘肃书坛也像河南的“中原书风”、浙江的“江南书风”、上海的“海派书风”、辽宁的“辽宁书风”、四川的“巴蜀书风”等那样为甘肃书法亮起一块牌子,并在这块响亮牌子的感召下,把甘肃书家团结起来,努力为本土的书法艺术风格争得一坪天地,通俗点说,给自己争个名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敦煌风”当成为甘肃书法的名号。
至于提出并实现“敦煌风”的意义,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引得春风度玉关”,让中国书坛记住并了解甘肃书法,扩大甘肃书法的知名度并逐步奠定甘肃书法在整个书坛的地位;二是促使甘肃书家从自身进一步树立信心,增强书法陇军意识,加强书法队伍的团结和凝聚力,从而将甘肃书法推向大发展、大进步;三是努力让甘肃书家增强责任感和自豪感,并在“敦煌风”的大旗下发挥广大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甘肃特色的书法作品,丰富人类艺术宝库做出贡献;四是以书法行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战略,为把甘肃建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大省尽心尽责,付出努力;五是从理论上为甘肃书法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照和启示。
三、“敦煌风”的渊源及流程
对已提出的“敦煌风”初作钩沉,我认为,它是有着深厚的渊源基础的。
首先,甘肃曾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汉字及书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秦安大地湾遗址彩陶刻划符号,东乡马家窑文化柳湾遗址彩陶刻划符号;周始地庆阳出土的青铜器铭;被马衡认为是话字印刷鼻祖的春秋时期的钤打铜器铭《秦公簋》;宣告汉字新的母体降临的古隶书体佐证——出土于天 水的战国秦《日书简》;发现于定西的西汉末《新莽衡杆铭》;位于成县的东汉摹崖《西狭颂》,碑刻《耿勋表》等等,都可谓“敦煌风”的古老之根。
其次,甘肃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所在地,是数量都在五万以上的简牍、敦煌文献的出土之乡。这些大量的古代民间书法墨迹,实在构成古代民间书法艺术的海洋;而自战国晚期到魏晋的简牍,自魏晋一直到宋代的敦煌遗书,先辈们创造出十一个世纪的书法辉煌,当是“敦煌风”最根本的本然内涵。
又次,明刻《肃府本淳化阁帖》汇聚着中国古代书法的精华而一展风采;天水的清刻《二妙轩帖》极尽“书圣”大风,赵孟颊手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家的风范。这些,又给“敦煌风”贯注了特殊的书风之血。
再次,甘肃产生过像东汉“草圣”张芝、“亚圣”张昶“兄弟二圣”,“善八分”梁鹄,开书法批评之先河的赵壹;西晋时的“章草宗师”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李旦、令狐家族;宋代的吴蚧; 元代的边武;明代的李梦阳、胡瓒宗、米万钟;清代的王了望、朱克敏、刘尔炘;民国以来的范振绪、魏振皆、牟月秋、冯国瑞、张孝友、顾子惠、张邦彦、魏学文、尹建鼎等灿若星辰的书法家,他们以其书法精神早巳为“敦煌风”奠了基、雕了形。
末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邦彦先生偕同陈梦家、何乐夫、梁启超弟子冯国瑞等考古与石窟研究专家,对甘肃出土的汉简进行整理和临摹,被誉为“简牍专家”,可谓拓开了“敦煌风”书法的主河道。而到七十年代,甘肃形成了以赵正等书家为代表的“简牍书法热”。赵正先生几十年来不仅以简牍著称,而且出版了《汉简书法艺术》《简牍书法》《汉简书法论集》等研究成果,为简牍书法的研习起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进入八十年代后,又兴起了“敦煌书风热”,张邦彦、尹建鼎是为引领者,徐祖蕃等一批书家从中颇得造化;而于1987年在日本举办的“敦煌写经临书展”,将敦煌书风的研究推向国际性的高潮,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受流行书风等影响,简牍和敦煌书风“二热”才被引散。
所以综上所述,“敦煌风”在甘肃书法史上早就产生并存在,从这个意义讲,其冠名只是给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而已。
四、“敦煌风”的特征分析
“敦煌风”作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内涵丰富的书法流派,其书法风格大致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创造性。翻开甘肃书法史,我们就会发现,最具有超现实的书法创造性的书法墨迹,莫过于数以万计的甘肃简牍和敦煌遗书,众多的无名书家以其书法天籁精神、创造精神和自然表现主义精神,创造出了实在让后辈惊讶、惊叹、敬佩的民间书法,而且大多皆属戛戛独造,此其一;其二,东汉时期创变章草为今草的“草圣”张芝,由“善八分”而开一代风气的梁鹄,被称为“章草宗师”的西晋大书家索靖,明清之际的行草大家王了望,创造了“朱隶”的清代书画家朱克敏,以及现代创造出“魏书风格”的书坛巨匠魏振皆等等,都是书体书风的创造者。
(二)丰富性。一是书法资源的丰富;二是如上所述的书体的丰富;三是众多书家显示出众多个性书风的丰富。
(三)地域性。总起来分析,“敦煌风”的当代特征表现在: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简牍墨迹、敦煌遗书等古典民间书法为大调,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天籁气象,以当代中青年书家为阵容所表现出的继承中有思想有追求的创新一路书风。像以赵正、徐祖蕃等为代表的一批书家,以及林经文、马啸、金禄、王亚军、刘开汉、史彦明等,其书法理念和书风特征,从根本上体现着“敦煌风”的本然风貌;二是以行草书为辅音,追求气势、气韵、气度的众多中青年书家表现出的质朴、自然、雄强一路书风,代表人物有徐尚义、翟万益、王大钧、杨金鹏、林涛、秋子、魏翰邦、苏仕学、韦国栋、陶劲涛、秦文亮等,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使甘肃书家形成了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和淳朴豪爽的品质,决定了众多书家对于最能表情达意的行草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三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中青年书家以碑帖结合为追求,紧贴时代书法精神,努力打造雅致、含蓄、淡远,既具金石味又有书卷气一路的书风,此以张敬群、秦理斌、周兆颐、赵山亭、赵建玉、孙开仁、马国俊、周宇春、王正民、司俊杰等可为代表。
事实上,“敦煌风”是开放式的,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受全国大展导向和流行书风的影响,甘肃书法走向多元格局。但重要的是,大多数甘肃书家依然以传统为追求,兼收并蓄,体现出丰富多彩、富有传统文化之厚重感和书法发展时代感的风格倾向,由斯而说,“敦煌风”具有了一定的包容性。又但是,正因为如此,使原来具有地域特色的“敦煌风”失去了一些属于“本真”的东西,近年来的书风已然表现为过于多元的特征显得有些模糊起来,这是值得甘肃书家深刻思考、反省的。
这里指出,“敦煌风”是属于甘肃书坛的,属于每一位甘肃书家的。甘肃书法能否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而走向发展进步,是大家的责任。我提出并倡导“敦煌风”,目的在于呼吁,在于引起大家的关心、关注并参与研究讨论,一起来打造它、完善它,进而显示出它的实力和陇军书法精神,努力在全国书坛搏得立足之地。这,是我衷心的希望。
-------------------------------------------------------------------------------
作者:秋子/ 著名书法评论家、甘肃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牧青网络顾问
来源:中国社会出版社《敦煌风漫话》
秋子:敦煌风初探
秋子先生之言给人极大振奋!特别是先生为人忠厚,字里行间亦有表露.先生句句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秋子:敦煌风初探
热情蕴于理性之中,是好文章。很多非甘肃书家也受敦煌简牍及写经的影响,此又作何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