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疾谈初学者临帖
很小,我就知道,"一点如桃,一撇如刀"。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最好。为了这个"如桃,如刀",费尽心思了。如桃了,如刀了,好象并不怎么了。守一家,集百家,已经是至理名言了, 然而几十年光阴一飘,样子是有了,可惜也不觉得有什么好,样子是人家的,茫然,徒劳。以为学的是传统,其实什么也没学到。
看四书,读老庄,研佛经,习周易,几十年的辛勤,有点明白了,为人家的脸奋斗了,自己呢,没脸了,不要了,说得时尚点,整容了。传统究竟是什么,说白了,只有一个字“道”。
抬头看一看,脸谱满天下,看不到心肝跑哪里去了.哀哉!国宝!无道!
临帖,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人人都在临,究竟临了个什么呢,临来临去就没有临得和帖一样的,可是人人都用尽了心思,好象不临得和帖一模一样就不能解恨似的。很难得有人去想一想:是不是有临得一模一样的可能?肯定的说,是没有。古往今来就没有哪一个人真正的有那个本事,除非是吹牛.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不信,就把自己写的东西拿来临个一模一样好了。不行是吧?就算是行,能够乱真了,又怎么样了呢?说实话,就还真不怎么样,人家的脸,有什么值得夸耀!
有一张自己的脸是不是就应该很好了呢?好不好,大家都知道。有固然重要,可惜啊,未必就好。甚至于未必就可以称其为书法了。那么,这个书法究竟又该怎么学?学什么?不好说,没法说,说不清楚。只好免免强强的说一下,反正我的话也不足以为凭。
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我们为什么要临贴,临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你不会说就是为了学习书法,临贴就是学书法吧.你要这样说,也没人说你错了.不过,书法是什么呢?不会叫我去翻词典吧?
什么东西才能称得上好的书法呢?有句口水话,"书为心画"。这点口水是值得吃的,更值得好好的品尝,如果不去好好的品一品,尝一尝,我们根本就没有那个能力去理解书法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要说没人理解,又象没有人不会说这个写得好,哪个写得不好的,好象人人都是鉴赏家一样。所以我又说:书法,是一个人人都会的,什么都不懂就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说得头头是道,就是说不出所以然的东西。说句实在话,当今的书法大师如云,我还真没有看见几个真正懂书法的,能够吹的可就多了,恐怕连地球都快要挂不住呢!扯得远了。
既然是"心为书画"可见心才是决定书法质量的关键,"心"的优良与否所反映出来的当然就是人品的优劣,一个人的人品也就自然的容进笔里,反映到线条里面了。说到人品,很多人又会扯得天那么远,说是只要是英雄,就一定人品高了。其实不然,英雄和人品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只要是不怕死,能呈一时之勇,就可以成为英雄了.人品可不是那么回事。就拿岳飞与秦桧来说,岳飞固然是民族英雄了,不会有人说人品不高,谁愿意破坏英雄形象呢?有美好的东西就没命的往英雄身上堆吧,英雄有的是力气,再多都扛得起,压不垮的;秦桧呢,可就讨厌了,有口水你就仅管吐吧,没有人会说你错了,为什么?自己去想吧!然而要站在金国的立场,可能概念就会完全不同,人家说不准是金国派往宋朝卧底的大英雄呢。英雄是要讲立场的,人品与立场无关。英雄和人品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大家该有点数了吧。我以为英雄和人品是没有多大联系的。在我看来无论古今若以英雄论人品,要么是痴儿说梦,要么可就别有用心了。
什么才是人品呢?简单得很,“人到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么简单。也不要太小看了古人这句话,要想真正把他搞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过,就有那么一大批文人,嘴巴一张就是古人的陈词滥调,其实什么也没搞懂。
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有自知之明吗?我们大家都是天生的俗物,天生的俗气得很。这一点我们清楚吗?如果我们连这点都还不清楚,那就没办法说了。管他的,就当我是胡说好了,反正大家都在说。既然我们都俗气得很,看东西当然只有以俗为出发点了,俗气的东西才能看得顺眼。看到真正好的东西了,人家已经不俗了,也就再没有办法看了。到了这里,是我们该近德修业,以去掉身上的俗气呢,还是该迎合我们的俗眼,这个问题只好留给自己去抉择,可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
有人问:中国古代人物画里面的人物为什么都不象真人? 我的回答简单: 人------天生俗物也,去人一分,就高雅一分,彻底去完了,就一点都不俗气了,当然人也就没了。哈哈!玩笑。
既然"心为书画",我们学习书法的重心是不是该把他落实到"心"上呢?然而这个重心究竟包含了一些什么呢?在我看来:
其一: 知笔.要知道笔的精妙究竟在什么地方,关于这个问题,我写过<<论得笔>>一文,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这里也就不再重复了.
其二: 就是 心态,其实,凡是有一点书法经历的人都知道,不管你是什么样子的心态全部都会自然而然的在笔下表现出来,不自觉的进入你的作品里面去,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能力回避这一点, 不自觉的表现出来的这点东西,要好,要坏,都在执笔者的掌控中,绝对没有第三者可以插脚 .什么样子的心态才是最好的呢? 地球人都知道。只是奇了怪了,搞书法的人往往都不知道了,好象大家全都是跟师娘学出来的一样。搞造型艺术去了,摆一摆造型,亮一亮肌肉 ,当然也不会忘记涂上师娘的胭脂, 口红,是进口的当然是更好了!在今天,这些胭脂,口红都快红满了天了,把个地球人搞得全都以为书法这个东西,就是胭脂口红的造型艺术了!
三,无求:这是作书的最佳状态,所谓超凡入圣,也就是这个样子了,要想有这个样子,还必须由有求入手,求什么当然不是什么如桃,如刀,奔云雷电,飞沙走石一类,这些东西不过是哄小孩不哭的,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我们所要求的,就一个字"一",一笔字;一笔画;一以贯之;一统全局,老子所谓"抱一为天下式"也。因我们强迫其用心使笔,而至于笔无用心,到此,其心妙矣,求无求,以至于连无求都没有了,也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了。
试想,不管作什么事,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能有干不好的事吗?这个世界能够不美好吗?还要英雄有什么用?
说了那么多,也就几点。
一,形和神谁重?当然是神,但关键还是在一个“道”字上面。所谓传统,其实就是一个“道”字,其他就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了。
二,书为心画,不管你怎么写,你当时的心情都会不自觉的表现在你的字里行间。所以,求人不如求己,不要总以为在别人那里可以学得到什么,学习的关键其实就在自己身上。
三,我们是俗人,自然是天生的俗气。俗气这个东西,不是不变的,多一分认识就会少一分俗气。真正好的东西,他是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变的。写字的人都有一个体会,今天写出的字很满意,明天就不满意了。可是真正好的书法就不会有这种现象了,别说是明天,就是过一万年再来看,他也同样光彩夺目,随便你什么时间看他,都会给你美的享受。所以我说:那些“五百年以后让后人评说”的人,实在是无知,自己都不知道好不好,那是在干什么呢?乱搞些东西出来。骗自己,还是骗别人?可能也只好等500年过后再说了。
四,“得笔”。得笔的关键是要具备眼力,眼力只有多看才可以获得,大家都知道“读帖”一说,能读的人实在没几个。读什么呢?有几个人知道?也就跟着叫一叫“读帖”罢了!如果是具备了眼力,那又另当别论。一般的人眼里除了会看点,横,竖,撇,捺,再就是这里紧了,那里松了。可惜不知道这些东西对于书法来说,其实并不重要。
没有眼力怎么去读呢?读什么啊读?没法读。
要我说,就是看了,有比较的看。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断的相互比较,眼睛就会锐利起来,眼力自然就会增长。当然,也要有运气,别一辈子都找不到一幅真正高的东西,也就只好认命了。还是好,反正不认识,得不得笔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不要以为我拿话吓人,所谓搞书法的人,一百个至少就有九十九个一辈子都没见到一幅真正的好东西,更别说有一幅可以随时用来比较的了。就算偶然见到,又那里知道人家的好,有可能自以为还不如自己呢。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好说祝大家好运了!也难怪掘墓求书都可以变作美谈。
若是真正搞明白了这些,我想要找到正确的书法之路,不应该是多大难事。还是说说我的观点好了。
一,曲不离口。这是老套。但不是临帖,是什么?就是抄写诗词,抄写文章。或是自己写诗.作文。帖不是不可以临,但临帖的作用只是为了认字,或是为了揣摩某一笔的精神而已。
二,用心对待每一笔,并尽可能让每一笔的心态保持一致,这句话很简单,却是不可以打折扣的。就是这样让自己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超越自我,到头了,就无求了,无无求了。
三,读帖,这是前人说的。要我说读无可读,不如“染帖”。变主动为被动,就是想办法让自己不自觉的随时都可以看得到想要看的帖,最好是有两帖同时并列,便于随时对比。想染点什么,就是自己的事了,所谓近朱者赤是也。如果没有真正好的东西,染,也就染点狗屎气而已。其实真正好的东西别说有一幅整的,就算是有一个字,或是只有一笔,那也可以受用一生了!
当然,最好的莫过真迹。古迹难寻,今人的也不是不行,当自己还没有眼力的情况下,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很实用,就是记住一个“燥”字,越好的东西就越没有“燥”气。不信,就去慢慢的比了来。
四,读书,读书不是去拣人家的口水,是要真正的读懂。要真正懂得拉屎尿的道理和当总统的道理其实就是一个道理。我写过《我读书之陋见》一文,也许对愿意读书的人会有一点帮助。我们如果不把书读通了,在书法上永远都不可能进入至高的境界。不仅是这样,天下的事就绝对没有任何一样是我们能够真正把他搞得懂的了。
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我相信最差都不可能学了一辈子还知道书法的奥妙在那里。是不是能够无求了,无无求了,哈哈!这就不是我可以保证的了。 顶一下 有见地! em1 em1 学习 无疾兄写得好多啊!
等用更少的字讲相同的道理时,无疾兄一定是更上层楼了. 学习学习
回复 #1 青柳依然 的帖子
顶一下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