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戏说润格
戏说润格现在的书家不标明自己作品润格的可能不多了。其一,不标明润格有表明自己的字不值钱的嫌疑,当然你的字水平就不咋地,一般书家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写的很差,所以要标明润格来表明自己是书法家了,自己的字是值钱的。其二,已经很有名气的书家大腕更要标明,因为标的越高越有可能说明你是个“角儿”,且现在书法还很热,热的书法市场也随之很热,市场上名家的作品又是最热的,所以标明了润格,既有钱赚,又能抵挡了部分拿不出钱或者是不想拿钱而索字的应酬,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但每每看到书法报刊上几乎一期不拉的刊登的书家润格,总觉得有些不自在。一者价高,随意翻开书法报刊,就可以看到一般的书家润格都是几百元一平尺,甚至上千元一平尺的也已经不少。再者,书法润格订出的标准或曰尺度是什么?大概物价局里也难于找到关于这方面的具体规定。如斯,润格的制订实际上就是书家本人随意而为。比如曾在一网站见一书家润格,写的很好的楷书,扇面每件五十元,象我这样爱好书法的穷鬼看到后自然是十分欣喜,便按书家所留的地址填写好了汇款单,没想到的是,仅仅因为有事耽搁了几日款没有汇出,再去查看,几天之内,其润格已有扇面每件五十元调整为每件一百元。自己已经填好的汇款单是寄还是不寄呢?寄去?人家的润格已经涨了;不寄?我就犯嘀咕,这润格何以在几日就成倍的上翻呢?实在是无法把握。月余,该书家的润格已经调整为优惠价一百五十元一件。其实看的多了,后来也似乎悟出了一些门道:润格的多少亦如同青菜萝卜,随行市价。看自己的作品市场如何?市场好那就赶快涨,市场一般,那就再观望观望。如同现在的流行语“粉丝”,“粉丝”越多的书家润格则越高,“粉丝”越来越多,润格就涨的越来越快。望着这般高度和变化莫测的书家润格,忽然就想到了新书协主席张海先生烧的第一把火----“书法进万家”活动,想到了报刊上各省市火热的把书法送进百姓家的报导,想到了张海先生刚一当选为主席,其作品润格在市场上便也成倍的上涨,便觉得有些哑然。
另外不理解的是,书法市场的机制和炒做。虽然现在市场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画廊和拍卖行,但书家和藏家之间依然是单线联系,私下交易的方式居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交易就算完成。这样的交易方式大概和市场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联系。顺便提及一个问题,这样的市场使得我们的书法家直接赢利的同时,也极有可能被这样的赢利的方式所击倒。曾经感觉到有这样一个现象:一部分书法家们没有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写的好了?究其原因,市场未必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名”使一部分书法家的水平停止不前了,而“利”的滚滚流入更是让一部分书法家模糊了对自己的认识,为了占有自己已拥有的和更多的市场,他们把作品变成了“制作”而不再是“创作”。关于炒做,有朋友直呼叫好,因为穷困的书法家们知道炒做了,知道利用炒做挣钱了。炒做应该有两类人在炒,一种是现在渐渐多起来的书画商,现在的书法作品润格较高,应该与商人的炒做或多或少的有联系。哪个书法家大家一致看好,便一拥而上,其润格便也跟着一路攀升,应该说这也是书法市场不成熟个书法消费行为不成熟的表现。另一类书法家本人直接的炒做,也是比较危险的炒做,因为这样是有可能使书法家本人失去对书法的真诚的,再退一步,也会使书法家本人失去创作的时间和精力,比如,现在很热的张旭光先生近期的一系列的举动,有资深藏家老抱直指其皆是为自己进行炒做,网络红人一鸟也直接为张先生“即使是炒做”的举动叫好,但还是会有人看到张旭光先生在“五体十人展”的座谈会上说-----近期因为“太忙”,没有创作出好作品,自己满意的作品。
再者,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书法作品的价值很书家标明的润格之间是不成比例的。一个书家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需要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绪,一件精品的诞生是极不容易的事情。那就实在难以分辨按同样润格的付出,而得到的作品是否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书法家的润格。此有一例,一书法网站的“老大”按润格购一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待拿到作品后发现书写内容上有错字,打电话与之联系要求调换,得到的答复是: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再行争论,那位著名书法家已把电话挂断。“老大”觉冤,在网上发帖,跟贴者众多表示愤怒,且不说书法作品里应不应该出现错别字,就眼下的展览规范里,大多评委们还是认为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硬伤”,但就此个案而言,该书家的润格和那件有错字的作品的价值就出现了争议。书画润格,古已有之,今人制订润格也应该是继承传统吧,但自古就有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书画市场的成熟和完善。
最后再附上几类极不正常的润格。其一类,润格前曰-----古人某某,画梅乞米,本人亦不免俗,特定书法润格多少多少一平方尺。细一考究,其人“票子、房子、车子”三子一样不少,且房子已有几套,总觉得其人非为乞米,乞“利”而已,何以把古人搭上,想必古人若地下有知,也不胜惶恐吧。其二类,部分书法家们在各级书协的地位越高,尤其在国家书协的地位越高,其作品润格也越高,比如前段时间有文章言,甘肃一小县城有一奇怪现象出现,就这么一个西部的小县城里常常会有中国书协理事的身影出现,支援西部建设?非也,此地出现一阵风,说是中国书协理事的作品值多少多少钱,买了可以很快就会增值,那可是艺术品,艺术无价,说不准比黄金升的还快,于是百姓们便大量购买,等待发财,于是理事们便纷踏而来,空手而去,满载而归。其三类,曾有机会拜访一县城里的大书画家,家中墙上悬挂诸多放大的和世界各国的总统元首之类政要的合影,旁边标有自己的润格:今年作品五千元一平方尺。看后我也似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与政要们的合影越多,其作品的润格便也越高,呜呼,哀哉。
祝愿当下的书法市场早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祝愿众多的书法家们在不失掉对书法的真诚的同时,腰包也早日的鼓起来。 :handshake 青菜罗卜各有所爱,
水涨船高,
不一定是好作品! 润格与作品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 象征性的价格 写的恰到好处!
深刻
贴切 原帖由 金毛狮王 于 2006-10-11 21:46 发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实,润格与作品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
没人愿挨的,他也想不到出了钱以后是否能拿到,真正可以代表那个书家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