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法 杂 谈
书法 杂 谈一、执笔
历史上关于执笔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认为比较合理的是沈尹默先生倡导的“五字执笔法”。苏东坡云:“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意思是对执笔问题不要过于拘泥,能做到运转方便灵活就行了。
启功先生曾对一求教执笔的青年打过一个比喻:说吃宫爆鸡丁这道菜时,不可能想着用什么筷法去夹花生米,用什么筷法去夹肉丁。启老先的意思也是对执笔不要过于刻求。关于执笔有一歌决,大家不妨一记:——执笔紧捻密持如旋螺,五指并用筋力多,掌心空虚容量大,运转方便才灵活。
关于执笔的松紧问题,很难用文字来表达。著名书画家吴蓬先生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执笔好象抓住一只小鸟,既不能把它抓死,也不能让它飞掉。朋友们可在书写过程中去体会、掌握。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能达到手中无笔就好了。
二、读帖
所谓读帖,指的是多看字帖。人们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是临摹字帖,而临摹之先则是读帖。“读”即“看”,“看”则“记”,“记”就是心神领会。只有这样,临摹起来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达到“形似”,进而“神似”。所以,读帖是学习书法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读帖呢?
首先,认真观察每一个字的整体形态,从一个一个的单字中去细心体会整个字帖的风格流派。
第二,认真分析字帖中每个单字基本笔画的用笔特点,用笔特点主要表现在笔画线条的“轻”与“重”、“长”与“短”等方面,楷书如此,其它书体也如此。认真分析研究各种书体的基本笔画的写法是读帖的一个关键。
第三,认真分析每一个单字的构造。汉字结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是由各种偏旁组成,所以,偏旁所占比例的大小,是我们分析每个汉字的重点。独体字也要按比例分析。如草书中的“耳”字,最后一笔往往拉得很长,而楷书中的“耳”字的最后一笔就需要长短适中了。
读帖大致上总需要这么几个过程,但您的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那就还要涉及到章法布局、气质神韵、落款钤章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复杂,远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得清的,就只好另当别论了。
三、临摹
“临摹”二字的概念在书法家的头脑中是清晰的,但在初涉书法者的头脑中可能是模糊的,常常混为一谈。其实,临与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临,就是把字帖放在桌子的左前方,仔细地按照帖上的字来书写。摹,就是把字帖放在下面,蒙上一张透明的纸,笔随影走,照着帖上的字来书写。简言之,临是看着写,摹是蒙着描。
“描红”是临摹的另一种形式。所谓描红,就是在印成红字的字帖上,用毛笔直接在红字上描写。描红较摹帖更便当,更见成效。
摹帖易得间架,它是学习书法的最见成效的一种方法,不能把摹帖看成是小学生才使用的一种方法。初学书法的人不妨一试,定会“摹”有所得,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经过一段实践你会知道摹帖不是学习书的笨办法。
临帖要首先临得象,点要象帖中的点,横要象帖中的横,使一点一画不离其帖,不离其法。临帖虽很难达到“乱真”,但也要临个“八九不离十”,临得象,掌握住所临帖的“基本精神”是临帖的起码要求。当你临到一定程度,可以测试一下,写几个碑帖上没有的字,如果达到与原帖的字体风格一样,就算临帖到家了。正象欧阳中石老先生说的,你临王羲之《兰亭序》,能临象,临好,做个王羲之第二也是了不起的。
临帖,要靠住一家一体,不能见异思迁,随便换帖,临到什么程度才能换帖,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但起码的要求是要掌握住范帖的“基本精神”后方可换帖。所谓“日临百家”,那是对书法家们临帖的一种形容。
临帖要做到“意在笔先”,看准一字,一气呵成。看一笔写一笔,是临帖中的大忌。
另外,临帖也不能拘泥,临到一定“火候”就要跳出圈子,再临它帖,不能一生追求一家一体,要触类旁通,继承创新,脱胎换骨,由它体变已体,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临摹什么样的字帖,对这个问题不能强求一律,是欧是柳还是颜,是楷是行还是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四、用笔
写成各种形态的点画,单字的规律性的动作叫用笔。
无论写那种书体的用笔,皆不出“方笔”和“圆笔”两种笔画形态。用笔不外乎“起、行、收”三个过程,而线条的形态变化也不外乎“提”与“按”的两个动作。千变万化的笔画线条都是通过用笔来体现的。
已故书法家郑诵先先生在《怎样学习书法》一书中说:“古人论笔法,也不外方、圆两种。圆是篆书的遗法,方是隶书的遗法。自从由隶渐变为楷,笔法也跟着渐渐变化而趋繁复,于是有所谓‘侧笔’、‘折笔’、‘逆笔’、‘顺笔’,又有‘中锋’、‘齐锋’、‘回锋’、‘藏锋’等说法”。
我们不能被那些种种的笔法名词所迷惑,要知道各种笔画都是从方笔、圆笔的用笔变化而来的。
方笔的概念是指起笔、收笔的笔画形态皆成方形。
圆笔的概念是指起笔、收笔的笔画形态皆成圆形。
写好方笔和圆笔的关键是要做到“转以成圆、折以成方”。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中锋”和“侧锋”笔法的应用。什么是“中锋”呢?简单的鉴定办法是书写在宣纸上的线条干后,拿起来对光一看,中间留有一条细细的墨线,就是“中锋”用笔笔锋走中间形成的结果。中锋的线条厚重,所以有“笔笔中锋”、“屋漏痕”、“虫蚀木”之说。“侧锋”则是笔锋走向笔画的边沿而造成的一种艳美的线条。“笔笔中锋”大致对篆书而言。用笔以中锋为主,用侧锋取研才是学习书法用笔所追求的目标。
五、用墨
用墨指的是墨色的变化,即浓、淡、干、湿、焦。虽然写字用墨不象画画那样特别讲究,但在写字时强调一下用墨,特别是搞书法创作,能够增加书法作品的韵味和神采。
已故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是书法用墨的一个典范,他说:“见笔方见墨。”又说:“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还说:“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可谓经验之谈。会用墨的关键是会用水。我们要借鉴绘画之中的运用墨色的经验,以丰富我们的书法用墨。
六、立足一体,触会贯通
立足一体,就是打基础。中国书法历史远源流长,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备,名帖名碑林林总总。我们要从中选出一种碑帖入手,加以细心临习和研究,不能见异思迁。从打基础角度来说,初涉书法,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古人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不会站立,岂能会走。比如学习隶书,要从东汉,特别是东汉中后期的有代表性的碑刻中去寻求一种范本。因为隶书发展到东汉中后期,是隶书发展的峰巅,各种风格流别已经形成,笔法俱备。既易入门又正统。
有人说一个人一生追求一家一体,所谓“看家体”,不免片面了些,但强调入门先靠住一体去临习,再去吸收其它碑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却是学有成就的书法家所走过的路。伊秉绶从《衡方碑》入手成为一代宗师,金农学《华山碑》终成大器,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七、创作,从集字入手
书法创作,与搞文艺创作一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初试创作,从集字入手,如象小学生写文章先从模写、仿写一样有效。初试书法创作的朋友不妨一试,并以此作为走向书法艺术创作的入门向导。 很实用,谢谢!——愚砚 好!言简意赅。谢谢!
支持
简练,完备,实用。 真知灼见 有道理 很实用 非常实用,谢谢 好! 谢谢!很是不错,认真学习
学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