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剑 发表于 2006-9-5 22:10

故事:启功 白化文 张继昌

故事:启功白化文张继昌

   凤凰卫视年初有一档特别节目《伤逝》,其中有《启功》一集,启功在节目中谈到这样一件事情,启老说:“安徽教育出版社拟出版《陈垣全集》,他们请我题名,我说我不能题,《陈垣全集》我不能题,那不是我所能做的事情,我能做的是在书的扉页(不是封面)写上:‘《陈垣先生全集》——受业后学启功敬题’,这才是我应该做的……”
   启功先生这则故事使我联想另一则故事,江苏连云港市举办“首届《西游记》文化节暨《西游记》学术研讨会”,当时从北京邀请到乡贤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白化文先生,并通过白老邀请其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因事未能乘行但亲笔题词祝贺,在召开研讨会时,轮到白化文先生发言,先生发言中有三次提及其师季羡林先生,每当提到季羡林先生的时候,白老总是微微欠身站起,以示尊敬,这样先生一席讲话共站起了三次。
   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乡邻张继昌先生的。张先生虽不及启功、白化文二位先生那么享有大名,但继昌先生的举动亦格外使人肃然起敬。张继昌先生早年(民国时期)即在上海滩谋生计做生意,经营肥皂、毛巾、洋铁壶等日用品。在当时上海滩以为人厚道,也算小有名气。据其子张榆芳兄讲,当时他家中经常有老板商贾打麻将,结束的时候桌底总有赢家扔下的“吃茶”的喜钱,而他家至今还留有继昌先生在上海经营生意时人家欠他的七千大洋的陈年旧据。建国后,继昌先生退而返里,因为积蓄,张先生有一辆当时里人少有的脚踏车(现在叫自行车),先生每次出行归来,骑至庄口,总是要下车推着走,里人不解为何有车不骑,询其缘由,先生说:“我若骑车穿行庄里,遇着长辈,在车上说话招呼,是大为不敬,我怎敢呢?……”
   以上三则小故事,我为行文计,本想再作些议论作结,但我又能说些什么呢?我想我什么都不用说,也不必就事大讲道理,我相信每一个看过这三则故事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有所思考,但愿这种触动和思考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但愿这些触动和思考在各位内心深处停留的能久一些。

                                          6年7月24日   丁剑于有堂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6-9-6 00:17 编辑 ]

丁剑 发表于 2006-9-5 22:15

故事:启功 白化文 张继昌

启功和陈垣先生

丁剑 发表于 2006-9-6 07:47

大家都来读读吧,看看老先生们的风范吧.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6-9-6 09:55 编辑 ]

林荫道 发表于 2006-9-6 11:35

肃然起敬
现在有些人不这样了
有的买了小车,耀武扬威,回家不顾老少爷们在小区乘凉,扬长而过,甩下一阵尘土
还说打招呼呢

書小妹 发表于 2006-9-6 12:15

文化的魅力,人格的魅力.

丁剑 发表于 2006-9-6 13:48

我将这个帖子置顶的理由是,我们看到书法的学习必须以字帖为范本的,那么仅只是字帖吗!做人呢?也应该有范本的.只不过我们称之为榜样,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还有那便是关于传承的问题,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东西,那就应该好好的反思了.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9-6 14:16

大艺术家,大学问家,一定是道德楷模!

丁剑 发表于 2006-9-6 15:44

《丁厂书话》

《丁厂书话》

张春海 发表于 2006-9-6 22:57

是做人的榜样!!!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9-10 18:30

试想现在的大艺术家、大书法甲、大国学家、大王、大爷、大拿、大的不能再大家们的有谁能做到,品格的魅力是无穷的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故事:启功 白化文 张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