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观神采访王飞....
王飞--成都杜甫草堂副馆长,是目前蜀中名副其实的文人书家,近期四川大暑,难得王馆长抽出半天时间在浣花溪畔,故居对坐,听王飞谈对书法,对诗圣,对巴蜀人文娓娓道来.......... 近几年,王飞的书法作品频繁出现在各类全国性大展、专题学术展以及省际书法交流展上,以其良好的线条感和跌宕变化的节奏把握引人注目。明眼人自会看出,王飞对晋人书法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对二王一脉至宋四家帖学传统,颇有体会。我这里讲的所谓功夫和体会,不仅仅是指在书法的点画形态及字面构成上对古人的学习和借鉴,更在于对书家的笔触、态势以及书写心境的深切感悟。张孝祥言“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我认为书法艺术的难言之妙,多隐含在那根神龙变化的线条里面,而不是停留在它的表象上。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字写得也很精细,点画提按都做出来了,却给人一种“绣花”的感觉,除了一味精勾细描,看不出存在于经典作品中那种笔挟风雷的内在动因。中国书法艺术对于线条修炼的要求,是极其苛严的,须要在触纸运笔的瞬间,表现书法的取势、力量、韵律和神采,其中的甘苦,只能讲是“得失寸心知”。也只有理解到这样的层面,才有可能谈得上“下笔便到乌丝栏”。 王飞作为一个年轻的古典文学专家,比别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前贤的诗文和书法手迹,其书法创作的“气场”令人羡慕。 从他近年陆续发表的系列书法研究论文来看,他尤其关注那些集诗文书画修养于一身的前辈,注重从人格结构和生存状态上去分析古代文人的审美取向、创作心态和艺术表达方式。传统文人所谓琴、棋、书、画的修养,那不止是学会几门技艺,更是一种综合素养和文化熏陶。 只有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义,才谈得上对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在王飞最近的书法创作中,我似乎看到一些民国时期书法的影子。[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6-8-15 23:17 编辑 ] 他不拘泥于一点一画的得失,而更注重于整体气息的把握,写得神采奕奕,才情焕发,颇有动人之笔。“外师造化,内得心源”, 写得好!希望再贴点大字作品。 传统功底很好! 不错!!! 好料!!!学习!!!:):):):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