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之二:我眼中的刘炳森前辈
引文最近,曹宝麟发文批驳已仙逝的刘炳森先生,并邀请了华人德 、石开、 胡圣虎等人来助阵。言辞之偏激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几位大学教授之口。曹文(第一篇)的结尾用词:“功败垂成,野心落空,真是老天有眼.”让我感到震惊!这种咬牙切齿的诅咒文辞,真的很难让我相信这是一篇只是作为评论功过是非的小文。此时华人德也发文斥责刘炳森先生为“阴鸷骄横者”。坦白的讲,我看完曹宝麟的第一篇文后,在我的脑海呈现的真如一部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场景:一个怀深仇大恨多年后得知仇敌已入黄土后奔突坟前,劈碑掘土的痛恨狂态。
曹宝麟、华人德 、石开这几位当今书坛的大腕与刘炳森先生年龄相差不大,在中国书协共事多年,他们为何在刘炳森生前假意奉迎,不敢说半个“不”字,如今眼见刘先生仙逝,人走茶凉,才纷纷跳出来咒骂指责,有很多人说这是“掘坟鞭尸”的行径。
难道刘炳森先生真如他们所指责的那样?因此有了“真实的刘炳森” 系列文章,我希望向广大网友重现一个“真实的刘炳森”,并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会有更多人站出来说话,还刘炳森先生一个清白!
http://www.59art.com/dispbbs.asp?boardID=47&ID=295&page=1
-------------------------------------
“人书正大俱是后来典范,德业光明永留千古嘉风。”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飙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悲痛心情。他说,刘炳森先生的逝世,是书法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怀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向他学习。我们要学习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他深入继承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境界。他以楷隶著称于世,兼长行草。他的隶书以汉隶为基础,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形成了线条凝厚、结体严谨、飘逸开张、大气浩然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我们要学习他的勤奋刻苦。他的各种字帖和书法作品集出版总发行量达三百余万册,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书界的看重和社会各界的欢迎。我们要学习他对书法事业的热爱。他担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在他主持的评审工作中,坚持继承传统、鼓励创新的艺术观,提倡书法艺术要崇尚真善美,倡导正确书风,在培养和推出书法新秀方面功不可没。他注重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先后出访了南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举办展览和讲学,其中三十余次东渡扶桑,受到世界各国书界的尊敬。我们要学习他为人光明磊落,敢于对不良现象作尖锐的批评。他批评一些人将中华民族书法、绘画体现的真善美抛弃,是不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他提出中国画、中国书法要与世界接轨,但也要保持自己的风骨。并谆谆告诫年轻人,不要急功近利,要下苦功学习文化传统,不要成为没有根基的浮躁人。张飙说,刘炳森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大书法家、大艺术家,无论是作人作书、立德立业,他都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刘炳森先生对书法教育事业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说,先生对高校书法教育一直十分关心。去年他慷慨捐资100万元在人民大学设立以他的老师命名的“何二水奖学金”,资助、奖励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中的经济困难者、学习成绩优异者。先生多次说,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需要这样的平台,为在创作上已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帮助;回顾自己的过去,也是在贫苦环境中长大,当年学书法曾得到老师何二水先生的无私帮助,现在条件好了,要发扬老师的这种精神,为年轻人的成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得之于书法者,还用之于书法”。炳森先生捐资助学,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用老师的名字,体现了他尊师重教的高尚情怀。更让人感动的是,先生拿着100万元现金到人大,当场交给了学校领导,表示不搞仪式,只办实事。先生还同时还向人大东方艺术研究所捐赠20万元,资助书法教育和研究工作。郑晓华说,支持教育、无私奉献是炳森先生的一贯作风。1988年,先生应邀到人民大学讲学,讲完课,谢绝了讲课报酬。后来,先生又组织在京部分书家,为人民大学编写大学书法教材《中国书法艺术》,他当主编。他是大名家,但在统稿修改时,却用的是铅笔,表明是与大家商量,可以不同意、擦掉,这种谦虚的精神让人感动。书出版后,炳森先生也不要稿费。郑晓华说,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在中国文联、书协领导的关怀和各界朋友的支持下,首届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进展顺利,学员们对先生的义举非常感谢。先生不幸辞世不会影响这项计划,我们要把高研班工作做得更好,完成炳森先生“尊师重教”、弘扬民族艺术的遗愿,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很多人知道刘炳森是著名的书法家,但对他的画家身份却所知不多。中国美协副秘书长李荣海说,先生是中国美协的老会员,在美术界出名早于书法界,但由于先生后来在书法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他的画家身份反而被人忽视。1995年后,先生开始整理自己的画作,在美国搞了画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先生的画作以山水花鸟为主,基本上属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在笔墨和线条方面很见功夫。比如他的菊花,笔笔到位,一笔不多,风格独到。李荣海印象最深的是,1982年他到先生位于故宫西北角的家中拜访时的情景。当时先生居住的平房十分狭小,条件很差。先生居室中的四个字“晴耕雨读”给李荣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从中读出了先生的勤奋,并始终以“晴耕雨读”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要像先生一样勤奋。李荣海说,先生的一生,不是享受的一生,而是奋斗的一生。
刘炳森是天津武清人,他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孙福海回忆说,1997年,天津举办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规模大、展项多、资金少、没经验。困难时,出现了炳森先生的身影。不用车接,不收任何礼品,纯义务地到文联创作了一上午的书法作品。然后,非常坦诚地对我说:“搞这么大的活动肯定有许多困难,你们拿它去拉赞助吧,只要是对弘扬书法事业有益的事,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我都责无旁贷。”大信不约。多年来,凡天津举办的名家展、精品展、正书展等,他都赠送作品,题写书名,参加评审,不仅全是奉献,且是排斥名利,不让宣传,不许惊扰领导。他对天津书坛老、中、青同仁真诚、谦虚和平易近人。2000年,天津市美术展览馆重新择址开馆,为体现规模档次,首展我们策划了津门书坛“五大名家展”,即刘炳森和王学仲、王颂馀、孙其峰、龚望书法作品展。论职务,炳森先生应排第一,但他坚持按年龄排序,将自己放在最后。然后自费到津,并义务为中青年书法家授课。那天,文联小礼堂座无虚席。讲课前,他先做了一个声明:“我无资格与四位老先生并称‘五家’,他们都是我尊敬的老师,我是他们的学生,这个联展应称‘四老一小’展。”他诚挚的话语获得满堂掌声。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体现在炳森先生身上的绝不仅仅是态度的谦恭。可以告慰刘炳森先生在天之灵的是,第三届中国(天津)书法节已列入天津市委2005年的工作意见,并将如期举行。
先生的侄子、天津炳森书苑负责人刘学宁说,先生家乡海自洼村的桥年久失修已经变成一座危桥,先生出资25万元将危桥修缮一新;他资助家乡的20个孤儿上学,并捐资5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先生的小学老师得了癌症,但因为没有钱只能回家,先生知道后,拿出钱来把老师接回医院治疗,并后悔自己知道得晚了;先生的中学老师出书缺少资金,他就资助老师完成心愿……刘学宁说,先生为别人想得很多,为自己想得很少。出去吃饭,他往往找一家小饭馆,说人家不容易,去吃饭就是帮助他们;他自己写字剩下的废纸舍不得扔,可他送给别人的纸往往是成箱成捆。刘学宁说,他经营的炳森书苑展示的都是经过先生授权的真迹,很多群众都说,以前在市场上看到的先生的作品大都是赝品,能在这里看到先生的真迹,感到很高兴。经常有人对着先生的作品临摹。刘学宁表示,为了让先生的作品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他将把炳森书苑作为展览场所,先生的作品基本上不再出售。
而在亲人的眼中,刘炳森不仅是著名书法家,更是慈父。先生的儿子、青年画家刘学惟说,从去年二月初查出小细胞肺癌到去世这一年的时间里,父亲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在知道自己的病情后,父亲呈现给我们的是他不害怕,他告诉我们,这个病还是有办法治疗的,自己会积极面对,配合医生治疗。他这时还在关心我们心里的想法,怕我们害怕,怕我们精神上有负担。其实他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愿意给子女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尽力让我们感觉他能忍住,所以表现出一种特别大的毅力和耐心,让我们感觉到治疗是有希望的,是有治好的可能的。刘学惟说,有这样一个父亲,我们很自豪。医生也对父亲的表现很佩服,说他很有毅力。住院初期,他还用硬笔写了一些诗,写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让人吃惊的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有关的年份、季节都能清晰地写出来,让人佩服。刘学惟说,回过头看,父亲不光是父亲,而且是老师。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做人的成功。父亲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因为做人的成功可以成就方方面面。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人方面。他教我们做人甚于教我们做学问。这也让我觉得一生受用。自小受父亲影响走上艺术道路的刘学惟认为,父亲的艺术底蕴非常厚,也许有些人认为他是“保守”的,但刘学惟还是敬重他的艺术眼光。在不注重传统的时代,他能够坚持传统,坚持严肃的艺术观,值得自己尊敬。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时候,父子间会有不同意见。由于父亲很开明,他允许年轻人尝试,但是对胡涂乱抹始终是针锋相对的。尤其是在书法界,他有非常清楚的艺术观,旗帜鲜明地坚持弘扬真善美,没有模棱两可。刘学惟说,尽管父亲临终前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话,但父亲却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8-15 20:09 编辑 ]
刘炳森:书法存天地 美德满乾坤
我是1961年春到国家文化部工作的,刘炳森1962年秋到故宫博物院,由于我们俩在同一个系统,因而“******”期间都被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我同刘炳森的交往是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后开始的。当时故宫博物院已奉周恩来总理指示重新开放,最早在慈宁宫举办无产阶级******期间出土文物展览,我们一批人回来后在故宫武英殿上班,主要任务是搞出土文物展览并从中挑选一批珍品,筹办出国文物展,并编辑图录。刘炳森的主要任务是书写展品说明牌,包括故宫所有展厅的说明牌,还有出国的展品说明牌。出国文物展览有两套,一套是从美洲到欧洲,另一套是亚洲到大洋洲。书写这么多的展品说明牌,一般人都觉得枯燥无味,但刘炳森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于是我同他也就有了较多的接触,有的是工作上的,也有私人之间的交往。
难忘“汀泗桥”
我保存有刘炳森送我的一幅法书:“西凉波映甘棠阁 南浦烟横汀泗桥”(图3)。他送给我的时候说:“我们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那段时间,像‘汀泗桥’一样,是很难忘记的。”“甘棠”这个地方以前是否有阁,没有查考过,但“甘棠镇”几乎是同我们干校连在一起的,而且周围十多里地只此一个小镇,是我们常去的地方。至于汀泗桥那名气就大了,它位于湖北咸宁,地处粤汉路要冲,地势险要。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挺进武汉,军阀吴佩孚的部队据汀泗桥凭险顽抗,由叶挺率领的独立团奋勇攻击,终于击溃吴佩孚主力部队2万余人,占领汀泗桥,对北伐军夺取武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纪念阵亡将士,1929年国民政府在此兴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1985年我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时,同湖北省文化厅拨专款对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的阵亡将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进行修葺加固,并增建了陈列室和围墙。1986年邓小平为汀泗桥战役遗址题名“独立团烈士陵园”。1988年国务院公布汀泗桥战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在咸宁“五七”干校期间,曾到过汀泗桥,那时无人管理,一片荒凉。1991年夏,我同齐仲久同志专程去了一趟汀泗桥,由湖北省文化厅、咸宁县文化局同志陪同,汀泗桥已是面貌大变,维修加固了遗址和纪念建筑,划定了保护范围,设有专人管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题写古联赠“东京富士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和东京富士美术馆有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合作和交流,双方多次互相交换艺术珍品展出,多次相互参观访问,互赠书刊和交流信息。
1993年8月,我当时任故宫博物院代院长,东京富士美术馆馆长邀请我到东京访问,商谈在东京富士美术馆举办故宫博物院珍品展等有关事宜。当时我考虑带什么礼品送东京富士美术馆最为贵重,思来想去很是为难。说实在的故宫不乏各种档次的礼品,有故宫复制的唐宋绘画、青铜重器和明清工艺品等,价值也不低,但还是觉得分量不够。正在犹豫不定之际,正好刘炳森因事到办公室找我,一见他顿时就拿定了主意。他在70年代中期就作为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代表团成员到过日本,后又接受日本方面的邀请,出访日本多次。他的隶书在日本名望很高,受到广大日本朋友的喜爱,特别是受到日本博物馆界的高度赞赏。因此,我特意请刘炳森为东京富士美术馆书写古联一则:“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图4)。我在东京富士美术馆将这最珍贵的礼品送给馆长的时候说:这是我同刘炳森及故宫博物院全体人员的一份心意,以表达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书如其人,一身正气!——愚砚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8-14 21:37 发表
书如其人,一身正气!——愚砚
:victory::victory::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