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道人 发表于 2006-8-10 19:33

李恺初先生书法艺术赏析

德为世范学为人师
                                                   李恺初先生书法艺术赏析
                                                                                                                                  康振贤
      有很多学者,博贯经史、淹通古今、寄情风骚,耽沉翰墨,一生并不以书法家自称。然而其艺术气质、个性才情、审美理想都能一一从其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还有不少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名篇佳作,为后人所称道,如独山的莫友芝、印江的严寅亮便是这样。李恺初先生也是这样一位学者、书家。
      李恺初(1890—1970),贵州独山人,字泽新,书斋古香山房。出生于独山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李本仁经营有荣顺书铺一间,故家藏典籍甚富,使他得以博览群书,为垫定学术功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少而聪颖,博闻强记,十岁就能熟读莫友芝等地方硕彦撰写其祖母的八十寿序和奉旨建坊记等文章,十五岁能写楷书大卷,弱冠之年已是学富五车,名满黔中。但生不逢时,适逢科举废除,使他丧失了科场大比的机会。
      李恺初先生青年时期,游学于省城,接受现代教育,得以与名家学者相过从,眼界亦增,书艺尤进。时人慕其名,求其书者摩肩接踵,竟成一时之盛。民国时期,贵阳商业发达,写额题扁之风盛行,而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吴道安、陈恒安、周伯敏、余文三、李恺初、何辑五(多为陈恒安、李惕生代笔)等诸先生。他们均以个人学养、精湛书艺,为省城的商业文化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李恺初返里后,旋被任命为县教育局局长,次年复创办县女子中学,自任校长。李恺初先生一生倾情教育、作育英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人民日报》编辑兰邨即为其高足。
      历来论者谈及李恺初的书法,皆认为此人才气横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书法非“惟其意所欲为”,传统功力深湛.然而,我们仔细研究他的书迹《跋张猛龙碑》,便不能不承认李恺初的书法渊源有自,确实功力深湛,绝非向壁虚造,信笔挥洒。
      李恺初的行书出自颜鲁公,苍茫浑朴,大气磅礴,复又上追魏、晋,遗貌取神,使其风格神采飞动,大气而不拘细节。这篇作品看似信手拈来,不计工拙,然而细观其用笔,逆藏提衄,虚实纵敛均历历可寻,错落有致,落笔收笔,无不极意藏锋,可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
      此作品字距空灵,笔断气连,也是此作的一大特点,李恺初书法讲究计白当黑,结构疏朗而一气呵成,书法、感情浑然一体,因是鉴赏而生感慨,作者的心境显得气定神闲,似乎不如此则不足达其意。比如首行“余性素嗜碑帖,甲申沦陷以前”,12字似慢条斯礼,娓娓道来,然却气脉贯通,倍觉痛快。由于字距较大,行气走向荦荦分明,牵引着观赏者的目光乃至情绪也不知不觉地随着流动。然而纵观全篇,却又有变化,而非板滞划一。其中,第二行起“收集不下数十种,然于宋拓猛龙碑尚未之见也!今周生出示此本,披阅数过,不忍释手,洵不愧为安吉、南海两先生之所赞许!惜今纸笔不佳,未能临摹,殊为憾事!”至第七行首部止,一唱三叹,情神并茂,笔墨的情绪而随之变化,因而用笔的舒徐、急缓;结体的大小变化;笔画的呼应、顾盼无不体现出明显的节奏感。最后三行“周生家学渊源,笔姿劲秀,倘能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落款为 “民国丁亥冬恺初记 ”。末尾两行,因感生情,用笔节奏明显加快,其奖掖后劲之情态跃然纸上。先是赞许,复而鼓励,继而希望!短短的一句话,发乎于心,形诸于字,让人读之,不由感叹!使我不由想起北师大的校训“德为世范学为人师”,先生已践行也。
      李恺初以擘窠大字见长。画家邓善渠先生评“先生一生爱好书法,又喜珍藏名人书画,他初学书法是从莫友芝篆隶开始,后学楷书,练写大卷,备应乡试,中年学汉碑,复转攻魏碑,最后吸取前人笔意自成一格,书法遒劲庄重、浑厚闲静、跌宕多姿。”根据 李恺初的艺术风格和书法特点,是比较适合写大字的。可惜历经兵燹、身罹动乱,其巨幅书作遗迹今已荡然无存,然而从他留下的这幅作品中,亦可窥见其风格之一斑。

[ 本帖最后由 黔道人 于 2006-9-6 10:32 编辑 ]

黔道人 发表于 2006-8-10 19:34

李恺初先生书法艺术赏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恺初先生书法艺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