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关于代表作的思考
张海一个成熟的具有鲜明风格的书法家,经过久久为功的努力,创作出了一幅或者若干幅达到空前高度能充分代表其某一阶段艺术水准的作品。这一幅或者若干幅作品,即可称为艺术家的代表作。
古今中外许多艺术门类,诸如文学、影视、美术、摄影、书法等,提到某一个作者,很自然地与他们的代表作联系起来。由于经常宣传某某代表作,经致人们记住了代表作的名称而忘记了艺术家的大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他们的名字总是和他的那些著名的代表作联系在一起的。如杨凝式的《韭花贴》,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贴》,颜真卿的《祭侄稿》、《争座位》、《颜氏家庙》,怀素的《自叙贴》,黄庭坚的《诸上座贴》,来带的《拟古诗》……元明清三代也还可以列出一些。而到了近现代, 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大家,但其代表作却少得可怜,人们只能笼而统之说某人字写得很好,根本不知道那些名扬四海的书法家有代表作。靠成这种状况,固然与诸多社会因素有关,但与当今书法全心创作及评论界代表作意识的谈薄不无关系。
由于书法家代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知名度将会越来越小,其艺术形象会越来越模糊;由于没有代表作,常常使书法批评走入误区;由于没有代表作,使后来者很难找出一个继承前人超越前人的切入点;没有代表作,又常常使一些人虚无主义抬头,产生今不如昔的种种感慨。当前,我们书界创作十分活跃,因此我们的艺术评论应当遵循不断创新这一艺术和科学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打破陈规,敢于跳出原来有框框,不断拓新的思路。研究代表作这一现象,无疑有助于书法创作的繁荣。本文试就这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代表作的标准
历史上一些书法家的代表作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缘起我们弄不明白。某些书法家也?压根就没想到,,自己的某些权威人士的青眯,日久天长,深入人心,成为不可动摇的定评。而有些作品当时有力作,只是缺乏距离感,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当时亲并不显山露水,后来成为名作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论哪一种情况,最根本最重要的,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那么,一幅作品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艺术家的代表作呢?
A、艺术高度 不言而喻,堪称代表作的作品应有相应的艺术高度和艺术价值。从逻辑上讲,所谓代表作,即是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因此每一个书法创作者,不论其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然而我们所说的代表作,主要是指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当然,由于艺术风格及审美追求的差异,对于具体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会有分歧,但从大的方面求得一致的意见应该说还是不难的。艺术高度还包括形式上的某些要求,比如作品适当的规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等。
B、风格含量 如果说艺术高度是作品在书法艺术领域中进行横向对比的话,那么风格含量则是放在书家自身创作活动中作纵向筛选。堪称代表作的作品当然应该是具有独创性和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要达到这一点,首先书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经过长期的经营积累,这种艺术风格忆达到或接近成熟。当然,仅有这一点也还是不够的。因为众所周知,艺术创作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到的‘五乖五合’就是影响创作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只有当具备了各种有利的条件时,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和艺术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开掘,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和客观效果才能得到完善的结合,这样,一件优秀的作品才可能被创作出来。这样的作品必然是充分代表书家独特风格的、较好体现书家审美理想的。这既是书家长期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各种主观条件‘天缘凑巧’的偶然现象。这样的机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不会是很多的。在这样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和书家平时大量的应景之作绝对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代表作’。
C、时空价值 书法精品和其他艺术精品一样,往往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时间的筛选,才能更显其璀璨。古今中外艺术史上,有一些艺术家生前并没有显示出自己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及至百年之后身价百倍千倍,价格之高远在昔日诸位显赫名家之上;也有的生前及死后有很大错位,如邓石如和翁方纲,邓在生前其书名远在翁之下。然百年之后,颠倒了过来。由此观之,艺术价值确有一个历史审定过程,作为代表作,必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高雅的书法艺术作品,不同于时装设计、流行歌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社会上流传而被公认。这也是书法家的寂寞之处,但有了这段时空,其作品更显示出其不朽的价值。
二、代表作的产生
作为书法家,首先应当具有明确的代表作意识。唯其有了这种意识,才有可能创作出震天撼地的力作。但有了力作,能否成为代表作并被公众认可,除提高人们的鉴别欣赏能力外,似乎还需要辅助以其他必要手段,主要途径有:
A、借助权威 古代艺术家作品的传播认定,主要依靠门徒的多寡及作品流传的广度所决定的。现在,今非昔比,大众传播媒介将艺术家引向社会,新闻的反复宣传报道会产生强烈的广告效应,画商及巨富的出资购买也可能使艺术品升值,但这些,都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而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只能依靠真正的艺术评论家来裁决。
权威,是夫处无时不在的,不承认权威的存在,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表现。对于一幅书法作品,由于多种因素的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但相对公允的看法还是不难统一的。权威的艺术评论家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某学科专精的知识外,更具有超强的鉴别力与判断能力。由若干这样的权威作出的集体选择,很可能就是一幅传之于世的好作品。
如世界杯足球赛,不少人作过预测,多数人认为冠军会在若干支老牌劲旅中产生,也有人会预测会爆出大冷门,跳出几匹黑马。然而由于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尽管有几支球队曾经掀起过几朵浪花,但最终仍被挤出四强,冠亚军之争仍在多数人看好的有实力的队中产生。艺术上的代表作也是一样,只要多数艺术评论家看准了,即使不能成为代表作,肯定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此观之,通过一定形式成为的艺术评论班子,推荐和选定代表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B、作者自荐与公众推荐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是最了解自己的,哪幅作品用力最多,最得意,可以代表自己某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书法家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可以采取自荐的方法。在自荐的基础上,适当实施在有限的范围内公众推荐的方法。这样做一可以增强书界的参与意识,二可以在推荐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公认的鉴别欣赏能力。
自荐与公认推荐的结果,有时是统一的,当然也不排除个人看法与社会公众的认识相左的情况。孙过庭说:“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近年来不少人撰文认为著名导演谢晋老了,艺术上越来越缺乏***,拍的影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每况愈下,艺术上远远没有超过《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影片。而谢晋确认为,他拍这些影片是有新的探索的,可以说一部比一部有内涵,至于电影观众少,乃至拷贝发行不畅,这不是影片本身的问题。他还说,有些人将我不同时期的作品作类比时,总是忽略了所拍影片当时的社会背景,因此观点是片面的。类似这种情况今后在艺术界各个门类及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身上都会发生,在较短时间内怕也难以统一认识。但这没有关系,种种不同的认识,起码可以为我们作出选择提供多方面的思考依据,最终会趋向统一。尽管谢晋坚持自己的看法,然而连其好友魏明伦都称《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应当作为谢晋的代表作。
这个例子虽不能说明一切,但对我们评定艺术家的代表作时,是有借鉴价值的。
[ 本帖最后由 中国书法收藏 于 2006-7-29 22:51 编辑 ] C、让时间来筛选 时间往往是鉴定艺术品价值的试金石。这里说的是时间,并非一定要盖棺论定,而是创作与评论拉开一定距离。有了距离感之后,许多原来看不清的看清了,原来看清的会更加清晰。
拉开时间距离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克服心理障碍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王学仲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相同艺术水平线上,资深的艺术家较年轻者易受到崇敬,其艺术品的品位也因为敬老而产生倾斜。年龄相若的艺术家彼此相互尊重是有困难的,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的艺术派流,艺术追求不同,也出于竞争需要,在艺坛剧烈相持不下时,他们宁可把崇拜奉献给年长于他们的前辈艺术家。”这时说明一个问题:在处理同代表关系的问题上,往往存在着一个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前辈切入。克服心理障碍,需要一个过程,但并非不可克服,一旦克服了某种暂时的心理障碍,自然会得出更加公正的结论。
代表作的概念应该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而非绝对的、单一的。这有三层含义:第一,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有代表作共一生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有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第二,艺术家的创造潜力、创作方式均不尽相同有些艺术家凭着他的***和悟性,一生中或一个时期内有可能创作出多种精品,就其艺术价值来说都可以看作是他的代表作,而有些艺术家,也许一生只有一件作品被认为是代表作,后来由于作者水平的提高,有了新的超越,以致为新的代表作所取代,这也是不足为怪的。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尽可以大胆地去认定代表作。
三、确定代表作是艺术发展的客观需要
认定代表作确有一定的困难。书法创作不同于电影、文学作品,一个作者一生能创作百部文学作品,已经算是高产而书法家一生作品的数量可能是这个数字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要从如此巨大的作品中认定一件或几件代表作,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由于审美标准,观察角度的不同,认识也较难趋于一致。然而,尽管如此,确定艺术家的代表作,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不论从书法事业或者书法家自身的发展需要,还是为后代人着想,确定代表作都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A、代表作意识有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艺术发展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能准确地把握这种规律遵循它,当然是有助于艺术事业发展的。认识艺术的客观规律,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之一。因为这是利用社会的集体鉴别力,对艺术领域中某些领袖人物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甄别和肯定,这不仅有助于领袖人物自身的艺术上沿着更健康的道路发展,而且对整个艺术领域上更健康的道路发展,而且对整个艺术领域也将起到导向的作用。
B、代表作意识自身艺术水平提高 代表作是诸种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完美结合的产物,因而它的产生是不易的。代表作标志着作者在一定时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然而,代表作并不一定都是艺术家终极之作。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要发展要前进,还要突破,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和生活积累,自我超越,这样很自然地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从而促进艺术家自身的完善。也许有时这种努力并不一定都能很快奏效,但毕竟作者自己有了追寻和超越的目标。就像谢晋导演那样,即令别人认为其近期作品达不到其代表作《芙蓉镇》的水平,毕竟作者主观上作了努力、探索和追求。有了参照物,是前进、是后退,可以看得较为清楚了。
C:代表作意思有助于书法评科学化 书法批评,毫无疑义应该主要是针对书法作品本身而不是书法家本人(虽然有时也免不了涉及人品与书品之类)。对于古代的书法作品,我们基本上是这样做的,比如我们评价《兰亭序》、《祭侄稿》,都是就作品而论作品,基本上不涉及王羲之、颜真卿本人。而在论及当代书家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没有代表作,往往把作品和书家混在一谈。这种批评方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一个人的作品不可能是同一水平的,即便是大师巨匠,也不可能件件是精品,离不开具体作品的评论,或失于空泛,或者很难切中要害。没有代表作,读者对书家的认识也是模糊的。提起某某书家,人们只知道字写得好,但好到什么程度,其哪一篇好,都很少有人能说得清, 像对古代书家,一提王羲之就会联想到《兰亭序》那俊逸潇洒的风格。因此书法家的艺术形象就很难深入到广大读者心目之中。
D、代表作意识有助于书法进入市场,并逐步与世界书画市场接轨 艺术吕中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入市场,这是很自然的事。但由于我国艺术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多数艺术家缺乏代表作意识,或者急功近利,因而使大量低劣的作品流入市场,其结果,一是价格上不去,二是收藏者望而却步制约了对艺术品的投入,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在人们对西方艺术品价格是东方艺术品的千倍之多,而日本书法家作品售价也是百倍、十倍而感到愤愤不平,这固然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人民收入偏低有关,但与艺术家没有代表作、缺少精品意识也有关。假如艺术家有了精品意识,有了代表作意识,将一些力作投入市场或参加拍卖,而且有权威的评鉴以使购买者放心,价格自然可以令人咋舌。此外,代表作也有助于艺术家作品的传播,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像被研究对象那样充满活力,而不能把自己装扮成灰色头发的园丁伯伯。评论家不应该站在创作者的身后,冷腔冷调地品头论足,而应当站在创作者的前头,热情地为作者扬旗开道,呐喊助威,通过权威的公正和令人信服的评论推出代表作就是这种呐喊助威的好形式。而一切有作为的书法家,也应放下种种不必要的顾虑,让人去评说。话说回来,评论当然并非那么公允,即使评论不当,也没有什么要紧,因为历史、时间是最公正的。一个成年人可以轻易举地打倒一个儿童,这个儿童长大后亦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倒当年的成年人。在这里强有力的不是体力,而是时间,一句话,是金子总有放光的时候。假令推行代表作制,能够使艺术、使他人、使后代受益匪浅的话,那么我们即令一时做了艺术评论家的刀下鬼也无妨。让我们向那些不畏险阻奋勇前进大胆探索的勇士们致敬。 眼高手低,说一套做一套是当今书坛领导虚伪普遍现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