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名胜·寺院
万年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万年山麓,它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宋孝宗问:“天下名山名寺哪里最好?”学士宋之端答道: “太平鸿福,国清万年”。可见万年寺非同一般。根据日僧实地描绘的寺图,当时共有40多处殿堂寮室。寺前有宋初建造的六角形宝塔和放生池。以后历经兴废,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次剃度,还动辄五百人。至1921年,寺境还占地约2.4万平方米, 尚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以及肃堂、客堂、戒堂、西方胜院等殿宇。其时,住持谛闲曾经加以整修。此后,因经年失修,仅留下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少数建筑。目前,正在修复中。
万年寺在中外茶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西禅师(1141—1215年)曾两度来到我国。荣西第一次来我国是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在明州(今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和天台山万年寺等参禅。第二次来我国是在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拜天台山万年寺虚阉为师,直到1191年回国。
荣西回国后,除了研究佛教经典外,还带回宋时的饮茶风习,他以极大的兴趣研究茶的功能,并把从由天台山和四明山带回的茶籽在日本种植。进而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寺院的饮茶仪式。在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中,说茶是“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还称茶是“上天的恩物”,“圣药之本源”。从而,使茶在日本很快传播开来。所以,在茶文化发展史上,万年寺曾为中日茶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玉泉寺
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西玉泉山东麓,为中国“四大丛林”之一,创建于隋开皇(581-600年)年间。玉泉山,以奇洞怪石,曲溪名泉,四季葱茏,景色佳丽,素负“三楚名山”之誉。山中产的茶叶,以外形如掌,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鲜淡雅,汤色微绿明净,饮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而成唐代名茶。如果再配以玉泉寺前的珍珠泉水,其味尤妙。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作《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说的就是这种茶,这是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第一首以 “名茶入诗”的诗篇。诗中提到的中孚,是李白的族侄,又是玉泉寺僧,他深通佛理,善于词翰,尤喜品茶。所以,每年清明前后,总要小沙弥于寺左的乳窟外采摘鲜嫩的茶树新梢,制成仙人掌茶,以供奉过往香客。中孚后云游至金陵(今南京)栖霞寺,拜见族叔李白时,礼送仙人掌茶。李白爱不释手,才欣然命笔,遂成这首咏茶名篇。这种心理,李白在诗的《序》中写得非常清楚: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
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以保存佛指舍利而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据佛典和有关资料记载,法门寺始建于“西典东耒”的东汉时期,初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法门寺,并进而成为著名的皇家佛寺。其旁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即真身宝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在经历了375年风雨后, 于1981年因雨水浸润而半边坍塌。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从而使珍藏了1100余年的唐皇室瑰宝得以重新面世。在数以千计的供奉物中,有一套唐代皇室使用过的金银茶具,乃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的茶具。它们均为皇室御用真品。《物帐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又从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于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制成。同时,在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都还有器成后以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而“五哥”乃是唐皇宫对僖宗小时的爱称,表明此物为僖宗供奉。此外,还有唐僖宗供奉的三足银盐台和笼子,由智慧轮法师供奉的小盐台等。这次出土的茶具,除金银茶具外,还有琉璃茶具和秘色瓷器茶具。此外,还有食帛、揩齿布、折皂手巾等,也是茶道必用之物。这批出土茶具,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有力证据,也是唐代宫廷饮茶文化的集中的体现。 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这里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创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
天台宗弘传日本,与日本“遣唐使”关系极为密切。 唐顺宗永贞元年(804年)日僧最澄带着弟子义真,到达大唐明州(宁波)海岸, 经台州,直登天台山国清寺学佛。次年回国时,带回天台宗经论疏记及其他佛教经典的同时,还带去茶籽。后在日本依照天台国清寺式样设计建造了延庆寺,还在近江台麓山试种茶树,当为日本种茶之始。
中韩两国佛教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南陈时,新罗僧缘光即于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门下服膺受业,随着天台宗佛教的友好往来,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并很快从禅院扩展到民间。公元十二世纪后,新罗德兴王又派遣唐使金氏来华,其时唐文宗赐予茶籽,韩国、朝鲜开始种茶。从此,饮茶之风很快在民间普及开来。
总上所述,国清寺对中国茶叶东传,特别是日本、韩国的饮茶与种茶,起过重要的作用。 径山寺
径山寺位于浙江省余杭市径山而得名。
径山是天目山的东北高峰,这里古木参天,溪水淙淙,山峦重叠,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又有大钟楼、鼓楼、龙井泉等著名胜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山中的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孝宗曾御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自宋至元, 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这里不但饮茶之风很盛,而且每年春季,僧侣们经常在寺内举行茶宴,坐谈佛经,并逐渐将茶宴形成为一套较为讲究的仪式,后人称其为径山茶宴。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拜径山寺虚堂禅师为师。学成回国后,将径山茶宴仪式,以及当时宋代径山寺风行的茶碗一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情,使日本很快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同时,将从天目山径山寺带过去茶碗,称之为“天目茶碗”,在日本茶道中使用。至今,在日本茶道表演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当年从中国带去的“天目茶碗”的踪影。所以,径山寺在中国茶文化东传过程中,曾经起过很好的作用。 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 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为中国丛林“四绝”之一。后因失火被毁,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和民国初年修建。中国第一首以“名茶入诗”的诗篇,即由唐代诗人李白作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就是李白在栖霞寺居留期间所作。唐代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称: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说的是唐代陆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对此,明人李日华在《六研斋二笔》有注释: “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云”。清代(乾隆《江南通志》载: “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其寺四周,现为著名的雨花茶产地。
总之,古往今来,栖霞寺一直蕴含着茶文化的意境,与茶结缘。 惠明寺
惠明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赤木山,其寺建于唐咸通二年( 861年),四周有茶。当时,所制茶叶,以寺僧制作最为精良。据清同治《景宁县志》载: “茶,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大漈者为佳。” 据民国《景宁县续志》记载: “茶叶,各区皆有,惟惠明寺及漈头村出产尤佳,民国四年得美利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及金质褒章,全邑输出额岁约达四、五万斤”。民国《调查浙江丽水等八县报告书》也载有:“景宁县:景邑植物之出产……茶叶次之,岁出约达二万斤上下,而品质甚佳,去岁巴拿马赛会时,曾奖以一等金章。”
总之,惠明寺,历来以产名茶闻名,它以寺名茶,又以茶扬寺,是佛地颂茶的胜地之一。 :victory:楼主辛苦!
如能插入图片更佳,呵呵……
[ 本帖最后由 雨悦 于 2006-7-22 08:46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