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初 发表于 2006-7-21 18:31

茶的禅院钟声与啤酒的教堂月色

谈到中国的茶文化,就有"茶禅一味"一说,这高度概括地揭示了茶与佛教的关系和奥妙。而作为佛教的一脉,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最大,完成了佛理与茶理的真正结合。简单地说,佛教修行,特别是坐禅,要求僧人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专注一境。这是很容易疲劳的,就需要及时补充营养、提神醒脑。而最宜于"精行俭德之人"(《茶经》语)饮用的茶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自古以来,茶一直受到僧人的推崇。自唐代以来,僧人们就总结出茶的"十德",即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驱病气、树礼仁、表敬意、尝滋味、养身体、可道德、可雅志等。茶在佛教中就被视为神物,从而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地步。有香客施主光临,知客们的一声"请喝茶",便是最为亲切也最为隆重的礼仪了。

镜初 发表于 2006-7-21 18:31

寺庙中不但提倡饮茶,而且僧人们还身体力行,广植茶树。直到今日,还可从香茗的片片绿叶中品味到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在唐代,寺院经济空前发达,有土地、有佃户,又多在深山云雾中,正是宜于植茶的好地方。普陀山寺僧人临海植茶,形成今天的"普陀佛茶";宋代著名的名茶盛地建安北宛,自南唐起便是香火极旺的佛教盛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刹,建茶的兴起先有南唐僧人的努力,然后才引起朝廷的注意。茶圣陆羽所居之地湖州杼山,同样是佛教寺院胜地,那里的茶树满坡遍是,不仅满足了僧人的需要,还供香客饮用,并以这种饮茶氛围滋养一代茶圣。陆羽在上元初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并从此经常互访同游。皎然是谢灵运的十世孙,对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被称作茶僧。在茶乡的生活中他不仅亲自种茶煮茶,广交诗友、茶友,还将茶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本格局。其他如龙井茶的祖先白云茶、余杭的径山茶、九华山的佛茶、休宁的松萝茶等都因为僧人辛勤耕耘才泽被今日的。

镜初 发表于 2006-7-21 18:31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里出土了一套唐代的茶具,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完整茶具。其中有金银质地的茶碾子、茶罗子、茶刚、茶匙、香炉、火筷以及引起陶瓷界极大兴趣和争议的秘色瓷茶碗。据考证,这套茶具是由宫廷手工作坊文思院制造的,为唐懿宗所用。参照同一时期的器物,就可证明这套茶具是当时最高级的茶具。而出现在寺院,又有理由说,这是宫廷对僧人饮水茶修行的认可或褒奖。而明宣德年在景德镇烧造的青花龙纹僧帽壶,因为壶身有一圈阿拉伯文字,就有理由得出僧帽壶已经用于外销的结论。至于紫砂壶,说来也与佛教有着很美妙的缘分。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来到金沙寺读书,家僮供春一起进寺伺候主人,这个小伙子闲暇时看到寺里老和尚常常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用于泡茶支持长时间的参禅,就取了老和尚工作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紫泥做坯,参照寺内大银杏树的树瘿为壶身的花纹,烧出了"指螺纹隐起可按"的供春壶。供春壶烧成后仿佛树之残桩,剥落班驳,生动夺真,被寺内老僧看到了,顿时喜出望外,自此将平生制壶技艺衣钵相传。供春十分珍惜金沙寺老僧的一灯之传,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不断突破樊篱,别开生面,终成砂壶世的一代宗师。这些美丽的传说都证明了茶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也因此,我常常独自一人在家里看书时,就要泡上一壶茶,用的是透气性极好的紫砂壶。一手攀着书,一手在紫外线砂壶盖上轻轻摩挲。这时我好像听到禅房里的抑扬有律的诵经声若远若近地飘来,并裹挟着阵阵桂香。我会静静地体味到"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撒轻尘"、"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等充满佛理智慧的茶僧心得。终于,在今年,我让朋友茆帆先生为我书了一幅斗方,句子是我胡诌的:茶禅一味,漏壶不妨牛饮;书画同源,秃笔亦可涂鸦。

镜初 发表于 2006-7-21 18:31

与中国的茶文化相映成趣的是欧洲的啤酒文化。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古俟及和巴比伦已经懂得用大麦酿酒,后来由希腊人和罗马人传入欧洲,成为啤酒的始祖,但啤酒的定型酿造与普及发展,离不开修道院和普通家庭的努力。根据基督教的教规,斋戒期间修士们是不能进食的,只能喝些水。为了维持足够的营养同时又不违反教规,修道院就找到了啤酒这一合适的代用品。这个变通方法应该说比佛教徒饮用茶来得更有效,并烙下西方文化的印记。同时修士们在啤酒的酿造过程中首度添加了啤酒花,使啤酒平添了特殊的芬芳,啤酒的酿造文化由此在修道院蓬勃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在民间的普及。

镜初 发表于 2006-7-21 18:32

前不久,我被朋友拉到上海新开张的德国巴伐利亚美食啤酒餐厅去领略一下德国的啤酒文化。这家餐厅的标牌上有一个头像,蓄电池着浓密的胡须,着一件高领的袍子。公司董事长贝镇坤先生是台湾人,他在上海投资开设这样的一家啤酒餐厅是有远见的,为了保证啤酒和餐饮质量,他从德国请来了最讲究认真的酿酒师、面包师及厨师。贝先生指着标牌上的头像自豪地告诉我说,他就是勃兰纳修士(PAULANER)。1634年,这位修士在修道院开始酿制啤酒,并促成南德第一家啤酒厂的建成,几百年后,就发展成为全德国最大的啤酒酿造企业。现在在德国慕尼黑到处可见这个修士的头像。可以说,勃兰纳修士是德国啤酒的象征。

贝先生领着我和朋友到各个生产环节看了一下,一边介绍勃兰纳啤酒的酿制过程。这个过程我并不陌生的,不外乎德国巴伐利亚公爵在1516年制定的啤酒纯净规范酿制,几百年来一直严格格守着这一金科玉律,以保证德国啤酒的原有风味云云。对于这一点,我想人作为一个嗜好啤酒的人不妨当作佐酒的谈料,以增兴味。其实酿制中国的黄酒、白酒又何尝不是按老规矩办?不过,我看这里的啤酒酿制设备确实是上海最先进的,上海这几年引进了不少现酿现售的鲜啤坊,但不论菲斯特,还是巴比龙都不能与之比肩。

镜初 发表于 2006-7-21 18:32

在这家欧洲风情浓郁的餐厅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在一些陈设上,墙上张挂着许多旧时的商品广告和电影海报,还有公益性的宣传画。三个楼面的餐厅布置也洋溢着浓郁的德国南部情调。每一张餐桌包括椅子都是不同的,而且都是原木,木纹和样式给人以结实而温馨的感觉。一些插屏用彩色玻璃镶嵌,外包厚实的稍嫌粗糙的木框,看上去有似曾相识之感。一问才知道这是德国人特地从一个具有80年历史的教堂和民居中收罗来的。陪同参观的一位德国小姐(这里的公关秘书),还叫我注意头上的玻璃灯罩,绘了彩的,每一个都不相同,那也是从旧民居里搞来的。看来德国人也有嗜古癖的,或者说也很怀古。但德国人又不像英国人那样泥古不化,他们把一台老式的用于整理衣服的器具改造成一个小餐桌,可供两个人面对面喝酒,一旦坐下,人手一杯,彼此近距离喁喁私语是很有情调的。还有一些废弃的旧啤酒桶也上了黑漆,竖起来放在餐厅的角落,在盖子上打几个洞。我问做什么用?德国小姐说,可以用来插雨伞。我不能不承认这时一个很浪漫的办法。在三楼一间德国人认为最高级的小餐厅里,若论装潢的豪华,根本不能与国内的大酒家同日而语,与一些经营海鲜的个体餐馆也不能比。但这里的风格是欧洲家庭式的,周围放了几件旧家具,墙上挂着一些动物的头骨和犄角及昆虫标本。但置身其间一点也不会感到寒酸,因为一桌子擦得锃亮的银餐具整整齐齐地放在那里,在冬日显得很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又在高大而且缀满花饰的窗子称托下,那种贵气派已经把你镇住了。

镜初 发表于 2006-7-21 18:32

在那里,我当然还是喝一点啤酒,撕半块面包涂上乳酪,切一段煎过的德国小牛肉香肠。啤酒的确很好,那种颜色被德国人形容为最接受月光,那是没有过滤的缘故,也因此,口感很醇很香,再要我说什么,我就找不到词了。喝了半杯,脸就微微红了。这时,我的眼前就恍惚出现了这样一种情景,月色如洗,幽深的修道院里亮着如豆的灯光,将窗子的下半部染成蛋黄色,一只迷途的鸽子绕着歌德式建筑的尖顶飞了几圈,最后有点忧伤地停在屋顶的十字架上。









作者(来源):沈嘉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的禅院钟声与啤酒的教堂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