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08

二、肥壮芽叶、内含丰富

从介绍普洱茶的“家谱”可以看出,优良的遗传基因使普洱茶的原料具有外形粗壮肥大,内含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含量高,氧化基质丰富的先天优势。在普洱茶的初、精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由于外界湿热作用和长时间的自身氧化、聚合,茶叶感官品质由鲜爽、浓烈及刺激性强逐渐转化为持久陈香及醇厚甘滑的香味特征。原料茶所特有的那种粗涩和日晒气完全消失,代之以类似芷兰和樟木样的幽香,吞入口腔,喉韵十足,颊齿留香,让人印象深刻。

笔者在研究中曾用四川中叶种所制普洱茶、日本黑茶、广西六哩与云南产普洱茶进行比较,发现它们间无论质与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09

1.云南大叶种与四川中叶种原料及制品的感官品质比较

普洱茶原产地多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做原料,鉴于西南茶区这些品种寓含茶多酚及糖类,制成绿毛茶以后滋味浓厚回甘且带日晒气。但堆积发酵自然干燥以及贮藏后其感官品质色香味均发生显著的变化,现将四川中叶种制晒青毛茶与云南原产地大种晒青毛茶及制品感官审评结果比较于后,川茶无论原料及制品的滋味较云茶滋味都淡,香气青涩带曰晒味。

2.云南大叶种和四川中叶种原料与普洱茶制品滋味成分比较

从主要滋味成分之一的儿茶素不同组分的变化来看,经笔者用高速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不同品种普洱茶原料与制品之间有很大差异。

其中,云南大叶种绿茶原料与四川中叶种晒青绿茶之儿茶素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68.8%,前者大大高于后者,而制品之间儿茶素也存在着绝对含量为近15%的差异。前者也显著高于后者。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09

3.普洱茶醇和回甘与儿茶素和糖类大量降解有关

笔者还用日本黑茶、广西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比较发现,普洱茶醇和回甘滋味与茶叶中糖及儿茶素氧化降解有密切关系。80年代中,日本名古屋女子大学将积祝子教授曾对普洱茶及几种黑茶的游离还原糖等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是云南普洱茶及沱茶由于渥堆及仓贮使茶叶中儿茶素及糖类显著氧化降解而使总量下降,普洱茶与六堡茶比较尤为显著。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09

4.独特陈香与云南大叶种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关系密切(日本农艺化学志)

笔者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以及核磁共振波谱仪 (NMR)多次对不同品种的普洱茶原料和制品香气成分进行定性一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的独特陈香与云南大叶种鲜叶中丰富的糖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有关。并显示不同品种原料普洱茶陈香组分有较大差异。乔木型云南大叶种普洱茶芳香油其总量与中、小叶种无显著差异,但香气成分组成增加20%,具有樟香及陈香特征的香气n-壬醛 (n—Monanal)、氧化芳樟醇(Ⅰ) (LinalooloxidtⅠ)、氧化芳樟醇(Ⅱ) (LinalooloxideⅡ)、n-癸醛 (n-Decanal)、芳樟醇(Linal001)、1—乙基-2-甲酰基吡咯(1—Ethyl— 2—Formylphyole)、苯乙醛(pheny- lacetaldehyde)等16个组分含量明显高于中、小叶种。而这些组分多数为形成茶叶陈醇甜香及甘醇滋味的重要组成(见表4)。实验还证明,生长树龄愈长的大茶树,这一类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和组分愈丰富。无论是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降解产物还是氨基酸降解产物以及多萜类氧化降解产物,都对普洱茶深沉细腻的香韵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真是“润物无声胜有声”。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09

普洱茶原料与制成品之间香气组成和含量有明显变化,尤其制成品较原料组分增加25%。在54种组分中,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多达10种,占组分总量22.2%,醛和不饱和醛增加显著。如正已醛(n-Hexana、(E)—2-戊醛(T-2-Pentea)、(E、E)-2、 4-庚烯醛(T-4-T-2-Heptadien- a)、苯甲醛(Bengaldechyde)、(E)—2-癸烯醛(T--X--Decenal)、(E、E)—2、4-癸二烯醛(T—2—T—4— Decadienal)以及沉香醇氧化物 II]、[Ⅱ]、[Ⅳ]和二氢海葵内酯等。同时,(E)—2-戊烯醛,2-戊呋喃,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等亦有一定增加,这些物质组分和含量的增加对普洱茶类似樟木和沉香木香气的形成以及甜醇甘和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没食子酸和二甲氧基苯的增加对增加茶汤滋味的醇厚度以及改善普洱茶清除自由基的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乔木型老树云南大叶种因其次生代谢产物和多糖类物质种类更为丰富则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乌龙茶的“老枞”茶树比幼茶香气高也是同样道理,表明普洱茶优良香味来源于其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独特的制造,贮藏技术。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09

三、渥堆发酵、益生菌帮忙

大家都知道,红茶制造中儿茶素氧化聚合,是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等酶系的作用,但普洱茶儿茶素氧化降解的机理却报道甚少。本文作者经过对普洱茶制造过程中酶和微生物作用研究后,认为在普洱茶原料初制过程中酶活性已基本被抑制,引起儿茶素剧烈氧化的直接原“因是该茶在堆积中微生物代谢的生物热化学反应所致。

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茶叶要经过四次以上“翻堆”。这主要是因为湿热条件下茶堆中多种益生菌大量繁殖,其呼吸作用加强,堆温不断升高,最高可达 60℃以上。为了保证微生物正常代谢和茶叶中香味成分的温和转化,必须用“翻堆”来控制堆温、pH值和相对湿度等。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09

据《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云南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工艺推广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已故吴启英工程师等从广东回来后,试验有了突破性进展。该文说:“1973年开始,昆明茶厂采取渥堆速成发酵的办法来达到上述品质形成的目的。”通过湿热作用,促进儿茶素非酶性自动氧化,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发展特殊香气。“渥堆的场所要求清洁,无异味,无日光直射,室温保持在25℃以上,相对湿度在85%左右。将茶叶分级堆在篾垫上至一定厚度,喷水,上盖湿布,并加覆盖物,以保湿保温,促进化学变化”。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10

“一般认为在渥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水热作用,同时也不否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水热作用的主要方向是增加茶坯水分。如含水量过低,堆温就不容易升高。随着堆温的升高,化学变化加速进行,因而茶坯的色、香、味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云南茶叶志》)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本文笔者从80年代中即带领研究生连续进行实验,并向四川省科委申请了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黑茶在制造中生理活性物质形成及其机理研究》。三年研究结果令人欣喜。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10

首先,对普洱茶渥堆过程水热变化的监测及微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大量益生菌在渥堆中先后出现,并使其代谢所产生的呼吸热对堆温及湿热条件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充作培养基的普洱茶原料中糖类,纤维素给微生物提供充足的碳源和氮源,同时促进了自身的酵解与转化,为普洱茶滋味改善打下基础。

其次,微生物在代谢中所产生的外源酶对堆积过程中的发酵作用有一定影响。尤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黑曲霉消长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r=0.9241),但微生物热的作用是茶叶中大量高分子化合物氧化降解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嗜热性黑曲霉菌的作用。这可以从我们对渥堆过程不同时期普洱茶在制品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析和渥堆中水热、 pH值变化动态的检测中找到答案。

镜初 发表于 2006-7-17 01:10

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代谢过程所产生的生物热化学作用可以形成大量新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如黑曲霉(Asp,niger)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产生3—甲基丁酸、3-辛酮、1—辛烯-3-醇、3-辛醇、2-辛烯—3—醇等挥发性香气物质,而在大量阿魏酸存在条件下,它还能生成 1、2—二甲氧基-4-甲基苯,1、2-二甲氧基-4-乙烯基苯等多种化合物,表明黑曲霉具有使酚性羟基甲基化的能力。

笔者所在研究所龚正礼等一项研究证明,普洱茶在沤堆发酵中产生了一些在普通绿茶或乌龙茶中所未出现的香气物质,它们分别是: (1)1、2-二甲氧基-4-甲基苯、(2) 1、2-二甲氧基-4-乙基苯、(3)1、 2、3-三甲氧基-4-甲基苯、(4)I、 2、3-三甲氧基-4-乙基苯。

日本川上美智子等的研究已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可以认为普洱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GCG)在氧化降解过程中脱没食子酰基形成没食子酸,而没食子酸的羟基(OH.-)的氢被CH.3,取代实现甲基化则产生甲氧基苯的类似结构化合物。甲氧基苯衍生物同样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普洱茶香味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