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灵
书法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灵中国人的文化心灵可以从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上古陶盆上的绘画寻得,可从商朝的铜鼎上的人面纹寻得,可从北京故宫中的三大宫殿寻得,也可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河南龙门石窟寻得.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也莫不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灵.
书法是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高级艺术,当然更显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灵了.这种文化心灵直根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它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主要是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两者相对而又互补,成为推动,影响书法美学思想演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他的学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约有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提倡仁义,忠怒和中庸之道.在人生观方面,它讲求入世,进取,乐观.在艺术观方面,它肯定自然之美,强调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强调美善二者的统一;认为文艺能陶治性情.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之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道家的创始人是与孔子同时代,比他年张的老子.道家学说的中心是"道".它的强调人的思想,行为应效法道,即遵从自然规律.在人生观方面,道家讲出世,退避,消极.在艺术观方面,强调超功利的无为,"返璞归真",就是说理想的美是回到自然去,寻求自然和人的本质.道家讲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认为审美应与实用分开,人不应刻意追求与功利结合在一起的美和满足理上的快感.真正的美应是顺应自然,不受外界束缚而进入自由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样的艺术审美观比儒家深刻,因此对后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概括说来,体现于书法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上述两家的共同的美学观念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简约为美,气韵为美,中和为美.
简约为美
儒道两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自然和人间的事情虽然纷纭繁复,却都是由最简单朴素的材料构成和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行事的.
儒家的经典之一<<易经>>认为宇宙中阴和阳两种气,它们都十分简约.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它们合在一起能生成万物.对于人来说,平易容易明了,简约容易顺从,人间的事情靠着平易和简约就能合理.
另一本儒家经典<<礼记>>说,最盛大的音乐必定是平易的,最大的礼仪必定是简单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它们都能发挥最大的审美和教育的功能.
道家的经典著作<<老子>>说:道产生统一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然后又生出了第三个东西;有了第三个东西,就有了千差万别的事物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二,三生万物.")<<老子>>又说,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是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是没有什么形象.("大音希身,大象无形.")
它体现于多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
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的表现手法是很简约的:舞台上不设布景;除了必要时放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之外,也没有多少道具.因此演员开门不见山,坐车不见车,三五步行程十里百里,六七人代表千军万马.他们用动作来调动观众的想象,引导你的设想他正在摇着小船,或是坐在轿子里,或是向天空射去一只箭,随后拣起被射中的一只大雁.演员演的逼真,这才叫地道的艺术!
用简洁的笔墨,色彩描绘大千世界,也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原则.特别是写意画,笔墨不多,技法纵放,用以抒发画家心中的"意",即情感,情意,意象,观念.画家看重的不是形,不追求事物逼真,精确的形象;而是强调神,即精神,他印象中的事物,他所理解的事物,他认为事物应当有的那个样子,或者说,他用暗示的手法要传达给欣赏者的是作者心中的所感受到的这个事物的姿影.他着意显示的不是自己的敏锐,精细的观察力和模仿力,而是显示他对美的伟大想象力,创造力和丰富感情.模糊往往比逼真更为真切,更能把握事物的真髓,更具有感染力量.
最有力地推进简约画风的画家是元代的倪瓒.他的山水画,笔墨极为简洁,很少着色,并且不置人物.他自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他的作品疏淡素雅,简中寓繁,相当耐看,对后世影响甚大.
以约为美,在中国古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中国的抒情以短小精悍见长,往往像电影的蒙太奇技巧一样,把零星的,似乎无关联的画面连接起来,取得强烈的效果.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上面唐朝大诗人李白这首<<玉阶怨>>以20个字写宫女通宵不眠之状,全诗未提一个"怨"字,却是凄婉感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以撒谎能够是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的七绝<<逢入京使>>,叹惜的是自己身在边远地区过着军旅生活,逢入京使感慨万端,涕泪滂沱.
中国的叙事诗也透出以简约为美的审美特色.最张的叙事诗歌之一,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性爱情故事.杨本是王子之妃,后来进入皇宫,深得玄宗的宠爱.其兄杨国忠发动叛乱.玄宗出逃外省,在半道上,杨过忠被士兵杀死,贵妃也被臣官绞死.白居易的这首七言古诗,编织了皇帝对爱妃的专情,以及后来的惊变,死捏及毕业的思念和遗恨.此诗用词简洁生动,想象奇妙多变,这样一个曲折缠绵的故事才120句,840字.它煽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造成了余味无穷的效果.
现在来谈书法.书法称得上是最简易朴素不过的艺术品类了.它完全由单一的黑色电线组成;不摹似物形,只以线条的结合,分布和变化,以简洁,平易,含蓄,暗示,象征的艺术手法,让点画生情,形外有意,创造出种种风流韵致.
中国古代书论家竭力称道简约的书法线条所起的流美抒情功用,并揭示其中的道理.
唐朝张怀瓘<<文字论>>一文中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己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用文字表达一个意思,须要几个词或几句话;而书法呢?写出一个字便能流露出作者的心灵,它真是到了简易的真谛.
气韵之美
<<易经>>说:气凝聚起来就成为有形体的万物("精气为物").到家另一名作<<庄子>>说:人的生存是由于气的聚集.气聚集在一起则得生存,气散开了,则是死亡.("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在古代书论中,气常指形势,气格,气骨,气象,指的都是作品具有活跃的精神姿致,那是书法致美的一和基本因素.最早的书论家,东汉蔡襄有<<九势>>一文,说:"阴阳既生,形势出唉."后来的书法家也有许多专论书势即气骨的文章.王羲之在一篇专论笔势的文章中说,书法"扬波涛腾气势,足可迷人".
韵有别于气,本指和谐悦耳的声音.韵用于书法,指作品的点画,字行搭配恰当,布置停匀,形成和谐,美观,有力感,韵律感的整体.
书法之美是气,韵二者的化合物.如果说,气偏重于直观到形体之美,韵则偏重于它所包容的意趣,情感,风神,格调等等内在之美.如果说,气强调的形式上的变化的丰富性,韵则强调它的精神内涵的深广度.如果说,气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艺和表现能力,那么韵则体现他的艺术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说,气即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穷变态于毫端",那么韵则是他在下一句所说的"和情调于纸上".气韵实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一钱币的两面,正反面的图案虽然不同,实际上是同一个钱币.
中和之美
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种论理,道德规范<<礼记>>说: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太下之达道.做到了中和,天地就处于恰当的位置,万物就得到生长.道家也强调和谐是至上的境界,人们应该纯任自然界和谐的本来面目.
在文艺创作方面,中和之美的一般含义是书法感情要有所节制,和谐,适度地处理艺术家情意与物镜,情境的关系.它追求的是艺术作品中主体与客观相挈合而成的意境.
首先将中和作为书法审美的一个完整概念提出来,并认为它是书法审美的最高指导原则的还是唐朝的孙过庭.他认为,中和之美就是书法的各个有机成分协调统一;就是肯定书法的反映事物之美与抒情之美的和谐一致.书法的创作是人的自然感情的流露,但这种流露必须中节,中理,不激不厉,和谐适当,本乎天地之心,使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得到协调统一.
2006.7.13夜于清风(编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