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道人 发表于 2006-7-5 21:31

李日升先生书法艺术探微

脱俗书成一家法
                                             李日升先生书法艺术探微
                                                                                                                              康振贤
      李日升(1914---2002)字曙光 号醉愚 书斋(乃父的)古香山房。贵州独山人.生前为贵州书法家协会会员、黔南州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贵州省黄埔同学会会员。
      李日升先生出生于文化世家,父亲李恺初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和书法名家。其兄李惕生、弟李元暉均有书名。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指导下,从唐四家入手,打下良好的基础。十岁能写擘窠大字,少时即有书名。及长,看到国家积贫积弱,列强入侵,遂立下报国之志,二十岁便积极投身黄埔。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分校第十一期。参加过抗日救亡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大别山反扫荡,累立军功、多次受奖。然而,“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语)中年时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他辍笔废学二十余年,拨乱反正后被安置到县弹纺社工作。工作之余又勤奋笔耕,神游翰海。从此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遂自号醉愚,谐音罪余,取劫后余生之意,醉字则从怀素《自序帖》中“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里借用。退休后又积极参加政协小组学习,为地方的建设和文教事业写过很多切实可行的议案。并书叶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悬挂于壁上以自勉!
      李日升先生的书法以草书见长,他先从王羲之《十七帖》入手,打下了笔画的基础;复从怀素《自序帖》中找到门径;再从孙过庭《书谱》中领悟了“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面为性情”的妙谛。于是转益多师,青年时期则醉心于黄山谷和米元章,开始形成了笔贯气联、气势开张的书风。晚年尤推崇于右任那种简约、浑穆、开张的风格,心追手摹、废寝忘食于于氏的《标准草书》和《千字文》,从而达到了“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书谱》语)的境界。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我们从李老的学书过程中,无不体会到他上追魏、晋;融会明、清。由小草到大草,而再复归小草,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历程。他强调草书是一种字体而非草率,所以字字须有来历,笔笔须讲规范,及至晚年他仍手不释卷的用心揣摩和颂读王羲之的《草书百韵歌》,并常对我说:“活到老,学不齐啊!”可见他治学之严谨。
      李日升先生作书喜用长锋羊毫,饱蘸浓墨。曾谓“笔要软,线条方能遒劲;笔头要长,长则使转灵活;墨须浓方可尽兴挥洒”。他执笔较高,作书前居高临下凝神视纸,及到落墨却又气定神闲,潇洒挥毫。他尝言:“做人要心底无私,光明坦荡;作书则要肚里乾坤,我中有它”。难道这不正是邓石如“意在笔先,笔在心后”理论的发展注释吗?粗看其书,宽厚博大,气势开张,血肉饱满,尤其是在他字眼(借用评诗术语,指最精彩的部分)中,所表现出的铮铮铁骨不就是“书如其人”的最好诠释吗?莫友芝曾说:“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之上”。反观李日升先生书法,我认为莫氏之言不谬。细品其字,其用笔刚柔相济、用墨枯潤互见、结体欹正对比、章法大小相间,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李日升先生为人宽厚、淡泊,从不以书家自居。没遇求书者上门,不分高低贵贱者均能平等以待,并慨然以诺,认真书写以应所求。正是这种不务虚名,求是务真的态度,使他脱俗书成一家法。

[ 本帖最后由 黔道人 于 2006-9-6 16:10 编辑 ]

黔道人 发表于 2006-7-5 21:33

李日升先生书法

黔道人 发表于 2006-7-5 21:34

李日升先生书法

老书记 发表于 2006-7-6 10:44

尚未通会!

黔道人 发表于 2006-7-6 18:04

谢谢老书记的热情探讨,论坛就需要这样的氛围.希望有不同观点的朋友共同参与!

黔道人 发表于 2006-7-22 22:10

李日升先生书法

黔道人 发表于 2006-7-22 22:12

李日升先生书法

黔道人 发表于 2006-9-26 22:09

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日升先生书法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