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悦
发表于 2007-7-1 18:25
“九宫格”的创始人是哪位书法家?
“九宫格”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一种结构构造方案,欧阳洵将之引入书法练习,取其结构的平稳性和秩序感;诸葛孔明综合八卦和九宫理念,演化成九宫八卦阵,取其结构间的依存性;中国玄学更是将之引入奇门遁甲之术,加以引申利用。"九宫格"三纵、三横,形成9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单位,内部规整又相互依存组合。设计师从"九宫格"的结构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九宫格”的设计理念,对领行国际中心的平面进行了分隔设计。中间格为电梯井、管井和楼梯设计,8个面积大小不同的办公单位,依次排列在其周围。8个独立的小模块单位,内部平整、开放,户间相互组合,形成更大的组合开放空间。从而使整体空间结构布局更规整,为空间的自由组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雨悦
发表于 2007-7-1 18:28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是公元三世纪后期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http://www.dotye.cn/Article/UploadFiles/200610/20061024202350452.jpg
[ 本帖最后由 雨悦 于 2007-7-1 18:30 编辑 ]
wajwaj36
发表于 2007-7-3 21:54
em1 em1 em1
雨悦
发表于 2007-7-9 14:14
可供初学的有哪些帖?
下面开列一些适于初学的帖目,供选择参考:
北魏张猛龙碑(附录一)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附录二)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附录三)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附录四)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附录五)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附录六)
元赵孟頫书福神观记(附录七)
雨悦
发表于 2007-7-9 14:22
2008年奥运会“篆书之美”体育图标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之际,北京奥组委7日发布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未来全世界都将见到体现“篆书之美”的代表35个项目的图标出现在北京奥运会场馆、道路指示牌等地方。
8月7日,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设计团队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千哲向媒体介绍图标。当日,北京奥组委发布了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共35个。这些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
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张明说,当图标送到国际奥委会时,一位奥运会景观专家称赞图标“可能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好的一次”。
体育图标是利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代表运动项目的图案。张明介绍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图标运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不但有单线标准形,还有拓片形式,与会徽的“中国印”有同一性。
“图标不但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而且十分简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她说。她表示,体育图标将与会徽、吉祥物和口号一起构成北京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图标不但广泛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场馆内外的标识和装饰、赛时运动员和观众参赛和观赛指南等,还应用于电视转播、广告以及市场开发等领域。
北京奥组委于去年3月开始进行北京奥运会图标的研究、创作和评审,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两套方案入选,后来两家联合成立设计修改小组,吸取许多设计界专家、艺术家和奥林匹克专家的意见,完成了“篆书之美”的设计方案。
北京奥组委在2005年12月20日正式批准该方案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今年4月底,所有2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均批准了这个方案,国际奥委会于今年6月8日正式批准。
http://images.beijing-2008.org/49/28/Img212032849.jpg帆船http://images.beijing-2008.org/09/34/Img212033409.jpg花样游泳http://images.beijing-2008.org/52/28/Img212032852.jpg游泳http://images.beijing-2008.org/53/28/Img212032853.jpg跳水http://images.beijing-2008.org/55/28/Img212032855.jpg水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56/28/Img212032856.jpg艺术体操http://images.beijing-2008.org/57/28/Img212032857.jpg皮划艇静水http://images.beijing-2008.org/58/28/Img212032858.jpg举重http://images.beijing-2008.org/59/28/Img212032859.jpg棒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60/28/Img212032860.jpg射箭http://images.beijing-2008.org/61/28/Img212032861.jpg柔道http://images.beijing-2008.org/62/28/Img212032862.jpg摔跤http://images.beijing-2008.org/63/28/Img212032863.jpg射击http://images.beijing-2008.org/65/28/Img212032865.jpg拳击http://images.beijing-2008.org/66/28/Img212032866.jpg足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67/28/Img212032867.jpg篮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25/29/Img212032925.jpg乒乓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76/28/Img212032876.jpg跆拳道http://images.beijing-2008.org/77/28/Img212032877.jpg马术http://images.beijing-2008.org/78/28/Img212032878.jpg铁人三项http://images.beijing-2008.org/79/28/Img212032879.jpg现代五项http://images.beijing-2008.org/80/28/Img212032880.jpg击剑http://images.beijing-2008.org/10/29/Img212032910.jpg蹦床http://images.beijing-2008.org/81/28/Img212032881.jpg排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82/28/Img212032882.jpg沙滩排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20/29/Img212032920.jpg羽毛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16/29/Img212032916.jpg垒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19/29/Img212032919.jpg自行车http://images.beijing-2008.org/12/29/Img212032912.jpg网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33/29/Img212032933.jpg手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34/29/Img212032934.jpg曲棍球http://images.beijing-2008.org/35/29/Img212032935.jpg体操http://images.beijing-2008.org/36/29/Img212032936.jpg田径http://images.beijing-2008.org/38/29/Img212032938.jpg皮划艇激流回旋http://images.beijing-2008.org/39/29/Img212032939.jpg赛艇
雨悦
发表于 2007-7-9 14:28
甲骨文百家姓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6-08/24/xin_5608032410038431894916.jpg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6-08/24/xin_5408032410039531665112.jpg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6-08/24/xin_5608032410033901364015.jpg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6-08/24/xin_550803241003437122213.jpg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kaogu/2006-08/24/xin_5508032410039211331114.jpg
雨悦
发表于 2007-7-9 14:36
书法欣赏的三个过程
柠檬
拿个柠檬给一岁多没尝过柠檬的婴儿,他会把柠檬当玩具,看看柠檬的颜色、形状,甚至摇一摇看它是否会响,个别婴儿会把柠檬放到嘴巴里——婴儿拿到许多东西都会塞到嘴里。可以肯定的是婴儿不会因柠檬而流口水。尝过柠檬的****,见到柠檬就会流口水,条件反射。婴儿没尝过柠檬,所以柠檬对他没作用。
书法欣赏也作如是观,对于不再用毛笔抄抄写写的现代人来说,欣赏书法,首先要有写毛笔字的经验体会,并且这样的经历越深刻越好。硬笔书法学习相当快餐式的书法学习,实用快捷,要深刻理解书法,还是要学习传统的书法。只有一定的毛笔书写实践,才能理解用笔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的玄妙。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普通学校书法课的写字训练与书法欣赏就是一个整体,彼此影响。书法欣赏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审美力,丰富了书法知识;书法技巧学习实践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感性理解。让刚接触书法的学生学习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们到博物馆、美术馆近距离欣赏名家书法原作,或者通过字帖、电子图片欣赏经典书法作品,甚至像广东美术馆那样允许儿童在展览厅临摹展出的书画,或者通过网络接触了解更多的书法作品、书法知识。在开阔眼界的基础上深入临摹,有一定基础后,读帖、临摹、创作三位一体来学习书法。还可以讲讲汉字的来源变迁,书法的欣赏也包含了对汉字演变的了解。毛笔书写实践是书法欣赏的前提,感性的实践远比抽象的理论说教深刻得多,给孩子们尝尝柠檬的味道吧!
塞尚的苹果
记得以前给新生上色彩课时,我希望大家多看、多临摹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如莫奈、塞尚的静物画。有一位水彩画基础不错的学生竟抵制起来,课余问他什么原因,他竟说不喜欢塞尚画的苹果,画面黑乎乎的不明快,水果的体积感不强、三大面五调子都不清楚、色彩冷暖对比夸张、造型概念化,不写实,后加一句:“我觉得还没我老师(初中美术老师)画得好!”哑言之余,叹息不已。如果仅从表面技巧来理解塞尚,未免也太肤浅了,何况他的说法是何等幼稚。高兴的是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看法,悲哀的是学生竟用自己的眼光、经验、审美喜好来评价大师的作品。
当然这是极个别现象,却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艺术品的欣赏,一般人会局限于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喜好来评价艺术品。书法欣赏也不例外,书法欣赏课中,许多学生见了怀素的《自叙帖》便连声赞叹,看到《书谱》、《十七帖》就有人认为太散了,太小气,表示不太喜欢;个别学生对赵佶的瘦金体偏爱有加,绝大部分学生对钟繇的小楷表示看不明白,不喜欢等。另一种情况是对五体书法的理解不完整甚至有审美偏差。即使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对五体的认识理解也有偏差。同一人的作品,行草书精妙绝伦,隶书、篆书却粗糙得很。可见古代的大书家,专精多于博涉。还有一种情况,即张宗祥先生所描述的:“以己之所宗者为本,不合者皆废之,此狭陋之弊也。宗颜则议楮,法米则诽苏。”“学碑者见帖而议其疏,学帖者见碑而病其拘,南宗陋北之板滞,北宗病南之放荡”。这一层次的书法欣赏要避免简单的直觉代替书法欣赏,要避免个人成见。书法欣赏要有一定方法论,包括从社会、思想、文化、艺术史等宏观视野来欣赏书法艺术,例如从书法作品的笔墨技巧、文字内容、个性风格、作者生平、作品历史价值、文化地位等全方位来欣赏。
剥洋葱
书法欣赏理解有一个过程,对于一件书法作品,随着个人审美、临摹的不断深入,且悟且通,自然能从中体验到常人无法体会的玄妙。犹如剥洋葱,层层深入,最后方能深知其中三昧,吴昌硕临《石鼓文》就是典型。
如欣赏《书谱》,初看《书谱》许多人表示太散了,太平和了,表示不太喜欢。在明确了狂草与小草之分后,进一步分析《书谱》的笔墨技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仅就使转来分析,《书谱》的笔墨技巧较《自叙帖》更为丰富高超,当然《自叙帖》也是件优秀的书法作品。至关重要的是,《书谱》是一篇重要的书法理论文献,许多论断非常精辟。再结合《书谱》的工具材料、年代、作者、艺术价值的分析等,对《书谱》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许多。人们在学习研究《书谱》过程中发现了折纸问题。启功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说明:“笔法有一种异状,为临写所不能得者。即凡横斜之笔画间,常见有一顿挫处,如竹之有节。且一行中,各字之顿挫处常同在一条直线之地位,如每行各就其顿挫处画一线,以贯穿之,其线甚正而且直。又各行之间,此线之距离,又颇停匀。且此线之一侧,纸色常有污痕,而其另一侧,则纸色洁净。盖书写时折纸为行,前段尚就格中书写,渐后笔势渐放,字渐大,常骑在折痕之上写,如写折扇扇面,凸棱碍笔,遂成竹节之状,亦初非有意为顿挫之姿,其未值凸棱之行,则平正无此顿挫之节。纸上污痕,亦由未装背时所磨擦者。今敦煌出土之唐人白麻纸草书《法相宗经论》,所折行格之痕,有至今尚在者。明乎此,则顿挫竹节之异状,可以了然。”能如此理解,对《书谱》的欣赏就深了一层,也改变了最初对《书谱》的肤浅认识,至于深刻理解《书谱》还要再不断临摹学习。
雨悦
发表于 2007-7-9 14:38
乾隆皇帝时修建的“三希堂”收藏着哪三件书法珍宝?
清高宗弘历将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旬的《伯远帖》收藏于故宫养心殿内,视此三帖为希世之宝,故将藏帖之室题为"三希堂",后将皇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名家书法真迹校勘编次,共成帖三十二册,其中包括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
雨悦
发表于 2007-7-9 14:41
墨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墨与笔,砚的发明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根据是:第一,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黑色作为美术装饰了。从国内先后发现的几百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来看,这一时期已出现了陶器,并有红灰黑彩之分,其中黑陶和彩陶更为优美。
第二:从殷墟发掘的甲骨中,有墨书甲骨一类,一般都写在正面的。可见,殷代已掌握了用墨书于甲骨,还用墨与朱砂涂甲骨上所刻文字,以示清晰。
第三,最早有墨的记载的古文献是<尚书>和<仪礼>,前者记载了墨刑,后者记录了黑绳。后汉李尤《墨面铭》说:“书契既造,墨面乃陈。”可见墨的出现是很早的。
墨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指的是天然的石墨和经蒸煮后鼎,鬲腹下的墨胭脂即炭黑。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以及审美观等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而天然墨被渐渐淘汰。人工墨的形成的各种形式,直至用墨模制成各种形状,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古代制墨所采用的主要原料有松烟、漆烟和桐烟。最先使用的是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墨的烟料须经过燃烧,才能制成,烟料是半成品,再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是成品。
秦汉时期墨的主要原料是松烟,也有以漆烟和松烟和而成的。
东汉时由于纸的发明,笔的改进,书画的需求促使墨也有了较在的改进。
晋时制墨的工艺又有了新的提高,发明了用胶配制。隋唐五代时期制墨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产地由前代的扶风,扩展到易水和潞州,这些地方不但产松,而且所产之松皆很名贵,为制造上等墨创造了条件。
唐末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此后徽墨雄踞天下。
宋元时期制墨主要是徽墨天下,墨中添入药物的药墨开始出现,此时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藏墨,因此墨干进一步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明代制墨工艺又有了发展,前代秘方桐烟和漆烟制墨方法被广泛采用,墨色黑润,气味清香。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墨的图案的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明清两代“集锦墨”的制成,正是中国绘画、书法、雕刻、漆器、纺织、螺钿、裱糊等艺术高度发达的集中表现。此时制墨名家的墨版直接取材于书画作品、诗文题咏。尤其是微形书画雕刻作艺术品,价值极高。
雨悦
发表于 2007-7-9 14:50
中国最早南北朝碑刻
——龙泉《北周文王碑》
修习书法已有些年头了,过眼的范本多是印刷品,难得一睹真迹,不免心中恨恨,却也无计可施。忽一日福至心灵:何不就地取材,看看周边的碑刻?遂开始访碑行动。这一看小有收获,川西坝子居然颇有些好碑,无论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皆可一一细究。龙泉驿的《北周文王碑》即是其中典型。
这个碑现存于龙泉驿石佛寺。石佛寺在山泉镇大佛村,想来村以寺名。大佛村在龙泉山,左右皆山,山势独特,双峰对峙,仿佛是亿万年前一块巨石一劈为二。山野遍植桃树,农家小院散落其间,望去如清新的山水画。
《北周文王碑》是中国最早的南北朝碑刻。这话说来有点玄。四川从前山高路远,与外界交往稀少,最早的南北朝碑刻怎么会在四川?事实胜于雄辩,《北周文王碑》倒真是典型北周刻石,而且专家说这碑是最早的南北朝碑刻。
这里要提到《周书》的一段历史记载。公元553年,据守四川的武陵王肖纪在成都称帝,其时梁朝发生内乱,肖纪趁机东下江陵攻打梁元帝。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北周的宇文泰见四川空虚,遂命尉迟炯兵分六路攻入四川,占领了成都。为庆祝大捷,北周车骑大将军施独乐刻碑记之,文中对文王宇文泰称颂备至。这就是《北周文王碑》的由来。
文王碑成于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距今1400年),高2.24米,宽1.25米。碑帽浮雕朱雀4尊小佛像。碑额阳刻56字,共5行。碑文阴刻1400余字,共40行。碑刻系楷书。康有为在他的谈艺著作《广艺舟双楫》中赞其“精美之独乐”。康有为偏爱北碑,所说有过誉处,然此碑风格,却遗存浓郁的北方书风。这一时期的书法,处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字体亦隶亦楷,粗朴率真别具装饰美。《北周文王碑》为魏碑体,略带一点民间味,显得遒劲挺拔。其书风可从多角度启迪后习者,或参以篆隶,或参以行草,皆可化出一片生机。此碑对于研究书体的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1961年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
此碑的另一值得注意处,乃是其生存环境的神秘。文王碑刻于一块青色巨石,长约14米,厚4.4米。此石系岩壁,山体四周却非岩石,仿佛从天而降,可谓奇矣。所以当地人称此石为“天落石”。石后背湿气浓郁,野草疯长,看来许久少有游人光顾。石上除《北周文王碑》外,尚有摩崖造像十数龛,多为唐及五代作品,也算此石的又一非凡处。
石佛寺位于龙泉山半山梁处,下有一条道路蜿蜒东去,乃早年成都东去重庆大路,人称东大路。此路为官道,当年过往商旅繁多,当地俗语云:拉不完的成都府,填不满的重庆都。石佛寺想来也是香火鼎盛。不过现在冷清异常,据看门人说,一年难得有几个游客。石佛寺形如四合院,考其历史,已历千年。现存庙宇为光绪17年重修,今已衰朽。上世纪80年代石佛寺被辟为龙泉山石刻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