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应当普及的经典文章:另辟蹊径解读《心经》
全世界应当普及的经典文章作者:晓知天下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u/1229750423
我们一直都想对面对的世界更深刻地把握,更透彻的认识和领悟,如今,有这样一篇寓意深刻的经典文章一直以来没有获得应有的流通和普及,即使在一定范围里被人们奉承和顶礼膜拜着,然而却因为对待的态度存在着偏颇,以致很多人没有高屋建瓴地理解这篇经典文章的普及价值。
这篇经典的文章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深远意义呢?如果大家能够静下心来看以下的注释,便会惊讶地发现,这篇文章具有超越所有宗教的及哲学的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其可以打破所有文化的,宗教的内在冲突,可以融会贯通地将不同种族的文化和宗教精神联系起来,以致真正认识到我们人存在的意义,深刻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最终对万事万物的终极存在持有一个正确的领悟,立足于此,当这里谈论的这篇经典文章旷日持久没有得到全世界人的重视时,今天,通过一种诠释,我们的眼前将会豁然一亮,这篇经典文章也将照耀世界,照亮你我的心……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里称其为文章在于立足世俗的普及性意图。在佛家那里,《心经》被奉承为经文对待,奉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佛法经典之核心,故得“心经”之名。当我们这里把佛家奉信的《心经》当成一种文章对待,可能会引发一些人的不满,他们或许把《心经》当做自家教义的经典,这般却局限了《心经》的内涵用意,故而,把心经当做经典的文章对待才是还其本来面目,才是功德无量的价值体现。
由于有了一种觉悟的契机,笔者于今天清晨一点左右,刹那间发现自己不断参悟的《心经》具有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意义,这个契机在于将《心经》里的一个字的意思重新注解一下,这般全部文章的内涵就有了一通百通的喻意,真可谓破一字满盘皆活。正是在破这一个字的过程中,才有了全面意义上的《心经》诠释。
在中国,很多人都接触过《心经》,而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心经》的内涵具有超越文化和宗教的意义,大多数人都认为《心经》是阐述佛学教义的所在,而之所以这样认为也是情有可原,这种将《心经》局限在一家之言上是因为宗教的教化所致;反过来,这也正好说明现有的佛学思想同样需要进一步拓宽和发扬开来。如此,对佛家经文中说的“一切法皆为佛法”的阐述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贯彻。
经典或者经文本身就是作为文章来说的,当《心经》作为经文对待时,其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其缺乏更好的方法将之普及化,也就是没有途经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和认同;而《心经》正是一篇需要全世界人知晓的文章,故而,将《心经》称作文章,反而可以广而告之。
以下围绕《心经》的内容展开解析,希望读者能够获取到醍醐灌顶的感受。
这里解析的《心经》版本为唐代玄奘翻译的文本,本人将《心经》分为五个部分加以解说。《心经》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一部分:观自在菩萨
开宗立言,《心经》立言,文章的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把要点阐述出来,这个要点即“观自在菩萨”五个字。诠释《心经》,首先要把这五个字剖析透彻,可以这样讲,这五个字就是《心经》的别名,简单地说,《心经》作为文章的标题,而“观自在菩萨”可以作为副标题对待,有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加上“观自在菩萨”的意旨,《心经》引人入胜的内涵要义便跃然纸上。
观自在菩萨的诠释如下:
观——观察、思维、内省、反观、通观、印证。
自在——自由自在、自然、世间音、观世音、存在、根本所在。
菩萨——觉有情、觉悟的人、觉悟中的人、人。
观自在菩萨的文本句式可以读作以下多种:观菩萨自在、自在观菩萨、自在菩萨观、菩萨观自在、菩萨自在观。
既然提出观,就有个观的人,其次有观的对象,而这里的观除了具有一个在观的人,这个人在观的时候,其状态有着观察、思维、内省、反观、通观、印证的过程。观察指的是外观,即对外在的大千世界进行了解;有了对外部“实有世界”的具体观察,于是就有了下一步的思维认识,在思维认识中,通过对实有世界的对待认识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理性把握,当外部观察和思维活动完成到一定水准之后,人会朝自己内在进行内省,这个内省的过程就是朝内在加以思索,也就是朝自我行为上进行反思,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有了反省过程,人才能发现我们认识的世界存在着对与错的相对现象,为此,进一步观的结果,人就有了反观的行为,如冥想过程就是独特的反观过程,其意图在于对实有世界之外的虚无境界进行领悟,有了对无或空的意识把握,以便觉察感悟更广阔的境地。很多人立足反观,不自觉地会走入到一个极端中去,也就是否定实有的世界,而深入到空观中,进入到无的绝望中,在此,反观的过程也不是观的究竟目的,这般就有了通观的过程,所谓的通观在这里理解为通查一切事理,包括多空观的领悟,换句话说,你知道了实有世界存在的意义,反过来你也明了虚无世界存在的宗旨。到了通观这一步,便有了进一步的印证,印证如同一种成就下的把握,面对不同的观的结果,最终有不同的印证,也就是立足点不同,印证的结果就不一样。好比说实有世界认为世界是实在的存在,而虚无世界观的人却要否定实有世界的客观存在性。到此,印证又回到观察上来了,你观察一个人的行径,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样,道理就是这样,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说这番话的会因为出发点这样,反过来,你看一个人印证了反观下的存在意义,他的境界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理解这个印迹不能用有形的看得见的现象来理解和把握,我们也不能因为看不见而就否定那种境界的存在。不管是什么境界,可说的不可说的,都会因为“观”的过程而得到体悟或说明。
一个观字将观的人和观的内容还有观的过程都包含其中了,而如何观察、思维、内省、反观、通观、印证,这是一个方法和途经的问题,而“自在”以及“菩萨”就是具体方法和途经的“观”,而通体解释自在和菩萨的意思过程里,还是要把一个“观”字反复地加以诠释,这般我们才可以明白《心经》文章后面展开的具体性的陈诉。
所谓的自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自由自在、自然、世间音、观世音、存在、根本所在。古往今来,佛教界里在解释《心经》全文时,习惯将“自在”解说成观世音,因为在翻译《心经》中,有版本的原文将观自在菩萨直译成观世音菩萨,这般,这里的自在称谓世音也就事出有因了。然而,既然也有人把世音翻译成自在,一定有相通的内容所在,故而,在解释自在的时候,自然而然将世音也列入其中,如此做到疏而不漏,以便人们对这篇文章有全面彻底的理解和领悟。
有了以上的一些交待,下面针对“自在”加以诠释,这里的自在被解释为自由自在、自然、世间音、观世音、存在、根本所在。简单地说,自由自在主要体现在一种心境上的表现,离开了心境的把握,我们说某个东西自由自在,如此便成了无源之水的说法。你看见或观察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也是某种心境下的认识,离开心境上的把握,所谓的自由自在的说法也是一种对待下的假说。你怎么知道一种事物的状态或发展做到了自由自在,于是,就要拥有一种“观”的印证,而观的印证也就是一种心境下的作为。假如你立论说万事万物从根本上都是自由自在的,那么,只有通过你的心境对照,在观的过程中来验证印证你的立论是否能够成立。
自在的前面加上自由,言外之意,离开了自由谈自在便无从说起。而自由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在这种独立自主的存在保证下,一切个体才可以自由而自在着。当一个个体在观“自在”的时候,无论怎样的观,我们都离不开个体存在下的那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对待世界中的一种根本存在,也就是保证自由自在的独立的存在给予,其是我们把握和理解自由自在的“观”之根本。
以上的说法比较绕口,简单地说,你有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感受,那么是什么保证你做到了自由自在呢?我们的答案就是,获取到自由自在的条件就是需要一个不自由自在的境地,有了这个不能自由自在的境地,你才可能做到自由自在。
什么是不自由自在的境地呢?境地就地处所,而促使万事万物生长消亡的根本动力就是自然,自然是造就万事万物发生和发展的内动力,原动力。而这个自然也是不自由自在境地的给予者。或许大家难于理解或接受这里对自然的诠释,在大家看来,特别是道家文化的认识观,其认为自然就是促使万物自由生长的驱动力,万物在自然生长中才能生生不息,才能各得其所。
抛开道家的认识观,我们立足不同的观来认识自然现象,如果立足外在的观察看待自然,自然的确做到了生生不息,而立足反观的立场,我们便置疑这个自然是否真的自然,特别是立足在自由自在的立场,如果你违背了自然的作为,也就是你推行人为的作为,与自然背道而驰,那么,自然就会用自然的法则来约束你的作为,这般,你的自由自在也就变得不再自由自在。是顺其自然还是我行我素,通过观的方法和途经,我们可以拓展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进而理解自在与自然的关系。
把自在等同于自然还是一种矛盾的解说,到此,我们解释自然就要通过理解世音及观世音来加以把握。把自在换成世音、观世音来说明。世音指的是世间的所为所在,其是在自然运动下的世间所在,这里的音不作声音来理解,也就是把自在结合到世音和观世音上加以理解,其包括了声音或语言的内涵。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是世间音的体现,世间的自然现象也是世音体现的内容。为此,谈论自在的时候,也就成了讲述或观“世间音”的时候,这个世间是自在的还是不自在的,如果不自在又如何达到自在,如果体现自在的时候,又怎样印证自己的自在。因此,前面说到的“观”就成了我们理解自在的全部所为。把自在理解为观世音的时候,一来可以理解成一种观的法门途经等,二来可以将观世音理解为自然的及众生的所作所为。我们说众生皆是佛,如果立足观世音的深入诠释,这里的众生皆是佛的意思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理解。
观世音的意思突出在观字上,人人都可以成为观世音的人,而你采取的观的方法和途经又决定了你最终印证的结果,因此,在相同的“观”字上存在不同观的方法和途经,为此,你即使成为观世音的人,在最终的印证上,还会得出不一样的境界感受,这就是环环相扣,粘连求证的必然过程。
当我们对自在有了观世音的诠释后,下一步又有了存在和根本所在的说法,这里的存在似乎无法用语言来说明,好像一个虚无的空间,你无法描述他究竟是怎么样的,而这里的存在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东西,说东西也不确切,只好用东西暂且解说。这个存在是用来说明自在的,因而,你立足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来理解存在,你得出一种存在和存在者的对待认识观,这是哲学辩证法的认识观,如果你立足观自在菩萨里面的观,你就会得出更广义的认识观,总而言之,自在离不开存在这个给予者,因此,把自在理解成存在,同时又可以理解成存在者,这般,在这种矛盾中,由于观的方法和途经的使然,你获得什么印证就有什么观世音的结论,故而,论述自在的时候关键在于你观的方法和途经立足何处。
我们这里讲到自在是根本所在的时候,似乎又回到自由自在的问题上,仿佛就是在兜圈子,自在是根本所在,根本所在也就是自由自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根本的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是主要的;重要的。是本来;从来。是从头到尾;始终;全然。是彻底。所在的解释为1、所处或所到之地。2、指存在的地方。3、到处,处处。4、处所,地方。5、谓居其位。亦指居其位者。到此,我们理解根本所在的意思,也就是自由自在的活动场所,而获得自由自在的活动场所,自然脱离不了存在这个场所的前提,故而,讲述自在的时候,还是立足在观上,通过各自的观法,我们便获取了对自在的正确认识或印证。
延伸观以及自在的诠释后,我们接下来理解什么是菩萨。菩萨的说法出自佛教。关于菩萨的解释,①梵文音译全称为“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佛教中的菩萨指达到自觉(自身得到解脱)、觉他(使众生达到解脱)两项修行果位者。原为释迦牟尼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在民间,有时也称佛教神像为菩萨。②比喻心地慈善的人。
有了对菩萨的通常诠释,我们再来理解观自在菩萨这句话的意义。前面提及,观的时候要有一个观的人,当这个人的身份是一个菩萨,菩萨也是人,人可以成为菩萨,为此,这个已经是菩萨的人在观,观的是“自在”的现象或对象,那么,菩萨选择什么样的观法来观自在呢?于是,这个觉有情的菩萨就开始了自己观之后的陈诉。 第二部分: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根据前文“观自在菩萨”这个所指,其成为一个名号的代言人,或者意指所有修持观自在菩萨法门的人,也有人说其为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凡此种种,我们暂时不用过于考证,因为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号解释起来不是三言两语可以一目了然的,而后文仅仅是对前者的一种诠释,故而,理解上的需要,下面展开相关的阐述。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话的意思为,观自在菩萨在实践中深入体悟般若智慧到彼岸(般若,无以言表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多,定也。)的过程后,通过甚深的境遇感悟印证了五蕴都是空的。这里的五蕴的蕴,有近于‘范畴’的意思,这是构成世间的物质现象和精神作用的五类因素。但是五蕴还有一种‘本质的普遍性’,此普遍性即是‘法’——法的普遍性。五蕴是五类法的领域,此五类法混然和合为一群,所以叫做五蕴。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的总名。色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受、想、行、识四蕴,是构成有情精神作用的质料。五蕴聚合,表示这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世界,也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聚合主观、客观于一体的‘法’的世界。
《心经》文笔到五蕴皆空,第一个“空”字出现,围绕这个空字,也是本文之所以要展开《心经》诠释的缘起,对《心经》进行重新的诠释,是因为古往今来对《心经》中的“空”字注解千篇一律注解为“没有”或立足“空”的反面色有来解说,那些执于空的人,最后在理解“万法皆空空为宗”的时候,还是把空划入到色有的反面去了。
在《心经》全文中,用到空字有很多处,而理解上也不能等齐划一来对待。这里的五蕴皆空,要结合后面的度一切苦厄来阐述,这个空是达到度一切苦厄的条件。故而,《心经》中第一个“空”字应当作消失来理解,而本文从头至尾都在破这个“空”字,你把这个空字领悟透了,你对《心经》的内涵才真正领悟到家。
谈到消失,其又存在一个前提,如何就消失了?比如一个人是五蕴聚合的产物,他死亡了,那么其原有的五蕴聚合就消失了,用白话说就是不见了,你看不见那个人了,这个人到哪里去,如果说他的肉体已经回归自然里去,那么他的精神上的“蕴”体消失后去了什么地方?有人解释《心经》里的照见,认为这里的照见是用心去感悟,是精神上的体验,具体说就是你意识到了,你明白那个五蕴会消失,是假象的存在。
由于照见这个五蕴最后会消失,意识上觉悟明了五蕴只是一种假象的存在,故而,大千世界里所谓的苦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假象,简单地说,苦只是表面现象,最终是没有根本上的苦存在着,到此,度的意思就是过去了,离开了苦。
问题是,消失的前提是存在,如果万物都会消失掉,此刻的存在现象又作什么解释?不断的再生是否暗示着消失也是一种假象,是一种暂时的,到此,照见五蕴皆空便成了一种观的结果,即是在一种境遇中的感受,这种结果还是彻底不了的,你说那个人消失了,死亡了,但是,那个人从何处生来,特别是其具有的五蕴集合,我们人有人的意识活动,而动物却没有人的意识活动能力,到此,那个照见五蕴皆空也是人自己照见的结果,那个精神的存在体是否真的就消失而不复返呢,这倒是值得置疑的话题。
其次,度一切苦厄这句话里没有提及“乐”,苦度过去了,是否就是离苦得乐呢?如果说度一切苦就是离苦得乐了,那么这里又显示出一种矛盾。前面说道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是一种条件,在这个条件下,才实现后面的度一切苦厄,而有了离苦得乐的说法,乐是一种状态,是实在的现象,与五蕴皆空形成对照,有了乐也就不空了。
可见,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了苦,你不能再想乐了,这里的乐要拿掉,不然,前后不符,照见五蕴皆空等于白说。
很多世俗人都盼望着度一切苦,最后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着相的买卖实在好笑,离苦得乐还是一种执著,还是不符合佛法的甚深教义。 刚才说道要破这个“空”字,因为空与实有形成对立,你非要在实有上立一个空字,有人因为执空而认为有一个彻底的空存在着,也就是人们平时说的顽空,好像科学上制造的真空世界。因为所有的东西从有会转向无,无即没有,消失,因为全部没有了,消失了,那么,活着的人在经历痛苦的遭遇时,会产生绝望的念头,反正一切都是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照见五蕴皆空却可以度一切苦厄,到此,这里好像把话说反了,正是因为这个空的存在,才形成最大的苦厄,为了活着,为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很多人在生存中挣扎着,他们谁愿意离开这个苦海无边的世界呢?
《心经》中的度一切苦,针对前面的空字,我们破这个空字,如果把空理解成变化,如同中国易经里提到的生生不易,变易等观念,我们把空理解成一种变化,我们说照见的五蕴全部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至于变化成什么了,像西游记里的七十二变,我们说一样东西变化成另外一样东西了,在我们的心的感悟中,好像化学反应,消失的东西又变化成另外一种东西了,虽然我们可能不知道其变化成什么,但是,由于存在着变化,真正的空就被否定掉,包括我们的精神体,你照见一个人死亡,其精神体或者灵魂随着死亡也变化着,变化成什么无关紧要,但是,变化是根本的,这个时候,度一切苦也就有了一种诠释,这个苦指的是人间的苦,你结束了今生的生命,也就脱离了今生遭遇的苦,至于你是否离苦得乐了,因为是一个未知数,你可以说死亡后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死亡后没有感觉,因为人的感觉是人所具有,而死亡后的变化不是活着的人能体会和理解的。
五蕴是现实世界人能够体悟到的自然存在,你用心或者用科学试验验证这个五蕴会不断发生变化,到此,那个苦的说法也是一种假名,这个苦与那个乐对应存在着,你即说不出什么是真正的苦,也说不出什么是真正的乐。
在苦中是一种境遇,在乐中也是一种境遇,苦尽甘来的苦是甘来的条件,反之亦然,乐极生悲,你生活的过于优越,物极必反的时候,这乐还是要变化。
《心经》中所言度一切苦厄,这个度字和那个空字一脉相承,就是觉悟到苦的构成因素,这般,佛法中说道的苦集灭道之苦就可以立足人间来个赤裸裸的揭露。 后面解释的内容较多,有意观看者请登录我的博客就读,另外有大量的原创文章,敬请光顾http://blog.sina.com.cn/u/1229750423 主要在于"觉"与"悟".没有"觉"就不能"悟"出真谛. 用心去悟! 女皇听可爱. 看过再论,谢谢
后记
后记本文的开端提到,这篇文章具有超越(度化、通达)所有宗教的及哲学的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其可以打破所有文化的,宗教的内在冲突,可以融会贯通地将不同种族的文化和宗教精神联系起来,以致真正认识到我们人存在的意义,深刻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最终对万事万物的终极存在持有一个正确的领悟。之所以认为《心经》具有超越所有宗教及哲学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其将世间的真理和自然的相应关系实实在在给予了揭示,我们面对的色的世界和空的对应存在,即不能因为人的存在就目空一切,也不会因为存在所谓“神灵”的超凡入圣而脱离人的存在而制造出一种绝对的存在意义。在哲学的思辨中,我们可以考虑现有的世界组成,也要思考超世的出世的精神所在。我们透过《心经》的思辨而领悟世间和出世间的不同境遇和境界,从而,让我们既能主观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又能客观地把握所有事物的来龙去脉,在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中,使得我们正确地理解度一切困惑和烦恼,使得我们能够明智地把握人生的追求和究竟的意义。
当我们看到社会的发展,因世界观的宗教的冲突而发生着各式各样的争执现象,为此,就需要一种更广义和全面的思想来理会现有的文化和宗教,将那些内在具有强烈冲突的世界观和宗教贯穿起来加以把握,而《心经》就是通过色空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把持以拓展我们对万事万物具有透彻的认识,以提高我们对所有事物的理解而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人类的宗教和文化,我们的文化和宗教存在形形色色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围绕色空之间的问题展开说教,而这些差异只是色空不二的世界给予下的不同体现。故而,认真的了解《心经》的内涵,就能做到全面地把握文化的宗教的意图,这般,你遇到文化之间的宗教之间的鸿沟,你就能一跃而过。
度过去,在看透苦厄和烦恼中把一切苦厄和烦恼度过去,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达超越现实的彼岸,这样,你即使站立在纷争的现实社会中,有了这般的彻悟,相信你自然可以超越一切,找到人生的解脱之路。我们说一个人会死亡,其实就是变化的一种现象,同样,我们说一个菩萨,一个上帝或者真主,他们即使存在,依旧不能脱离色空不二的世界来把持,故而,上帝也会死亡,也会复活再生,而这个复活的上帝可能已经不再是原先的那个上帝,好像每天升起的太阳,其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理解变化这个根本,我们就可以在万事万物的变化中,发现这个变化的环境和变化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而根据变化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懂得色的世界与空的世界的转换之所以这样而不那样的道理。
《心经》讲到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这个观者发现了五蕴皆空,五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真实所在,而虽然照见这个五蕴皆空,但是,恰恰又因为这个五蕴真实的存在,你才可以照见。故而,在否定之否定下,我们先肯定这个五蕴是一种真实的实有,之后,通过变化来重新认识这个实有,这个实有不能一成不变地存在着,由此,在肯定之后又可以否定这个实有,这个实有成为了假有,而对假有的认识同样是可以再次否定的,这个假有最后也是不能成立的,这个假有最终也是立不起的,被再次否定掉,否定后的假有又成为另外一个境地的实有现象。
真实的有和变化的有形成色空不二的关系,在反反复复中,这个反复也在不断变化着,我们照见的“五蕴皆空”,到头来可能也是不成立的,如此才有了是故空中无色,在这种法无定法的觉悟中,就延伸出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等等,到了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新的境地的“实有”开始诞生,这个境界的有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有,故而,就不能用我们这个世界的“色有”来推导那个境地的实有是什么?
宗教的教义就是想在现有的世界上建构一个更高级更具有操纵现有世界的境地,而宗教主义者总是在一相情愿中以为我们这个现有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把握我们命运的主宰,其就没有思考过命运是一种色空转变的现象,是色空不二的给予,是在观自在中观自然中的一种现象体现,命运即可以被外界操纵,也可以被自我改变。外界的操纵也是促成自身变化的因,而自我的改变同样是促成自身变化的因。当命运发生了变化,你又可以说人的命运是注定的,这个注定就是色的世界给予,你在大千世界里活着,你的命运首先要能定下来,也就是要被立起来,之后,当命运立起来后,这个命运随着整个社会和自然的变化,命运开始变化,于是被立起来的命运被否定了,被破掉,如此,命运即使是注定的,也因为空性的作用,使得命运又被改变。
一个觉悟者就是深知事物内在的矛盾,为此,你看待任何事物,都能立足于有和无,色与空的对应关系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果,在有的世界还存在一个绝对的空,这个空的成立是否需要这个有来构建呢?如果这个空无需色有的世界支撑,绝对的有和绝对的空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观自在菩萨在反复讲述色空关系的时候,多次用到空的观念,这个空等同于无字,在用“无”这个词语过程中,无就是没有,就是否定,最终,究竟上就是倒向那个绝对的空,而要说明这个绝对的空又是不可能的,故而,说有就是说无,说无必须说有,在这样的矛盾循环中,绝对的空只能脱离了语言,只能抛到一边不能说,是道破语言的存在问题。
宗教的“神”的存在是色的世界存在,其也面临那个绝对的空的问题,这个色有的神即使能够神通广大,能够千变万化,到头来还是在那个觉得的空的关照下折腾着。这般,人也好,神也罢,都是色空不二的世界体现,而色空分别的时候,人和神也就无言以对。二者永远没有办法去理解那个绝对的空的存在究竟为何?
可能就是因为那个绝对的空不能理解为什么?所以,只能去理解我们这个色空不二的色空关系,能够照见的也是这个色空不二的五蕴皆空。而这个五蕴皆空与那个绝对的空风马牛不相及。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你通过深入到内在的反省,通观,最终到印证,你发现表面的存在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隐态的隐性的世界或境地,这般,你照见外在的又照见内在的,理解了变化的根本究竟,明白了事物的转换机制,如此,你就不会过于执著于一种“业”,也就能在造业的时候做到消业,而消业的时候,又明白消业也是一种暂时的过程,在流转到新的境地后,你又会制造另外一种业,造业和消业也是对应的两种作为,而脱离这种流转,进入假想的究竟涅槃境地,也就是进入那个绝对的空的境地,无论是人或神,你都无法进入,如果可以进入,那就不是绝对的空,故而,通观《心经》,那个究竟涅槃也是可以破掉的究竟涅槃,《心经》所言超越宗教的哲学的地方,就是从文化的根本上说明了存在现象是存在空间里的事情,其和那个绝对的空毫无关系,如果说有关系,也是陌生的关系。绝对的空是一个绝对的旁观者,这个旁观者无形无相,根本不能用存在来说明他。
老子阐述了一个“道”的存在,老子的这个道也不是那个绝对的空。老子的这个道还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空的存在。老子把那个道理解成形而上的存在,有些接近那个绝对空,如果你立足《心经》的观,你就发现,老子的道还是在实有世界里存在着,故而,老子的那个道没有脱离人和世界来把握,这个道无所不在,其是微妙的有,这个有即是真的有,也是假有,其成为左右万物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了一句话,叫道法自然。在存在者的世界内部有一个大道存在着,而这个无形的道到了最后还是要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守自然的法则行为着。故而,还是要回到观自在菩萨那里去“观”,去观那个自在,那个自然,有了对自在和自然的觉悟,回过头来,再看万事万物皆有道,道中有道,这般,通达一切的道理也就显现出来。
如果人是上帝创造的,那么这个上帝也是被另外一个上帝创造出来的,而一个上帝创造一种人出来后,便应该具有管理和驾驶这个人的能力,故而,上帝制造了一种人,这个人的命运被上帝掌管着,这个上帝就可以毁灭这种人。同样,上帝也应该有一个制造者,创造上帝的上上帝也可以毁灭那个上帝,如此类推,不同的上帝创造不同类型的人,而不同的天神制造不同的神,在制造和毁灭中,究竟是制造有意义还是毁灭有意义呢?制造和毁灭都是色有世界的游戏,一个时代有一个世道,一个世道有一个神来主宰,这个神一定想尽办法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作为着,于是,人开始不满意这个随心所欲的神,就会请别的神来拯救自己,这般地,一个制造人的上帝如果对人危言耸听的话,那些具有了通灵本领的人,他就能寻找到一种额外的支持,这种支持或许就是通灵的所得,这种通灵好比与一种神灵沟通,在寻求有别于上帝的神灵的保护下,于是,人的命运又不再被制造者左右,故而,制造一个人如果赋予了他通灵的能力,等于给了其背叛的本领,这般,制造者对被制造者也就没有了根本的支配权。万物皆有灵,通灵,使得万物都变得身不由己,变得不能让人(神)真正地随心所欲!
所有的文化发展到了最后都要回到讲道理上来,故而,宗教的,科学的问题上升到文化上,都要立足回到符合道理这个准则上来,《心经》阐述的就是色空的存在道理,其把宗教的哲学的冲突提升到文化根本上加以沟通说明,而你明白了色空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你就成为一个大彻大悟的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