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拿来主义”进行到底
书法臆想系列――把“拿来主义”进行到底
“拿来主义”最早是谁先提出来的,我没有考证过,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最早接触这个概念是在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写的有关“拿来主义”的一篇文章。现在在书法当中谈拿来主义笔者觉得很合适,以为现在很多搞书法的人很热衷于把西方的艺术理论应用到书法中来,“西为中用”,使今人的书法能够走出古人的阴影,开创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这对于中国书法来说无疑是件好事,正所谓“穷则通,通则畅,畅则久”,前人把书法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程度,让我们这些后人不要说超越,就是赶上也很难,那就得另想想办法了。
既然是拿来,那就有一个拿什么的问题。毕竟东西就放在那,拿好拿,但究竟拿什么才好,如何拿法那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了。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属于文化范畴。文化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一般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文化无优劣之分,只有角度的不同。你不能说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或美国文化由于中国文化。但你可以说美国经济比中国发达,科技比中国先进,经济和科技都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文化没有。还有就是中国文化自成系统,十分严密,历史上与西方文化交流很少,在很多观点甚至是根本观点上存在很大差异,具有一定的互斥性。
中国传统的创作观念和西方有很多的不同,西方是物我分离的,总是和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对物加以分析和理解,并最终表现的是物,只是每个人对同一物体表现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在中国则是物我一体的,不是在表现物,而是在表现我,物只是我的精神的一种载体而已,这在书法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在创作过程上,书法是以写为主,西方艺术以制作为主,比如绘画。书法的创作过程通常是在创作前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概念,然后创作过程中一气呵成,局部的处理往往根据作品的需要而加以处置,强调气的连贯,会有很多神来之笔,正如生板桥所说:“眼中之竹,非胸中之竹,笔下之竹又非胸中之竹”。西方的绘画创作是很严谨的,最后的结果是严格按照事先的构思的,是构思的翻版。有趣的是基于不同的创作过程,双方选择了不同的工具,书法用毛笔和宣纸,只能一次性成功,不能修改。西方油画,选择了帆布和颜料,不仅能修改,还可以先打底稿。
凡此种种,中外的艺术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创作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服务于艺术实践的。可见文化的借鉴远没有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成果那么就简单,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究竟该借鉴什么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如何克服东西文化之间的互斥性则更是一个难题,西方的一些艺术理论我们作为好的东西拿了过来,运用到书法实践中去的时候,却发现书法中本应具有的一些能体现书法本质的中国文化的元素没有了。笔者曾在网上见到过一位书友发的作品,说是拿来了什么日本的“墨像派”的东西,还有什么西方冷抽象主义的理论反正都挺吓人的,作品上是用不同的色彩画的几列不同形状摆放的褂子一样的东西,笔者看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这叫书法吗?唯一熟悉一点的就是那张用来表现的宣纸了,可是一个外国人穿了一件中式上衣就是中国人了吗。说是书法,书法的特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我说他是一件西方的抽象画,可不可以呢,我倒觉得这样定义理由更充分一些,因为他的各方面的特点都更符合西方的抽象画的概念。
笔者觉得盲目借鉴西方的艺术不外乎有三种原因,首先是好奇,所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老祖宗的东西,看得多了,太熟悉了,反而感觉有些厌倦了。就像是过节,年过得多了,感觉没有意思,挺土的,不如过一过圣诞节,挺新鲜,还很时髦。
其次是盲目崇拜。因为东西方经济上的不平等,造成了文化上的不平等,艺术上自然也是不平等的。我想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中国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总是要引进西方的一些“先进”东西来对自己的玩意进行改造,美其名曰注入现代性的元素,然后就把改造前的称为传统艺术,改造后的称为现代艺术。就连在西方找不到对口支援单位的书法,也要引进现代性的因素,本学科找不到就到别的学科去找,时髦是一定要赶的。可是为什么在西方主流艺术却很少借鉴中国艺术的一些“优点”去对他们的艺术进行改造,难道中国艺术真的就是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很显然这种交流是不对等的。在这种环境下拿来的东西,多半是目的性很差的,不是以我为主,而是西方如果有哪一种艺术思潮兴起,就不管好坏,合适还是不合适,一律拿过来,如获至宝,奉为尊典,高举创新大旗,即对我们传统的东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一个潮流接着一个潮流,新的伤痕连着旧的伤疤。
最后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国人对西方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不了解,借助西方艺术文化的强势地位,欲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外国的东西总是好的,国人到外国转一圈叫镀金,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这样的快餐食品,由于身披美国国旗,自然要比土生土长的包子、油条身份高贵的多。西方的艺术理念应该是最先进的,用这种先进的艺术理念包装出来的书法作品是绝对的极品。什么,看不懂,那就对了,现在西方都流行“牛吃草的艺术”,再说都看懂了那还怎么引起轰动效应,我蒙谁去啊!
笔者觉得借鉴西方艺术应当借鉴其中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和历史文化没有联系或联系很小的元素。做到以我为主,特别是像书法这样在西方艺术种类中,没有相对应的学科,借鉴的多是西方的绘画理论,更要注意甄别哪些是可用的,哪些是不能用的,毕竟书法和绘画虽然用很多相通之处,但区别还是主要的,毕竟是两门不同的艺术。西方很多艺术都有自己完善的体系和方法论, 不仅概念明晰,而且论述系统、周密。相比较之下,自古以来,书法理论往往只有关于某些方面的只言片语,甚至连什么是书法这样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以至于现在的书坛什么作品形式都有,虽然有人认为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但有些形式:比如彻底脱离了汉字还能不能成为书法,借助西方抽象艺术的一些构图原则,把书法的创作过程由书写变成了制作,是不是改变了书法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所以借鉴西方艺术模式的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书法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体系论和方法论,让书法走上艺术发展的快车道,这应该是我们书法人的当务之急。
其次西方的美学很发达,我们书法人如果能够很好的借鉴美学理论中一些人类普遍适用的审美原则,融合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建立起符合民族特点的书法美学理论体系,使我们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候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原则,应该也会对书法的发展大有益处。
总之,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很复杂的,处理的不好就会像楚人学步一样,不仅别人走路的姿势没有学到,自己的也忘记了。 关注!——愚砚 拿来主义最早应该是鲁迅先生提出来的
很有见得的一篇,“眼中之竹,非胸中之竹,笔下之竹又非胸中之竹”应该是该文之眼,此文当细观之…… 原帖由 yuzhi 于 2006-6-11 18:40 发表
书法臆想系列――
把“拿来主义”进行到底
“拿来主义”最早是谁先提出来的,我没有考证过,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最早接触这个概念是在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写的有关“拿来主义”的一篇文章。现在在书法当中谈拿来 ...
所以借鉴西方艺术模式的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书法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体系论和方法论,让书法走上艺术发展的快车道,这应该是我们书法人的当务之急
借鉴不是套用,书法无法用西方艺术理论直接说明。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的“理论家”不懂书法,空造理论;懂书法的不懂理论...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