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1-10-26 15:19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本帖最后由 台山画廊 于 2021-10-26 15:27 编辑

网上见有此题(图1)并给出答案。也见不少网友持不同的态度,其中就是关于书体出现时间顺序问题,按书上的说法,草书最早,楷书最迟,若以楷书为行、草书的基础,岂不是本末倒置?
个人而言,自唐以来,习书从楷入已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况楷书易趋统一,容易规范化,可辨性最强,更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说,习书由楷至行、草书,已流行千多年,人们在生活中已认可了这一观点和习惯了这一氛围。
不过,今天书法的观念由实用变成了兴趣,由写字变成了艺术,再强调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实属偏执,以此来理解苏轼所说的话,也易偏执。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前者显得惜墨如金,尤其是关于文艺评论方面,往往意到即止,极少进行细致评析,因为几乎人人都知道,文艺评论,再细致也不可能跟作者同一心思,能体会到其中大概意思已足够。如古人论书,多用气、血、肉、筋、骨来表达,一幅字何来这些东西呢?不就是意到即止的体现吗。
“真如立”的全句是这样的——“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这句话中出现的“真行草”,虽然代表三种字体,可关于字体出现的先后,所谓“真生行,行生草”,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不对的——苏轼犯了个低级错误?
再看下去就知道,苏轼并不是从书史角度说这话,而是从习书阶段来考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意思是楷书如站立,行书如步行,草书如跑步,如果连步行站立都做不到,怎么可能会跑步呢?
若从字体出现的历史顺序来看,在楷书未出现之前,人们不可能去学楷书,可行书草书一样写得好。故“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并非完全是“没学过行书、楷书,不可能写好草书”的意思。
“真行草”在苏轼此话中更多的是指形态与行笔速度,故这句话实指习书之路一步一步来,初时不宜潦草,应先从稳准开始,循序渐进。
用“立行走”来对应“真行草”,是属于形象的说法,实际上,无论从任何一体入手,都需经过“立行走”这三个阶段,至于世人以此话来强调真行草的关系,是别有用心吧。
2021.10.2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