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承】临王宠 ·草书《送李愿归盘谷序 》(安徽·张杰厚))
【经典传承】临王宠 ·草书《送李愿归盘谷序 》多年前,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关于王宠书法艺术的书,得以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位艺术家及其成就,他英年早逝,令世人扼腕叹息,虽然他的艺术没有达到人们所期待的“炉火纯青”的境地,但其艺术水准已登峰造极,高山仰止。
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江苏苏州)人。
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诗文声誉很高,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王宠出身低微,自幼丧母,其父名王贞,字清夫,业商,在苏州闾门外南浩街开一爿酒店。王宠从小生活在贫穷喧嚣的酒肆之中,他在写给好友汤子重的信中曾讲起自己的身世:“但家本枯徒,生长廛市,入则楣枯塞目,出则蹄足摄履,呼筹握算之声彻昼夜,每一焦烦,心肠沸热。”世俗猜拳吆喝之声,更使宠十分烦恼,厌恶城市生活,向往“水怀丽泽兑,王宠自幼丧母,据王宠所撰的姨母朱硕人墓志铭:“吾母年三十七而亡,吾时童髻,未甚衰也,稍长,始知悲慕,每自痛生科不知有母子之乐,见人母子慈恋,妪煦相保持,未尝不怆然心催也。”王宠的身世遭遇,以及自小失去母爱,对他形成旷达澹泊的性格有很大影响。王宠因受父亲影响,自小对古玩、书画有浓厚的兴趣。
王宠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较多,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千字文》,纸本墨迹,行草书。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15字。纵28厘米,横46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蕴楼书画记》著录。此篇《千字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画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
青年时代的王宠苦读书20年,建越溪庄,设有“采芝堂”、“御风亭”、“小隐阁”、“大雅堂“、“辛夷馆”、“铁观斋”等收藏书画之所,读书练字、作画于湖上,后以诸生入国子监。藏书颇多,于书无所不窥,手写经书皆一再过。滂喜斋藏宋刻《云斋广录》有“王履吉印”、“铁观斋”朱记。又宋刻《东观余论》、元本《扬子法言》印有“雅宜山人珍藏图籍”、“古吴王氏”“王履吉印”“王宠履吉”“太原王宠”“玄微子”“辛夷馆印”“王宠”“雅宜山人”“履吉父”等。
王宠早年屡试不第,虽然后来经人引荐在官府做过一些小事,但他始终向往山林,醉心书画。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家故乡,与文征明、祝允明、陈淳等艺术家经常往来,相互的砥砺,因此成就了他书画艺术,成为“吴门四家”之一。
王宠的书风,超凡脱俗,大道至简,清新流畅,古朴典雅,具有山林之灵气。不一般的人生阅历与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艺术历练等因素是一个艺术家不可或缺的东西,因此,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书坛。 ――王宠,是一座永不落幕的艺术馆。
今日中午,特别怀想这位五多百年前的艺术家,于是蘸墨临帖,不计好歹,一股脑地写完,此时仿佛来到作者生前爱写字画画的那个山林,恍如游仙,不思饭茶,陶醉其中,妙不可言。
虽然,老夫今年五十又九,如果白天夜里地去写,结果怎么写也写不出当年仅三十九王宠的境界,这正是今人与古人在书法艺术上不可同日而语地方!不过,通过临帖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感知章法,笔法,墨法等技法的运用,同时也可以捕捉艺术家的作品气息,破解艺术创作的密码……
历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都是“名山大川”,虽然高不可攀,然而经典是可以永久传承的,同时,也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永不停息地去追寻先贤的足迹,因此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让“国粹”书法艺术之花永不凋零。(仁间懿杰于2021年10月7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