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草人 发表于 2021-9-26 09:06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七章*第七节

第七节摄论学/摄论宗“摄论学”以研习无著大师的《摄大乘论》(简称《摄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摄论师”,学派称“摄论学派”,亦称“摄论宗”。无著的《摄大乘论》,北魏时由佛陀扇多初译,当时影响不大。它的流行,是在真谛大师重译此论并译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和亲自解说传讲(后辑成《义疏》)之后。《摄大乘论》是瑜伽行派唯识学的奠基性著作,着重探究“心”的性质和“心”生万有的机制,以及据此修持成佛的道路。特别是它的“八识”说,提出了“阿赖耶识”为世界的本体和认识的本原,确立了“唯识无尘”的宇宙观,当时在南朝引起震动。真谛师作为摄论学代表,在第八阿赖耶识(唯识学一般只讲“八识”)之后讲第九阿摩罗识,同时讲三自性的瑜伽行派总纲时,强调依他起性的染污方面最后也会断灭。据此,摄论宗主张:(一)“九识”。主要是说八识为一切法之所依,是妄识;在这妄识中还有一个纯净的“识”,即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亦即真如“佛性”。(二)三自性中,依他起性的染污方面(染分),最后也会断灭。是说修行人,由于修持过程中阿赖耶识中纯净之识(净分)在逐步显现,以对治妄识(染分),最终证入阿摩罗识而成就佛果。(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最终获得解脱。但是,由于陈王朝的官僧们支持般若学和三论学,而公开排斥真谛派系,所以此派的主张当时在建康很难获得弘扬。陈亡后,此派北上,以彭城为中心开展讲学传法。至唐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创立“法相宗”后,并入法相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七章*第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