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毗昙学/毗昙宗“毗昙学”是以研习上座说一切有部的论书《阿毗昙》而得名,其学者称“毗昙师”,学派称“毗昙学派”,亦称“毗昙宗”,系小乘教。后毗昙宗并入“俱舍宗”(亦称“有宗”)。南北朝时期小乘的毗昙学曾与大乘的般若学分庭抗礼。在我国,毗昙的研究发端于道安师,后提婆师受慧远师邀请,译出《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公元433年,跋摩与宝云师按慧观要求译出《杂阿毗昙之论》,于是“毗昙”几乎成了南朝所有论师共习的科目。此前,即公元414年,昙摩耶舍等译出《舍利弗阿毗昙》,在姚秦时备受重视,之后北方的成实论师多兼习“毗昙”。毗昙学之所以在诸多论师中流行,不仅是因为它的解释名相清楚,利于看懂佛教的实际含义,更是因为它的“我空、法有”的哲学思想有着重大影响。“毗昙”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物种不变、诸法自性不灭的观念上,认为不灭的自性,是一种超时空的永恒存在,即说诸法自性不生不灭,法体恒有,进而推之为三世实有。而人是“五蕴”假合所成,没有真实的“我”,作为实体的这个假我是虚妄的。依据“我空、法有”这一哲学思想,进一步说明众生依自身所聚业惑自性的不同,所感得的世出世间罪福果报便有差别,且业报不失,三世实有。这一基本思想,得到了慧远等一批佛学家的发展,在三世因果、轮回业报的基础上,确认了身死神不灭的信条。至唐代,《俱舍论》译出后,研究《毗昙》之风开始衰落,从而转为研习《俱舍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