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五章*4
(二十)陈那:南印度人(约公元440--520年),属婆罗门种姓。大乘瑜伽行派论师,新因明学创始人,后人称“中世纪正理学之父”。出家后,初为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是世亲的弟子。曾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唯识学、因明学。在认识论方面,立见分、相分、自证分,称为“三分家”。主要著作有《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廿一)唯识十大论师:古印度注释《唯识三十颂》的论师有十位名家,他们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此处选三位略作简介:1、安慧——南印度罗逻国人(公元475—555年),真谛的老师。于因明学上有独特的造诣。在认识论方面,只承认自证分实有,而见分、相分则情有而理无,因此被称为“一分家”。主要著作有《大乘广五蕴论》《大乘中观论释》《唯识三十颂释论》《俱舍实义疏》、《随相疏》《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2、难陀——与安慧是同时期人。作《瑜伽释》,释《唯识三十颂》等。在认识论方面,只承认见分、相分,因此被称为“二分家”。3、护法——约公元6世纪中叶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志补罗城大臣之子。出家学佛后,受学于陈那,为大乘瑜伽行派论师。他的唯识论学说,继承陈那传统。但在认识论方面,立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因此被称为“四分家”。(廿二)菩提达摩:南印僧人,属刹帝利种姓。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到广州,被武帝迎至建康,因与武帝言谈不契,同年北上北魏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默然不语,长达九年,世称“壁观”。在修行上,他主张“理入行入”。理入,即舍伪归真,解决认识问题;行入,即要去掉爱憎情欲,依教义践行。传说在嵩山传禅法时,授予慧可《楞伽经》四卷。被中国禅宗称为西天(天竺/印度)第二十八祖,在中国为初祖。唐代宗赐谥“圆觉禅师”。(廿三)菩提流支:北印僧人。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来到洛阳,受到朝廷礼遇,敕住永宁寺。与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共译世亲的《十地经论》历时4年译毕。后又译出《佛名经》《入楞伽经》《法集经》《深密解脱经》《宝性论》《金刚般若集论》《法华经论》等39部。被后世尊为中国地论师北派始祖。(廿四)勒那摩提:中印人。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来洛阳。除了与佛陀扇多、菩提流支共译《十地经论》外,还译有《宝积经论》《究竟一乘宝性论》《法华经论》等5部。被后世尊为中国地论师南派始祖。(廿五)达摩笈多:意译为法密,原为南印罗逻国人,属刹帝利种姓。出家后,随师周游各国十余年,后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到中国瓜州(今甘肃敦煌),同年冬受邀至长安,始住大兴善寺,后至洛阳上林园翻经馆从事译经。至大业末年(公元617年),译出《起世因本经》《药师如来本愿经》《摄大乘论释论》《菩提资粮论》《金刚般若论》等9部。(廿六)莲花生:亦称乌金大师,中国藏传佛教始祖之一,传为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人。于公元750年,在寂护的举荐下,应吐蕃(西藏)赞普赤松德赞之邀,入藏传密法。传说曾利用法术与当地苯教巫师斗法获胜。莲花生后与寂护共同创建桑耶寺。又从印度邀无垢友等入藏,组织翻译经典,并创建显乘经院和密宗道场,发展出家和在家两种修证者。奠定了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基础,被后世宁玛派尊为祖师。其著作收入藏文大藏经有8种。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有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奉“师君三尊”之一。离开西藏后,又在印度传法12年,晚年不知所终。(廿七)阿底峡:印度僧人、学者(公元982--1054年),法名燃灯吉祥智,萨护罗人(今孟加拉国达喀尔地区)。精于因明学,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受阿里王子绛曲微之邀,入藏弘传佛法和医学,译经授徒。著有《菩提道灯论》等佛教著作50余种及医学著作,并与译师那措共译10余部佛教经典。弟子仲敦巴等弘其学说,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时,广采其说,对格鲁派有深远影响。(廿八)丹巴桑结:印度僧人(?—1117年)。出家后在超行寺金刚座、逝多林等处修法。曾先后5次进藏,在前、后藏传法。其教法以般若为主,密法主传大印法门。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在后藏定日附近建有一寺。传晚年曾到五台山朝拜。其所传之法,尔后发展为希解派、觉域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