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1-3-16 20:40

习书偶拾

【习书偶拾】
一、容易令人无法接受的书法作品,今人多称其为“丑书”。
颜真卿在书法方面的名气于今天极为牛B,可在唐代并不特别出色,受到苏轼毫无底线的吹捧后才名声大振;徐渭、王铎在世时,喜欢他们书法的人也罕见,后来才渐渐被世人认可。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因为不知而轻视他人的作品并称为“丑书”,是一种失德行为。

二、一幅作品是一个整体,人们为了认识这个整体,才将其分为结字、笔法、墨法、章法之类,可在实际演示过程中,缺一不可,故单就对临来论述,仅属基本知识。
如墨法的内容可以跟国画那般,不过,除了抄写大量内容外,一般书写过程往往连续不断,且极少补笔,这一点跟国画有些不同。书法的墨法根据其展示效果,基本上有四种——浓墨、淡墨、涨墨、飞白,其中飞白对技巧要求最高。
一般情况下,行草作品中用飞白较多,今人则五体俱上。
古人对于飞白的使用,认为它具有“带燥方润”的效果,通过对比,不单可以加强作品的动势,还更容易对其产生水墨淋漓的判断。
除了蔡邕、武则天那种有意识强化飞白效果的风格外,一般书写大字较讲究谋篇布局,难免刻意,使用飞白则增强墨色的不确定性,对刻意起到中和作用。
最常用的飞白法,多是写字过程中,笔头的墨汁由润到枯,其中的枯笔所产生的飞白最明显。枯笔的行笔节奏多平缓,这避免飞跃性过大,墨色出现中断。
飞白的运用,也跟写字的纸或绢等有关,这靠个人去探索。

三、有视频和智能手机,端坐家中可看当今所有名家挥毫,这是古人难以梦见的。
今天不单可见到其真迹高清图片,还可以观看当今名家临它们的视频。通过视频与原作图片这一动与静的对比,对原作的认识便可加深一步,这是现代式的读帖方法。

四、今观沃兴华与徐利明同临米芾《虹县诗题》视频,沃行笔精熟,痛快淋漓;徐偏重实临,气息比沃逊色不少。近几年没有关于沃兴华的报道了,估计他象一些老学究那般躲在华东大学潜心研究学问了。虽说上海的书法今天没沈尹默那个年代影响那么大,但底蕴深厚,难以撼动。
近些年很少出现关于学者型书家的报道了,基本是社交型书家的天下了。

五、偶看到有人撰文称誉吴昌硕小楷勒(入声)则(台山方言,意为“非常好”),或许是借名人吸引观众眼球吧,只是没说出怎么好。
吴是中过秀才的,明清两朝,小楷写不好的人,是没资格考上秀才的,故明清的读书人,没有不长于小楷的。
由此联想到前段时间喜喝老鼠尾汁的传武大师马宝国先生,虽然擂台比武失败了,但不代表什么。毕竟,散打运动员即使名气再小,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马只是业余爱好者而已;再者两人年纪相差太大,举办这样的擂台赛就有失公允,不符合当代体育精神。
同样,过去的读书人于小楷方面属于专业技能,要写好它才有资格参与科举考试,这跟今天的业余性质不同,两者没有可比性。小楷之外,则属于业余爱好,即使今天一些大学开设书法专业,但在字体风格选择上,受个人爱好影响最大;况且,书法成为高校课程,是近数十年的事,执教者不一定经过专业书法培训,故专业与业余之间往往是学位问题,不等于专业胜过业余,这跟体育竞技是不同的。
古代也是有专门的书法专业培训的,主要放在抄书方面,功能相当于印刷术。活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后,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专业技能了。

六、今天有了书协这个组织,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名利心被勾了起来,个中一些是非甚至闹到法院去了,印象中,刘正成被诬告嫖娼,李士杰状告曹宝麟,还有种种关于贪官与书法的故事等等。
在古代,你写的字好一点或差一点,别人也会批评,如“横平竖直,状如算子,便不是书”,所针对的是作品本身,虽然口口声声什么“书为心画”“书如其人”之类,基本上不会借书法来对作者进行口诛笔戮,至多是找人写几个字时,听听一些行家里手推崇谁就去找谁而已。
因为那个年代的人都认可书法是小道,既然是小道,那就不会太在乎了,试问哪个成年人以拳打幼儿园小朋友为荣呢?
2021.3.1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习书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