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画之乡如何走上现代发展之路?
传统书画之乡如何走上现代发展之路?http://zjdaily.zjol.com.cn/msb/images/2006-05/27/mszb2006052700001v01b007.jpg
5月23日,庆阳市西峰区两名女孩在展示带有剪纸图案的服装。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着力开发民间艺术,发掘民间艺术底蕴,并被评为“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等。在2004年西部名城评选中,庆阳市又被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 聂建江 摄
“书画之乡”是近些年频频出现,引人注目的名词。作为一种名誉称号,它是由国家文化部出于对传统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保护、鼓励的目的,针对一些县市的文化艺术发展特征命名的。有“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画之乡”等种种称呼。它对于鼓励民间绘画、工艺等艺术在新时代获得发展,丰富富裕之后的广大人们的精神生活,无疑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域广大,文化丰富多彩,被授予这一类荣誉称号的地方众多,到目前,安徽萧县、太和,浙江浦江、安吉,甘肃通渭,山东高唐,福建诏安、龙海、晋江,江苏胥口,辽宁北宁、云南石林,江苏邳州,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安塞,广东龙门,河北辛集等等都是文化部命名的艺术或书画之乡。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省份,每个省平均就有十几处这样的“特色县市”。但是,这些民间艺术发达、文化积淀深厚之地,经济上则多数处于弱势。近些年,艺术市场、文化产业中所突显的巨大商机,使得一些政府部门纷纷将注意力转向艺术,进军艺术产业的步伐加快。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书画艺术基地、展览中心,近一两年间,全国借助于专业协会力量设立的创作基地、展览中心,就有20多处。
艺术市场在当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是目前业界的共识。作为近些年才出现的艺术市场的衍生物,这些基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没有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残酷的事实证明,虽然艺术品拍卖市场增长飞快,但多数的文化产业基地、中心或者是绘画之乡的文化产业化发展依然步履维艰,民间艺术的传承之路、民间艺术市场运行还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发展境地。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成绩,不同的发展模式也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摸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打造现代化公司
走艺术产业化之路
这一类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借助良好的书画艺术氛围,将书画经济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来发展。如江苏苏州胥口镇,早在2001年,根据画家亚明的提议,以书画之乡为依托,借助长三角的经济强力,不仅仅是局限于关注当代的艺术家与作品,而是走多端市场。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成立全国文化(美术)产业基地、中国美术家协会胥口展览中心,创办中国书画名家街,面向全国,投入到书画艺术的市场第一线。通过数年的坚持,已经实现了艺术家入驻、作品征集、展览、销售一条龙的良好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并由此带动了胥口书画市场的发展。
但是,众所周知,书画艺术产业投资风险大、效益周期长,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很难有成果。所以,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成立的大型艺术公司、产业基地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的书画产业发展常常取决于领导的喜好,政府支持不能长久。其次,是“操盘手”、也就是具体管理和经营者的盲目乐观或贪大求全、急于求成,常常是有一个轰轰烈烈、雄心壮志的开头,结果是后续的资金和发展思路不到位,导致不知所终的结束。重大的活动结束之后,不能留下有效的资源。对于从事书画艺术产业的企业来说,效益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必须具有长、短线并重的投资眼光。“操盘手”通常是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艺术鉴赏眼光的,对于那些具有升值潜力作品,必须保证有一定量的收藏,因为这一方面是实力的象征展示的需求,也是公司长远的、更大利益的保证。
总的来看,这一模式将是推动艺术市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希望之一。这种具有现代化企业特征的发展思路,在发展过程中将逐渐推动普通民众的鉴赏能力,属于有序的有效培养过程。因为艺术市场真正有效的发展在于广大民间的参与,单凭数个拍卖会上一两次天价艺术品的成功拍卖,不可能促进艺术市场全面、健康发展。可以说,在这个发展模式中,政府有力和持续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操作者的长远目光与收藏意识是关系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营者的思路与方式决定书画产业发展成败。
挖掘传统资源
接轨当代市场
这一模式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表现明显。人们不仅希望通过民间艺术扬名,更渴望通过开发民间艺术致富。其具体措施是创办陈列场馆,吸引游客,或将知名的民间艺人推出省外、国门进行表演和交流。使得这些作品有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被私人收藏的机会。可以说利用现代都市人群返朴归真的心理,是打乡土、民间文化特色牌,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近两年,几次大规模的各地农民画展览、民间艺术博览会等等都是这一发展思路下的产物,尤其是在节日期间举办的众多活动,有许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农民转产、增收创出了一条新思路。
如近几年,陕西就通过向国内外宣传、推进户县农民画、安塞民间艺术,作为发展旅游业、农民增收创作的重要内容。为推广安塞民间艺术,当地政府文化部门进行了4次民间艺术普查,举办了民间艺术创作培训班,还大力加强在基层的文化网络建设,成立了文化文物馆、民间艺术协会等文化组织,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关领导表示,他们决定让剪纸、农民画,进入小学生的手工课堂,甚至提出“一乡一艺”“一乡一品”的口号,鼓励每个乡、每个村都开发出自己的“拿手好戏”。
但是,令人尴尬的是,一些地方的事实证明完全通过开发民间书画、工艺产业实现致富的梦想难圆。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安塞县是有名的剪纸艺术之乡,但是通过出售剪纸影集、剪纸印花台布等文化旅游产品,每年创收仅为500余万元,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效益少得可怜。所以,如何将特色民间艺术打造成文化品牌,并推动其成为创收致富的文化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书画作为文化名片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这主要是指一些地方政府将“书画”作为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甚至是搞活经济的一张名片,把书画产业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艺术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担当补充和辅助作用,通过树立艺术形式的品牌,使之与旅游接轨,为经济建设服务。如浙江书画之乡浦江县,在2001年斥资打造了“国际水墨画学术邀请展”,将展览场地设在古建筑——郑宅之中,浦江籍著名中国画家方增先担任学术主持,并邀请了国际、国内顶尖的中国画家、理论家在浦江举行了研讨会,通过高层次展览的宣传效应,推出了以郑宅为代表的古建筑旅游,活跃了当地书画艺术气氛,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并推广了城市的良好形象。浦江著名的书画一条街的发达,无疑与政府的一系列促进措施分不开。
曾任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部主任的陈山桥说,民间艺术依存的土壤是火热的现实生活,存在的目的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一味强调产业化而不重视民间艺术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最终只会污染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断送优秀作品的现实根基。但问题是,如果仅仅将书画作为经济发展的“花边”与“陪衬”,其生命的持久性也同样值得怀疑。
发挥低成本效应
走复制市场之路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几个艺术交易集中地,如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山东青岛达尼画家村、厦门市乌石浦油画村等等,《美术报》此前曾经以深圳大芬油画村为例子进行过详细的分析与报道。
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社会基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将成为新的命题。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文化艺术的发展在许多“书画之乡” 往往没能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步,经济小康与文化稀薄共存的现象并不少见。营造小康社会的基层文化,一方面要立足基层,挖掘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在新社会环境下实现基层文化的自觉发展与创新。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基层的人群得到经济的利益,又能保持文化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以及品位、内涵和广度。 如以蓝花、白地表现于布面中,与中国民族传统会更加帖切!——愚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