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莫友芝故乡独山翁奇村奎文阁
奎文阁位于独山县翁奇村,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十年(公元1873年),是我省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私塾,景区内青松翠柏掩映整个青砖白瓦的古寨,波光潋滟的小河贯村而过,一簇簇满天星、水花衣等野花绿草如一幅七色地毯顺着山势直铺到河里,两岸上百年的古柳依依,奎文阁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行,爬壁虎将九角楼及周边的红墙染个翠绿,楼四周设有耳房、厢房、茶室,阁内供有奎文二星。奎文阁是“西南巨儒”莫友芝少年游玩、踏青、成长之地,是郭沫若、田汉、徐悲鸿等文人墨客曾经吟诗作画、观光旅游的场所,是隐士、高僧百里挑一的隐居胜地。莫友芝(字子偲,自号亭,晚号叟)是独山翁奇兔场上街人,一八一○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
莫友芝精通汉、宋两学,对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以及金石、目录,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即亭经学》、《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古刻钞》、《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注》、《黔诗纪略》、《亭诗钞》、《亭遗诗》、《亭遗文》、《影山词》、《资治通鉴索引》、《遵义府志》等。不过,纵观莫友芝一生治学的成就,最突出者则是在书法艺术方面。莫友芝自幼勤奋练字,据传,他用土红当墨,每天都要练写一定数目的字。时间长了,无论楷、隶、篆书,每字均要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皆一一吻合,令人掠叹。平时他还喜欢谈碑论帖,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后来,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沙孟海的《中国书法史图录》录清朝篆书家13人,莫友芝名列其中。 诗文绝代郑子尹
篆隶高能莫有芝 流连书园忘返聊斋
心旷翁奇神怡奎文
独看独山读莫友芝
静思静观进真行篆 奇山奇水育奇人! 原帖由 龙塘村夫 于 2006-5-29 06:57 PM 发表
奇山奇水育奇人!
顶 图片虽走马观花拍摄,却有文人心中的田园意境,了不起! “西南巨儒" 莫友芝
黄仁龙 整理
在中国历史上,云贵地处偏远,文化一直比较落后,鲜有以藏书闻达者。然而到清代晚期,黔南地区独山县竟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书法家、藏书家,那就是莫有芝。更难能的是,莫友芝藏书活动以及目录学成就对后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大藏书家。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亭,又号紫泉,晚号叟,是独山县翁奇兔场上街人。莫与俦第五子。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识字,7岁读《毛诗》、《尚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
道光三年(1823),友芝随父到遵义,在湘川书院就读。当时,遵义府郑珍(字子尹)与友芝同窗共学,从事文字学、经学的研究,志同道合,成为莫逆之交。道光八年(1828),友芝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在省应辛卯恩科乡试,考取第十一名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38-1841),友芝和郑珍合作受聘修纂《遵义府志》,历时4年而成,该志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第一府志”。在编纂中因疏忽原汉晋时遵义所属地名“郘亭”未作认真考证,他为警醒自己“郘亭”,以示终身不忘。《遵义府志》共48卷,33目,附目14,共80余万字。修撰《遵义府志》完稿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父亲去世。次年,友芝继承父业,主讲遵义湘川书院。咸丰元年(1851),全家搬到城西南山下,自建草屋,屋名"影山草堂"。咸丰八年(1858),离家去京。咸丰十年(1860),友芝离开北京,随胡林翼去太湖。次年,随曾国藩到安庆,充幕宾,全家随迁安庆,代曾氏收购江南遗书,后又为曾国藩督领江南官书局,以校勘经史为任。江南访书时,与江浙一些大藏书家过往甚密,特别是与郁松年、丁日昌友好,经常在一起讨论藏书、研究版本。当时正值动乱初定,江南故家藏书多流於上海,莫友芝虽因财力所限,不能尽购,然此间过目善本无数,由此更丰富了他的版本目录之学。(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上海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吕右加邓的右部分>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为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此外,还曾为丁日昌编有《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同治二年(1863),获《唐写本说文》残卷,经校勘,写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对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治四年(1865),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名其书屋。影山草堂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为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板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於笋,世上何曾见唐本!”二者均为稿本,不分卷。前者为藏书总目,后者为客游东南时的行箧书目。九年(1870),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李鸿章、张之洞邀友芝为武昌书院主讲,以衰老为由推辞不就。长子彝孙病逝,友芝遭重大刺激,身体日渐衰弱。次年,到江苏扬州及里下河地区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病疾发,不及医治,逝于船中。去世后,灵柩停在南京莫愁湖畔。后来,弟祥芝辞去江宁知县,护送灵柩返回遵义东乡青田山墓地。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宋诗派诗人。毕生穷究经史,精于版本目录、金石的考证,其书法、诗文,均为一代名家,是影山文化的主要传人。他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留给后人1000余首,主要诗集有《郘亭诗钞》、《郘亭遗诗》、《影山祠》等。著作有:与郑珍合撰《遵义府志》,为郑珍《樗茧谱》作注,还有《黔诗纪略》33卷,《声韵考略》4卷,《过庭碎录》12卷,《亭诗钞》6卷,《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1卷,《亭遗诗》8卷,《亭遗文》8卷,《影山词》1本,《宋元旧本书经眼录》3卷,《亭知见传书目》16集,《持静斋藏书纪要》2卷,《亭书画经眼录》4卷,《即亭经学》、《古刻抄》、《旧本未见书经眼录》、《资治通鉴索引》、《石梁记》各若干卷。
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官至知县。为晚请宋诗派诗人。
莫友芝精通汉、宋两学,对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以及金石、目录,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郘亭经学》、《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古刻钞》、《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注》、《黔诗纪略》、《郘亭诗钞》、《郘亭遗诗》、《郘亭遗文》、《影山词》、《资治通鉴索引》、《遵义府志》等。不过,纵观莫友芝一生治学的成就,最突出者则是在书法艺术方面。
莫友芝自幼勤奋练字,据传,他用土红当墨,每天都要练写一定数目的字。时间长了,无论楷、隶、篆书,每字均要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皆一一吻合,令人惊叹。平时他还喜欢谈碑论帖,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后来,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人称其书“不以姿取容,具有金石气。”圆润婉通,有古雅之势。 《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更多文章见《贵州书法家园》网
[ 本帖最后由 快捷上菜 于 2006-6-13 19:08 编辑 ] 互相补充,大家了解得更加详细,谢谢!! 一位去世的同事是郑珍的的后代,故每次看到郑、莫的文字就有一种亲切感。
[ 本帖最后由 山鸟 于09:29 AM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