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1-12 22:17

从墨条到文化遗产

本帖最后由 台山画廊 于 2020-1-14 23:32 编辑

清代帝王好油烟,引发众大臣效仿,而清代帝王权贵喜用后期进行加工的纸,这种纸类似今日的铜版纸,性熟光滑,乌光正的馆阁体流行亦跟此应有关系,墨匠不得不在这方面精益求精。
就书法而言,松烟应更胜一筹,用它磨出来的墨汁写字反光差,在光线较佳的环境中不易刺眼,显得更清晰。
也有人说,用油烟墨写出来的字反光好,显得精神奕奕,这亦有所依据;可书法这东西的欣赏是要读进去,松烟反光差则显得更为安静。
据网友试验说日本佳墨易黑,层次不够分明,中国佳墨则反之。这即是说,中国的佳墨适宜国画,日本佳墨宜用于写字;那中国稍差的墨用来写字岂不更佳,而日本的墨也就做不到中国佳墨的效果了。
对日本墨了解很少,不好说,中国墨亦然,可也对后者体验过一些,就是觉得品质很混乱,尤其是外观上太花俏。
一种产品的说明含糊不清,制作者在出售产品之前是否要做次试验并作出说明呢?忽略了这点,显得企业缺乏责任感,只拿“文化遗产”来诱惑消费者,这种现象在文艺领域较普遍。
说句难听的话,“文化遗产”就是“死剩种”的意思,只考虑借其名利双收而欠反省,“文化遗产”也就名不符实了。
有多少人真正在乎“文化遗产”中的“遗产”二字呢?或许,这打错了算盘。它有点像人们毫无准备之下突就跳出来,当事人懵了,其它公众也懵了;继而兴奋了,接受了;只是热闹过后,除了名字显得有点高大上之外,便跟没有这名字之前一模一样了。
记得八十年代早中期,当年凡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比赛,其中优秀者在暑假期间必集中到县城里,让县里优秀文艺工作者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薪火相传,何用什么“文化遗产”来说事。今天冇有这事了,而且还见到在举行什么全国展之前,一大班什么协会的领导成员,四处去搞“国展冲刺班”之类,约七天时间,每个学员收取2000~3000元学习费之类……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1-12 23:16

文艺工作者变成文艺家,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是文艺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万象在旁 发表于 2020-2-1 18:01

{:1_27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墨条到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