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书法启蒙老师
【清代的书法启蒙老师】有些词语的定义,一旦流传日久后,便成为人们脑袋中的死忠粉了。就如明清流行的“馆阁体”,尽管今天人们对它不乏贬斥与赞美的声音,可真正花费大精力在它上面的,如凤毛麟角,即是说,真正了解馆阁体的人并不多,即使它成为一个热词。故馆阁体流行的时间虽然离今天不远,却是今人几乎无法触及的世界。
在我看来,没有童子功,估计怎么也写不好馆阁体。书法童子功,所指的是不思量,一板一眼写到底,缺乏童子功的人,多有好大喜功的毛病。
过去习书法的,绝大多数人终生都没有机会见过宋元名家真迹,故他们对书法的认知,多停留在私塾或本地名人的论述之中。
不过,古代私塾的老师不是秀才就是童生。过去考上秀才的人,就人口比例而言,比今天的博士生还低;而童生也要经过县试和府试,亦属于地级市的优秀人才了。
在写字方面,这些老师几乎每个都有远比当代人扎实的功底,若是秀才,在就读的公办学校中,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秀才,再加上这些学校的校长与老师中有些是全国著名的学者,眼界更高。
故过去人们书法启蒙时所接触的书法资料不多,却有个牛逼的老师,这种待遇,远非今人可比。
2020.1.4 学行书从任政开始与从二王开始有什么分别呢?
任政行书结字中正平和,行笔流畅,轨迹交代清晰,资料丰富,二王的行笔的变化及结字的欹侧则不是苦学就能做到的。这一来,直接取法二王并不比直接取法任政来得高明,以任政为跳板再去学二王应更为实在。
再看古人写经,其风格在当时必获得普遍认可的,就如任政的标准行书一样,即使达不到那样的水平,却也起到标杆作用,堪称日常手写文书的代表。即是说,古代乡村教师所写的风格离不开当年写经体的熏陶,当时的启蒙教育写字这一项亦循此而发。至于成年后的发展则是另一回事,我所说的是古人习书从何开始。
今人习书,多讲究从古代名家名帖开始,可这些名家名帖是否适合初学者呢?而作为老师,对这些名帖的理解又有多深呢?习书从古代名家名帖入手这一说法,多少跟好高骛远有点关系吧。 再问一句:古代有多少乡村老师见过名帖呢?
认真来说,无论你从王羲之入手还是从当今乡镇的书法老师入手,都跟取法高低无关,你学大王,仅是理解自己所理解的那部分,乡镇的老师亦然,个人理解能力才是第一位。
古人习书,无一例外都是从实用出发,至于后来发展出非实用的书风,都是先深谙实用之道,即使从篆书开始,当年也是从实用上考虑,故不在于字体,而在于心态。
何谓实用字体呢?易辩,何谓实用写法呢?便捷流丽。楷书虽易辩,若写法达不到便捷流丽,意味效率不行,这仍达不到实用要求。
清人为何要学馆阁体呢?因为它实用,是当年读书人必需掌握的技能,今人以非实用的眼光来看待它,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今人习书已失去实用这种心态,在观点上也大变,这种变化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价值如何,仍未有结论。
{:1_271:}{:1_271:}{:1_27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