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杂诗》配画三帧
《乡间杂诗》配画三帧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九百六十三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http://s11.sinaimg.cn/mw690/001nZuMLzy7yTaWjc387a&690
http://s16.sinaimg.cn/mw690/001nZuMLzy7yTb7jecT8f&690
http://s2.sinaimg.cn/mw690/001nZuMLzy7yTb5HEAhc1&690
此示自家《乡间杂诗》配画三帧。其一“嵯峨沉壮势凌云”,写当地昔日豪强山寨遗址。这类地势,因之前自己文字中多曾描述,也就不消再说甚了。唯时至当代,于荒落晴空之下、桑柘丛中观其形貌,似愈觉有些趣味耳。其二“疏松岭脚背湾处”,写当日去公社场镇每每经过之地。那户周姓的僻野人家,房前屋后种了不少桃儿,——此非只花开之时为其环境添了些幽丽,主要的是,一年竟然还能以之为其家换来许多粮食。这一点,老实说,当时可是极令吾辈眼热之事。其三“山雨乍来”,则属回味那时偶尔野行遇雨的感受。也不知读者诸君中哪些位曾在野外有过忽遇大雨甚或大雷雨的经历了。个人觉得:那份狼狈,但同时与之随来的那份新奇乃至于刺激之感,其实确也是平时很难得到的。总之罢,这三幅画作,题材上完全没有联系,纯粹仅是一己对彼时生活之片段性体验而已。
此画与文俱得自2014年。为了有助于各位理解,除将三首小诗俱附于后,另亦将描述其地“山顶寨子[或为庙宇]”之文段附上一二——
金华山寨
桑柘阵中奇兀身,
嵯峨沈壮势凌云。
旧时因作豪强寨,
雄视一方若虎贲。
周家桃儿
疏松岭脚背湾处,
红白邓林遍发花。
却当良田三四亩,
新桃易麦属他家。
山雨乍来
岭头风起黑雷聚,
崖脚云收紫雾微。
才见远山入暝色,
浑身早已湿单衣。
选文1:
……这山顶上原是历代的乡绅们为了躲避打家劫舍的好汉而下寨的地方,昔日的堡垒遗迹,至今还依稀可见。那上顶的路十分险要:只有一道几乎直立的、就在巨石上直接凿出的狭窄阶梯通向那儿: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而整个山巅,就是一尊庞大的、接近圆柱体形状的乌油石。山巅上还曾经有过一座纯然以条石垒成的小小的山神庙。不过,在文革中,这紫云山山神庙同各地绝大多数庙宇一样,也被红卫兵小将们砸碎了,——如今庙身坍塌,破败的庙堂上蒿艾丛生,几个没有脑袋的神像,横七竖八地躺在荒草丛中,浑身上下,被山雨冲刷得一片惨白……
……整个山野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紫蓝色光雾中。山势奔趋,象竞食的巨兽,象抛舞着的一条条其大无比的彩绸,也象汹涌激荡的海。无数的村落农舍,或疏或密地点缀在泛动着金色光斑的水田之间。田埂回旋曲折,线条极富韵律节奏之感;几处袅袅升腾的炊烟,又赋予它们以虚实变化,使它们若隐若显,浓淡恰然有致。一只雄鸡啼唱起来了,四下的鸡群纷纷应和。牧童们赶着牛,星星散散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绿草坡上。接二连三的赶场的人们,排成了一条条线,象蚂蚁般地趱行在田间的小路上,呼兄唤弟之声,不时又随风飘上山来。远处有一个轻烟缭绕、人气汇集的地方,象是浮现在一片浩渺无际的水域之中的一座有着繁盛生命的小岛一般……
(《红尘心蜕·乡中苦斗》)
选文2:
一大摞巨石梯坎仿佛劈头盖脑地向你压来。远远的上方,两块硕然无朋的怪石,构成了一个大大的A字。穿过石间的缝隙,便可以上山顶了。两旁都是光滑的、一溜下底的石板坡。这道巨石梯坎,恰似在斧刃之上。
你自然也想起了“天梯”这个字眼。在对造化之功和前人的壮举惊叹之余,你不觉游兴倍增。
你一气奔上了山顶。
原来这山顶整个便由一块巨大的磨形青石和三条廊柱形大石头构成。那三根苍黑色的大石柱,生立在稍低一点的一片浅草坡上,柱顶与“磨顶”大致平齐。“磨顶”上便是那荒颓的山神庙。庙内除了几个东倒西歪地隐没在枯蒿中的无头神,别无长物。不过,即便如此,地上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烧残的香头。——显而易见,尽管这些年来红色的狂飚席卷了整个中国,但是民间那种传统的敬天法地的拳拳之心,还是生生未已……
(《孤独,虎一样的孤独……》)
(总 1096 篇之第 963 篇)
以赤子初心、文士才情、 达人意趣、艺者性灵,搜觅人生旅途种种苦乐参半事境,乃借助拙手所持翰墨丹青之技,得成带有一己独立标识之画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