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10-15 09:31

习书随感三则

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即对发生事件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基础;基础夯实了,不再被基础迷惑,才能拓宽视角,产生新的观点。
写字过程中,总有得意及疏忽的地方,从这入手便可知得失。
无进步等于无反省无总结,这也是书如其人一个具体的反映吧。

二、结字的根基在于平正,尤其是榜书横幅,若不得平正,便无法表达出端庄之气象。
图一的“怀”字繁体笔画多,以行草之法为之,“溯”“祖”二字偏于行楷,之所以如此处理,是服务于平正端庄。
图二“天畅轩”上面平齐,下面参差,却不失端庄之气。
状元张謇所书行楷“极乐寺”,点画粗细变化不大,字略长显挺拔之意,为了取得统一效果,将“极”字的“口”以草法为之,显得紧凑而不拥挤。
榜书费墨,想古人磨半天墨就是为了写几个字,决不会草率而为,故为了写好榜书,可先行设计,甚至象画水彩那般,以铅笔起稿亦可。

三、书法骨力这个问题十分深奥,杜甫称“书贵瘦硬始通神”,如果仅仅从形体上来分析去追求,易伤于生硬。不过,联系到古人论书,离不开人这一点,两者混淆在一起,不知指作品的形体还是人的性格,故不宜偏于其中一方。
在实践中,个人感受最明显的是一丝不挂行笔果断的作品自己最为满意,那么,笔力应从此而来,骨力应从此而出。也就是说,书法的骨力是从书写状态中总结出来的,这是根本。
由内而形诸于外,若论其外在形态而不深入人心,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在实践中,内外呼应,通过轨迹反诸于内心,这才获得书法审美能力。
2019.10.15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10-16 09:40

人们普遍认为,龚贤的书法从米芾出,然后写出属于自己的风格。针对这种观点,我提一个问题:自宋至今,学米芾的人不少,可为何呈现出千姿百态呢?就如世人习二王者甚众,可面貌迥异一样。故无论学谁学谁,都跟作品水平高低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倒是作品与作者整个人生有关,最终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中来,让作品说出自己。
众所周知,米高积逊在流行音乐的位置,无与伦比,模仿者的模仿程度再高,若去搞个全球巡回演唱会,恐怕亏到连内裤当掉还欠一大笔款项。
齐白石称: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写字亦然。不过,“似”与“不似”虽较易从形相上作出肯定的判断,但“似与不似之间”不好解悉,还是找些经典著作读一读为上。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10-16 09:57

书法所谓独辟蹊径是相对而言,习书者的风格实长期累积渐变的结果,这一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10-16 10:34

“太似为媚俗”是混淆创作者与模仿者的差距,借创作者的身份来当挡箭牌,若低调自玩尚可,若大肆宣传,则是媚俗欺世了。“不似为欺世”跟网上所传的一些高官拿书法装B一样,不值得讨论。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10-21 12:47

写字就是写字,将字写好是本职,什么传统文化、什么人品、什么政治、什么学问之类,都应将字写好后再说。
在古代,凡读书人的字都写得好,来到今天,书法独立成科目,其它好,字不一定写得好;而字写好了,亦不等于其它都好。
在官本位中,领导就是所有专家中的专家。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10-21 19:49

不少书法培训机构,多是打着学书法能医百病的口号来招生,这就是对文化的尊重?
自身如尊重文化,就不会强暴文化,就不会好心办成坏事了。

谁非过客花是主 发表于 2019-11-5 15:01

{:1_107:}{:1_107:}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11-6 13:56

写完字后再写小结才算完成一次练习。习书靠自学,总结知得失,能否通过学习获得独立见解,离不开总结的积累。
动机、实践、总结这三点相辅相成。
动机来自吸引,什么地方吸引自己呢?
实践是动机的延续。
总结,除了厘清动机与实践的关系外,还包含着对实践过程中的意外的挖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习书随感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