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24 10:58

临散氏盘的准备

偶然发现网上不少书法爱好者动不动就通临一遍《散氏盘》,若字径约6公分,一个下午就完成了。
过去偶尔也临过《散氏盘》,主要是模拟吴昌硕临习方法去学习。每次所临的字数都不多,几乎是出于好奇和贪玩。今见别人通临,忽然产生一种想法:一个从未拿过毛笔的人,若是出于好奇,每天随意临临《散氏盘》,这才是习书修性之道。余下的大都目的性较为明确,很难扯到陶冶性灵上去。
或许是出于一种目的,我浏览了不少人临《散氏盘》的视频和作品。并花了一个下午,将《散氏盘》原拓放大的单字集中起来,按顺序编排拼成一幅完整的大图,方便参考。
对初学者而言,直接向拓本下手往往摸不着门路,视频与名家临本最宜,偶尔翻阅一下原拓即可。
商朝中期的青铜器上已出现铭文,西周之后,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这《散氏盘》上的文字内容属于契约,颇有“铁证”的味道。
从出土的大型青铜器的精美中,不难发现其铸造之艰难,情形类似北魏大型摩崖刻经,个中包含着神圣和信仰,传说中一些大鼎具有镇一国之气运的作用。
古人将鼎铸造得厚重精美,这本身就包含着传承万代的意味,跟一些铭文上所刻的“子孙永宝用”是一致的。此外,各种传国之宝、传家之宝及宗教中的圣物皆然。这些本来是精神层面中包含象征意义的东西,是一国或一家或一个宗教的核心所在。今人心目中大都已无此象征性的概念,核心偏移,人活得也有点像无头苍蝇了。如今天的“爱国主义”多放在口头上而不是放在心中以默默耕耘来表达,更多的时候是以舆论绑架形式出现,与爱国完全是两码事。
《散氏盘》是古代的“铁证”,也是晚清时期出现的四大国宝之一,这种意义的本身远超其书法艺术价值。或许从这方面去考虑,才会将虔诚投射到书法上去。
2019.8.24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19-8-25 14:39

【习《散氏盘》二天体验】
第一天
每次十来个字足矣。
其中“践”“履”二字笔画有些模糊,仍要探讨。
商周金文与春秋时期的文字最是复杂,幸好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出土,通过真迹来确定其写法。商周时期无墨迹传世,细节处只能根据各人理解去书写了。
通过比较,确定写法,包括笔顺。
习金文需注意的是:初时宜从笔画粗细相近的入手,形成个人风格后,再参考其它作品为宜,若取《大孟鼎》一类,其中有些笔画特粗,难免涂抹,无法一气呵成,易成陋习。
解决写法问题后,下面的就轻松多了。这样,一步步来,大概二十天左右,在笔顺上再无碍滞,就越写越轻松了。
关于学习方法,别人怎么说都是别人的事,具体怎么做要亲历亲为。

第二天
复习昨天的内容,进一步修整。
将一些不熟悉写法的字熟悉后,就可以尝试多写一些字来增加书写体验及充当预习了。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书写基础,天天写而缺乏静心思考,那是机械复制,不等于学习。所以,有许多人写来写去都不见进步,就是将机械复制等同于学习的缘故。
学习过程是一个产生新体验的过程,若没有新体验,那就得考虑自己是否陷于机械复制之中了。
2019.8.2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散氏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