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9-7-2 23:48

董玮通临《秋先烈纪念碑》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9-7-3 00:13 编辑

                                                                                                    点击直达

《秋先烈纪念碑》,碑高145厘米,宽120厘米。楷书。民国19年(1930年)3月立。蔡元培撰文,于右任书。原碑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磨去,1981年,按原拓翻刻。

通临《秋先烈纪念碑》手记
书写时间:2019年6月30日晚书写地点:自家书房书写环境:晚上11点后,夜深人静,没有微信、电话干扰。用   时: 约3小时工具材料:羊毫笔,普通晋墨坊墨汁,普通毛边纸临写遍数:第二次通临,个别页重写一两次,大都一遍完成。临写手记:本人在所撰论文《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中谈到于右任所书的《秋先烈纪念碑》,认为它是“于体楷书的成熟期书体,代表了于体楷书的最高成就”。该作“兼有汉隶的朴拙厚重,魏碑的雄逸奇肆,帖系行楷书的含蓄洒脱,开创了气势恢弘,雍容大度,雄浑奇肆的于氏楷书风格,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正大气象”。然虽心向往之,却从未正式临写过。前天用弹性较好的兼毫笔临了一通,不太满意,今天换用羊毫笔临了第二通。具体思路:1、以势为先,没有亦步亦趋、刻意求准。2、用羊毫笔,注重表现线条中段的丰富性。3、注重毛笔的自然表现、书写感,没刻意描摹刀刻出的点画形态。4、该碑通篇字的大小相近、字形单一,这从实用的角度看没问题(当时书写偏重的是实用),但从艺术的角度看,略显单调,有“状如算子”之“病”,在临写时注意了上下、左右字之间的变化,更像是把它当成一幅书法作品处理。5、原碑个别左右结构的字缺少避让,中宫拥塞,如“隆”、“礼”等字(不知何故,这在于体行书中是没有的现象),临写时做了调整。


董玮通临《秋先烈纪念碑》




临作(一)








局部(一)







临作(二)







局部(二)







临作(三)







临作(四)






局部(三)







临作(五)








局部(四)







临作(六)







局部(五)







临作(七)






局部(六)







临作(八)







临作(九)






局部(七)







临作(十)









局部(八)






临作(十一)







局部(九)







临作(十二)






临作(十三)









局部(十)







临作(十四)






临作(十五)







局部(十一)






临作(十六)









局部(十二)







临作(十七)





董玮 | 师从王镛先生,现为尚艺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导师、河北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多年,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和书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被刘正成先生誉为当代“书法教育工作者中的杰出人物”。


尚艺书院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图片查看招生简章详情

砥砺、前行——2018尚艺“之最”
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有图有真相)
我们是这样学习碑的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尚艺书院位于北京宋庄艺术区,是青年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董玮先生创办的,集艺术学习、创作、交流、展览为一体的高端艺术机构。尚艺书院的教学得到了众多当代名家的关心支持,开班以来,王镛、刘正成、石开、胡抗美、程大利、沃兴华、陈国斌、李刚田、崔志强、崔晓东、曾翔等五十余位大家、名家亲临讲座、指导,策划并主办三届由全国高校书法教师及书法高研班导师参加的“青年书法教育论坛”,到全国各地举行公益讲座五十多场,举办师生展九次,出版多本作品集、教学文献集,在全国书画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书院现已成功举办书法高研班十一期,教学强调系统性、专业性,求真务实。每期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临创水平和审美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成效显著,赢得了学员及书界师友的好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玮通临《秋先烈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