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6-5-25 11:28

淳朴绵长师生情 ——林散之致王冬龄的一封手札

淳朴绵长师生情
——林散之致王冬龄的一封手札
■斯舜威

http://zjdaily.zjol.com.cn/msb/images/2006-05/20/mszb2006052000016v02b003.jpg
http://zjdaily.zjol.com.cn/msb/images/2006-05/20/mszb2006052000016v02b004.jpg
林散之致王冬龄手札

  在王冬龄老师那里,读到了林散之先生上个世纪70年代给他的一封信,读来颇有意趣,照录如下:
  “冬龄同学:廿七号接你来信,甚慰。多谢你送的老母鸡,收到了,那天恰巧同小桑及玄娘、贝青、月青,到博物馆去玩又转到中山陵灵首寺等处玩了一天。回来天已晚了,泰兴来的那位同志,未能会见。你送的那只老母鸡,我不忍杀他,那知道老母鸡真可怜,本天晚上就生了一个蛋,我更不能杀他了,把他养起来,他就隔一天生个蛋给我吃。我每天总是要到院子里看看他。他真乖,不乱跑。我很喜欢他。王冬龄,恭喜你新娶的老婆,还不会生蛋,他倒生了蛋呢!这真是个喜蛋,假使你要在这里,我要煮给你吃。是个喜蛋,哈哈。我也不罗嗦了。

  祝你

  幸福

  散耳启

  十一月廿六日”

  信封是这样写的:“泰兴县文化馆    王冬龄同学 启 南京百子亭22号林寄。”

  王冬龄初识林散之先生,是1967年。当时林老住在南京林学院二儿子家,尉天池老师带着王冬龄前去登门拜访。当时,王冬龄带去了一幅篆书,一幅“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行草对联。林老是宽厚长者,看到眼前这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能够写出这样的书法,颇为欣喜,说了许多肯定、鼓励的话,给王冬龄以很大的信心。

  1968年,王冬龄大学毕业,分配到泰兴印刷厂工作,不久便被组织上安排到扬州印刷厂进修画黑白稿。这时,林老恰巧也在扬州,住在扬州女儿家里。王冬龄得知后,一有空,就去拜望他,向他请教,并特意到百货大楼买了宣纸,请林老写字,从中向他学习用笔之道。

  一段时间的接触,林老对王冬龄产生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做了一个连王冬龄本人都没有想到但对王冬龄的艺术生涯起到重要作用的决定。那时,一位扬州文化局的军代表喜欢书画,经常去看望林老。林老便向他提出要求,让已经调到泰兴文化馆的王冬龄去“陪陪他”。因为是同一系统,又是上级领导,这位军代表办这件事可谓举手之劳。很快,王冬龄便被组织上安排到林老身边工作。他在林老附近找到一家招待所住下,每天上午去林老住处磨墨、牵纸,看林老写字,下午则陪他去医院针灸、散步。

  林老是一位旧式文人,他没有在正规艺术院校学习的经历,也不曾在艺术院校授徒上课。他自己拜张栗庵、黄宾虹为师,接受的是旧式的师徒传承式的教育,他对王冬龄,采取的也同样是这样的旧式教育。现在想来,表面上是让王冬龄去“陪陪他”,实际上,是给了王冬龄一个机会,接受他为名副其实的“入室子弟”。一有空,他就为王冬龄写字示范,有一次,甚至放弃午休时间,花费几个小时时间,为王冬龄画了一幅山水。这一“陪”,就是三四个月,耳濡目染,王冬龄的书法艺术有了很大的长进。

  王冬龄于1974年结婚,那时,从泰兴到南京,也不是很方便。一次,一位同事出差去南京,王冬龄便托他给林老捎去一只老母鸡。于是,便有了这一封信札。林老是信佛的,自有一副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因而他不忍心杀了老母鸡。由老母鸡生蛋,联想到王冬龄的新婚妻子,希望他们早日得子,于轻松的玩笑之中,实际上寄托了他的深情的祝福。师生之间淳朴、绵长的感情跃然纸上。

梦草堂 发表于 2006-5-25 12:55

有意思。
“多谢你送的老母鸡,”病句?

[ 本帖最后由 梦草堂 于 2006-5-25 12:56 编辑 ]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5-25 18:27

人生的转折点很多,王冬龄的转折点优于同龄的书者,但字劣于同龄的有些书者不能不算是一件憾事,路还很长,看看王老师如何去走了

冰山一角 发表于 2006-5-25 22:40

我为王冬龄的作品抱不平

关于王的字,仁者见仁,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近期在网上看到大多是贬低之词,自己就找了一些王的字仔细的揣摩一番,大家对王的认识是不是太主观片面了!   
观王的草书,大有天真烂漫之趣,通篇尽量的把字型化去,利用章法的错落,结构的独巨匠心来打乱原有的组合,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面貌,通篇只见点化飞扬,这个水平在当代的一些名流里绝不是差的!
任何人的书法都有其个人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来适应自己的审美要求,而我们作为学习者更应该去吸取别人的独到之处.
随便一说,如有不意见期待商榷!

[ 本帖最后由 冰山一角 于 2006-5-25 22:44 编辑 ]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6-7 22:52

原帖由 冰山一角 于 2006-5-25 22:40 发表
关于王的字,仁者见仁,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近期在网上看到大多是贬低之词,自己就找了一些王的字仔细的揣摩一番,大家对王的认识是不是太主观片面了!   
观王的草书,大有天真烂漫之趣,通篇尽量的把字型化去,利 ...
也算一种观点,只是带着点个人主观臆断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8-1 00:09

林散之在成名前,南京人只是把他看做二三流的书法家.

baidi 发表于 2006-8-1 00:22

字如其人, 敦厚,

越崎 发表于 2006-8-1 11:19

原帖由 林荫下 于 2006-8-1 00:09 发表
林散之在成名前,南京人只是把他看做二三流的书法家.
哈哈
林散之在上小学的时候,连二三流的书法家都不是.

artist 发表于 2006-8-1 15:46

林老宽厚长者,令人景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淳朴绵长师生情 ——林散之致王冬龄的一封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