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亭先生谈艺术家心态
编者按:邵光亭先生是当代少有的、在中国传统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坚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保持文人本心,坚定文艺自觉,默默耕耘,着实令人钦佩。纵观当下书法与文人画创作,光亭先生堪为代表人物。他的书法精妙古雅,绘画潇散精巧,笔墨天成,浑厚华滋。长期以来,先生不随时趋,不为利禄移其品节,潜心著述。由于涉猎广博,学养深厚,加上用功精勤,因此能够神追古人,妙得高趣。这次先生在百忙之余接受本网记者的采访,我们倍感荣幸,谨向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现讲访谈内容整理成篇,以飨广大读者。记者:邵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更是成果斐然,请问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基本理解是什么?谢谢!
邵光亭:首先热烈欢迎大家光临寒舍。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当今时代有很多共鸣。这种共鸣让我欣然神往,乐在其中。中国艺术不仅仅着眼于单纯的技巧,而是上升到“载道”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永恒境界,这种求索精神令人心向往之。《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学记》也有类似的话,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孔子培养弟子,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辅翼,塑造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我也希望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涉猎能够广泛一点,见多才能识广。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观念,叫做“抱常而守一”,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一种永恒真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与天地宇宙同在,素朴、博大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给我很深的震撼。我个人希望有一个角度来切入,去认识社会人生的核心问题。
记者:您曾经多次表示,现在很多人对“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在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邵光亭:石涛这句话在历史上的影响就很大。表面看来,时代不同,笔墨随之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气象,没什么不对。很多人之所以热衷引用这句话,打着创新的旗号,有多少都是为了投机取巧。我们要想深入理解古人的观点,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失于表面化的思维。我们今天的认识,并未超越前贤。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要素,中国画的灵性由作者的情感而生发,有些事物只是表面在变而本质是不变的。笔墨是中国画最本质的存在,希望大家悉心体验、实践,正确认识古人的言论,沉下心来,书读得多了,手头的功夫精进了,至于推陈出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记者:很多人动辄以某某画派或者书协、美协、画院等划分领界,但这么多年来,您却一直拒绝加入各类协会组织,也谢绝了很多社会职务的任职邀请,请问您是怎么想的?
邵光亭:所谓“君子不党”,做学问还是独来独往的好。道义千秋,德配天地,无门无派就不会有党同伐异之弊。“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清朝龚定庵的这两句诗,讲得很深刻。不能总靠头衔混日子,要有真才实学。一个人靠头衔来抬高身价,这种人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就可想而知了。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有什么必要加入组织呢?我记得有人说得很好:狼总是成群结队,但狮子不需要,狮子总是独来独往,因为它足够强大。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真正有自信。
记者:有人说“只有加入书协或者美协,才是书法家和画家”,您怎么看?
邵光亭:这话是谁说的?对持这种论调的朋友,我想请他先读几本书,充充电,出言要谨慎,免得误导大众,贻害后学。
一位真正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人,难道必须进书协吗?书法家是谁封的?关于书法家的定义又是什么?加入书协就是书法家了吗?都不是。我们尊一个人为“书法家”,更多的是想强调其人品和作品的高度。严格来说,社会是否认可一个人的作品,与其是否加入协会组织并无关系。
字写的好,社会当然认可!若字写的不好,即便是蒙混一时,加入了书协,老百姓还是不买帐。所以说,无论任何时候,作品才是硬道理!现在的协会,还是有很多“官本位”意识的后遗症。可笑的是仍然有些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认为“官大学问大”。这种思维的惯性对学术研究的伤害非常大。
记者:我了解到,认识您的朋友,对您都有很高的评价,但您总是低调看待这些赞美。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却从不以书法家和画家自居,为什么?
邵光亭:书法和绘画只是我自己的爱好,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才是主业。说实话我很怕被人称作书法家或者画家。首先我是个老师,要教学生,要把学问做好。我的最大心愿是“为往圣继绝学”,我很反感自我重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流芳千古还是昙花一现,不能只看一时的得失,历史自有公论。艺术家不要一门心思只想着名位利禄,高华的人格、德行与品位,才是艺术作品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基础。
记者:关于传统与继承,现在书画界给人的感觉是说得多做得少,好像都在大谈传统、大谈继承,作品却一塌糊涂,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邵光亭:继承传统不是表面文章。传统是一个博大的世界,厚重朴实,历久弥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是求真、求善、求美,荡涤浮躁与诱惑,才能获得心灵的自在。中国人文精神博大厚重,底蕴深沉。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陶养之下,才有了中国艺术的辉煌成就。在我看来,严格地说,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并不存在创新问题,我们更需要的,是在继承的深度和广度上,态度再诚恳一些。没有继承的创新,除了造成意识上的深度迷惘,对艺术的发展没有什么助益。
记者:请您谈谈对“流行书风”和“丑书”的看法。
邵光亭:书法,当然首先要有法度,要把字写得高古雅致,有神韵,让人看后觉得心里舒服。有的人把书法说的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可是写出来的字不是东倒西歪,就是荒寒粗野,没有任何美感。加上行业协会和一些组织的推波助澜,把书法艺术弄得乌烟瘴气。作为学术工作者,我们要相信天才是不可能被埋没的,当下这样的社会体制,也在不断的优化改进。对于艺术家来说首先要做好自己,一定要摒弃名利思想,把虚荣心抛之云外,不要把浮名薄利看得太重。只要能在书写中得到快乐,就已经足够了!
记者: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作品的风格?
邵光亭:作品的风格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俗话说:无异言而生清净心。年轻人有抱负,讲一些豪言壮语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某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同志,一定要慎之又慎。风格是艺术家内在修为和综合素养的外在呈现,不是靠模仿所能得到的。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无法之法,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艺术上,切记只管修心,莫问前程,抓住艺术的本源,至于风格的形成,乃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平常心看待就好。
记者: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对创作有哪些影响?
邵光亭:中国画折射的是文化的深度,人生阅历越丰富,对生活的领悟更深刻。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都把天人合一作为追求的境界。中国画不重形似,重在透过笔墨这个载体,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加以提炼和概括,将外在的追求内化为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敬畏。
据德依仁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人和中国艺术的价值尺度。人从艺术欣赏中得到快乐,艺术与人生为一体,艺术不可能超然于道德之外,所以中国艺术不仅在心情娱乐上,更要在德性修养上下功夫。艺术价值的判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内心修养是否深厚。
阅历尚浅的人,容易逞口舌之能。经历风浪,笑看风云,评点今古,阅历的深浅,决定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阅历越深,思考更有深度。“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人生是一场旅程,立意应该高一点。生命不是博弈,贵在体验。生命的体验越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也就越强。
记者:那在您看来,创新是不是可有可无呢?
邵光亭:我从来没有说过创新不重要。中国艺术境界,创造更胜过模仿。中国艺术,都是经过对宇宙自然的体悟观察,心领神会,内化于心,然后才有意境的创造。
创造源于心灵的感悟,前提是要有深厚的积累。艺术不是机械的物理活动,贵在精神的升华。创造不能违反、脱离自然,但要有所融合,有所改进。艺术是理想的人生,赞天地之化育,乃中国文化大传统的精意所在。
记者:孟子的"充实之谓美"怎么理解?
邵光亭: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这段话,说的是人生的不同境界。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有物欲。但是有可欲,有不可欲。比如衣食住行,达到基本的限度就可以了。超过限度,这种欲望就有可能变而为恶。一个人道德充实光辉,就不会汲汲于物欲。传统中国人教人从来不以求富求贵为务,而是要成贤成圣。人的安乐,在心,不在物。从物质世界来看,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人作为万物之灵,悟道在心不在形,心地清净,坐看云起。中国艺术重心灵写照,所贵的是心灵的改造与充实。
记者:艺术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邵光亭:中国书画,最能体现中国人对理想人格与审美情趣的追求,从古至今,名家名作被广泛收藏,有人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就是因为书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书画的笔墨、造型、构图,与传统的人格塑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认为,书画秉宇宙之机,妙参造化,有朴素自然之美。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一直被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影响。
书画不仅有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古人看来还有修养身心的价值。自古以来书画就是文人艺术,寄托着人文情怀,获得审美享受、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书画的内涵是非常博大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不同的风格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心性的表达,也可以从作者的创造精神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记者:现代社会,书法家的内心的修养和自我约束,有多大意义?
邵光亭:现代社会,理应是人人讲道德,人人拼高尚的社会。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一些人更多的在传播渠道上作文章,导致伪劣横行,很让人头疼。
书法是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没有文化,不成书家。文化底蕴,是书法创作必备的基础。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特立独行的精神风骨,书法艺术便失去了表现力,作品就索然无味。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符号,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归宿。书法家是靠作品支撑的。如果一个书法家,不能创作出真正有分量的作品,即便官阶、头衔再大,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内心的修养与自我约束,关系到作品能否真正被大众接受,所以书法家,还请用作品说话!
结语: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书法的线条是一种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虽不闻声响,却有音乐的节奏,虽为静止的造型,却有舞蹈的灵动。自古以来,很多人对书法都怀有敬畏之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笔歌墨舞之间,寄托着人们追求理想人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邵光亭老师在传统文化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书画事业的贡献,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http://pic.shufa.org/pic/20190509/1557386351506214_133.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y5zaHVmYS5vcmcvcGljLzIwMTgxMjI4L3FpX25pdV8xNTQ1OTYzOTQ5MjE3Xzc5MV8zNzRfNDQzLnBuZw==/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http://pic.shufa.org/pic/20190509/1557386351514852_903.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y5zaHVmYS5vcmcvcGljLzIwMTgxMjI4L3FpX25pdV8xNTQ1OTYzOTQ5MjE3Xzc5MV8zNzRfNDQzLnBuZw==/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http://pic.shufa.org/pic/20190509/155738635151754_115.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y5zaHVmYS5vcmcvcGljLzIwMTgxMjI4L3FpX25pdV8xNTQ1OTYzOTQ5MjE3Xzc5MV8zNzRfNDQzLnBuZw==/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http://pic.shufa.org/pic/20190509/1557386351726895_319.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BpYy5zaHVmYS5vcmcvcGljLzIwMTgxMjI4L3FpX25pdV8xNTQ1OTYzOTQ5MjE3Xzc5MV8zNzRfNDQzLnBuZw==/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