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9-3-2 16:51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杨沛沛

                                                                                                   

      
2018年1月13日下午,由董玮、李林、衣雪峰、贺进四位书法教育工作者发起,尚艺书院主办的“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在尚艺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文斌主持,出席论坛的二十余位高校青年书法教师、高研班导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的经验,针对议题——《书法"美术化"和"文化化"各自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研讨,纷纷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将嘉宾们的发言纪要逐一刊布,希望能对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本期嘉宾 —— 杨沛沛






杨沛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中国书法》杂志社第三编辑部主任,曾任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助教。





现场发言纪要


“美术”、“文化”,一为专而独之门类,一为博而广之领域。字典检索,“化”,可缀名词之后,言事物转变之性状,易言之,此为“结晶”“落地”之意。以“美术化”、“文化化”二词,言当下书坛,盖如众人欲专书之“结体”以概全,遂成“唯造型化”;专书之“笔法”以概全,遂成“唯笔法化”;专书之“技术”以概全,遂成“唯技术化”,专书之“审美”以概全,遂成“唯艺术化”。所谓书之“美术化”、“文化化”,前者执于形式,后者囿于玄虚。另有临帖准与不准、应似几分之争,皆以一斑而欲窥书之全豹,孜孜于点滴,营营于冰角,日积月累,遂成习气,其根乃执念使然。
以“美术”、“文化”之二元观照书法,始自民国西学东渐,以西方“美术”概念为时人最津津乐道者,又尤以“形式”为诸思想之枢纽,所谓“形式即内容”是也。观古代书论,十之八九所论皆玄虚难懂,简白通俗、目而有据者不过二三。王国维、林语堂、邓以蜇等引“形式”入书法,此为古今书法阐释之一大进步,亦开今日书法“美术观”之端。然其导向作用不容小觑,即:若形式即内容,书法之本体即在可视之笔墨,不可视之“意”“心”“精神”等易被忽略。众人睹其利弊,遂有“书法为文化”之倡导,此为今日书法“文化观”之端也。
书法于今日,文化焉?美术焉?昔冯友兰言,二元思维乃西学东渐对中国哲学影响最深远之泊来物,其因在西方为二元思维,中国人乃一元论思维,以之观书,西方分情感与形式之二元,言“有意味之形式”;东方则笔墨书写,世间情事,万殊一象,无有分别。故有“书之内外莫非书也”之论。一为荡心推理,一为息心止观;一为严明体系,一为去异求通。究极而言,以西学“二元”论书法,则非美术即文化、非文化即美术,陷思绪纷争而难觅书之实相,以“一元”而论,书法乃落于形式而发于本心,非美术非文化,即美术即文化,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段,境界之高下判若云泥矣!奈何今日语言之悬隔、文脉之断裂,“二元”炽盛之思障蔽“一元”之观照,致今人不悟“用中”之妙,执于一端而不自知,遂成众“化”矣!
余观书法,犹人行于钢丝,左为文化,右为美术,虽途殊而皆不可偏废。以“美术”观书法,点画、结体、笔墨、形式云云,非倾覆全力不可察书之精妙;以“文化”观书法,气息、神韵、筋骨云云,非参悟不可得书之博厚。故为舟之双楫、书之两翼,而其中关捩在执“两”而用其“中”。犹钢丝上之行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倾右则以左救之,倾左则以右平之。其要不在左、右,而在分秒不殆之警觉,古人所谓“时中”是也。



往期精彩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王东声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肖文飞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孙长铭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丁   剑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张永华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朱中原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邱洪章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衣雪峰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徐涛






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
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有图有真相)
我们是这样学习碑的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杨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