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周治锐
2018年1月13日下午,由董玮、李林、衣雪峰、贺进四位书法教育工作者发起,尚艺书院主办的“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在尚艺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文斌主持,出席论坛的二十余位高校青年书法教师、高研班导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的经验,针对议题——《书法"美术化"和"文化化"各自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研讨,纷纷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将嘉宾们的发言纪要逐一刊布,希望能对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本期嘉宾 ——周治锐
周治锐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导师工作室助教,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艺术创作院曾翔导师工作室执行导师。
现场发言纪要
我今天其实主要是来学习的,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对这个美术化和文化化话题。我举个例子,我本科中国美院有个欧洲的留学生,跟我们本科在一块学习书法,还是接着谈刚才角度问题,我们比方说这个角度中国人可能就不用去量,就本能地一转一拐写出来,老外较真,他说你给我一个量角器我量一下,45度他就按45度写,其实你要这一量角度就是美术化。书法角度不仅仅是45度和60度的问题,我感觉这是对书法认识与审美的问题。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说我本科同一级的是花鸟专业,当时招了15个人,有一半学生是通过素描上来的,有一半学生是毛笔上来的,然后经过四年的培养,学素描的那些学生造型能力很强,缺少用笔墨,写意的感觉,感觉不像中国画,但是用毛笔学生造型一般,画的也不像,感觉一点不像,但是那个意思在那个味道在,最后学校通过四年这么一对比实验教学,最后就把这个美术全部去掉,它这样学出来感觉是工匠,不能完全是工笔。其实最后包括北方也是,我在那儿上完学然后来北方读研究生,来到北京之后我来之后,老师总说,浙江人太会写字了,拿着字帖当字写,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的美术化。本科上课时就是像祝遂之老师说我,你加入自己的东西,你这个太有扩张性了,就不能加这些东西,必须是符合古人法度,就不能过,这个边不能踩,踩了他就说你给我回来,这个不对,你就给我去集字创作,在这种模式的情况就造成这种学生他没办法。但是国美的学生也有好多来北方的,比如陈忠康老师、杨涛老师、蔡梦霞老师等等,过来之后但他们都在变,假如他们来北方还是按照美院的我们现在这种方式来写的话,肯定是紧感觉太紧了,就是一种心性的问题,他们功夫绝对有,不缺功夫,但是为什么写出来的感觉不舒服,你到底是按照美术化走的,还是按照文化化,这不存在什么好坏的问题,不能说这个写得像就好写得不像就不好。
最后我感觉书法不管是文化化还是美术化,能符合自己心性,表达自我就可以。现在这个时代是和而不同的,每个人的取舍不一样,达到的艺术水平也不一样,大家全部人都在写一个字,但是每个人的取舍不一样,所以说都是不一样的。像吴昌硕写一辈子石鼓文,但20岁写的跟他最后写的肯定不一样。美术化是一个大趋势没办法的事,但是最后谈的关键还是心性的问题。看书法这两个字,古人称书,书法俩字是后来才成立的,之前没有书法俩字,还是日本造的书法这个词汇,古人一直讲书为心画,法其实就是按规矩来,书法的话书哪个法,以前有好多老师特别是我听了美院那些老师,就是说咱们所谓这个法就是这个规矩和制度可能不一定是对的,所有的规定都是否定,咱们可能认为这种规定这种规矩是不对的。咱们还是要做,就像刚才王东声老师说看到画的画好就心动或者打动你的内心,有了王羲之那后面的书法都可以没有了,就没意义了,但通过这么一代一代往下发展,证明还有一个东西存在着,不单单就是美术化的东西,我们的心性不一样,打个比方你具备了书法的笔墨功夫写一副作品,一个词给你了,你一挥而就,但你一挥而就的同时你能想那么多吗?咱们现在想到的就是拿咱们现在的理解去套古人,你应该用古人的想法去理解书法,其实就是刚才衣老师说的那种解释,你拿筷子的本事,筷子的本能就是反应,咱们用筷子咱们从小就用筷子一生下来到现在这几十年了,不管是关着灯黑天白天,你能拿筷子随便夹菜放嘴巴里面,这是为什么?古人书法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人家写字就是这么写,不是咱们这个字大了那么就改小一点,这边重了这边再虚一点,这是后来咱们定给它的,我感觉古文是不存在的,都是咱们自己定的,说笔怎么写,这长一点这短一点,包括这个线型长一点下面再短一点,这个短了这个再大一点小一点,这不是咱们人刻意造的嘛,古人可能古人讲阴阳,阴阳顺势就顺势生发,根据势来的,不像咱们认为制造的,美术化就是人为制造的这么一个过程,成为商品化,就是缺少心性的东西,那东西没有的话你感觉下两幅作品,一个是用心性东西来写一个用美术化东西来写,两个东西一看就看出来,在这儿排着墙上的字,不管墙上的字好坏你拿这个来对比,古人讲点画,横线如千里阵云,那你怎么理解?它里面是通过你的心性来表达,就是体现点画里面的提按关系,把毛笔压死拖着走,跟你用毛笔弹着走那肯定是两码事,就是咱们这个毛笔是圆锥状,它的笔毛是软的,就因为它这个软才写出来这样,这种造型是谁造出来的,这种造型都是你的心性造成的,就是你的心性不一样,人的取法不管是看哪一家哪一派,最后的东西不是你像哪家哪派,都是所有东西化成你的东西,可以从心性相匹配,最后才产生你的东西,这个东西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品,咱们所谓的艺术,至于创新的问题,创新我认为是与心性有关,打个比方我写兰亭序的,我创的就是兰亭序,难道学兰亭序就是创兰亭序吗?那好多地方就平衡不了,太难为他了,但是还有人包括长铭兄也说包括乔博士也说,他说这么书法一张老百姓看不懂,写的字也看不懂,这么一个审美他还有一个修养问题,你不懂这方面,跟吃饭似的打个比方这个杯子它有实用性,这个好我能用吗?打个比方这个杯子我打几个洞那不能盛水了我可能就扔了,古代是实用性和艺术是并存的,那草书在古代肯定没有实用性,从汉代产生它有什么实用性?后来在产生标准草书那就废了。
往期精彩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王东声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肖文飞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孙长铭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丁 剑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张永华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朱中原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邱洪章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衣雪峰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徐涛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杨沛沛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贺 进
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
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有图有真相)
我们是这样学习碑的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