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理论是一种发明
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一种发明。不仅是书法理论,一切理论都是发明。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理论是一种规律的总结,但是现代哲学告诉我们,当理论被陈述时,它是一种发明。这跟我们通过课本得来的知识不一样。为什么说理论是一种发明?以笔法的理论为例。我经常想,假如我在1981年硕士毕业的时候,没有写那篇关于笔法理论的文章——利用运动学的原理来建立了一套中国笔法的理论:从平动到摆动,然后到连续摆动,到绞转,最后又简化为提按——到今天会不会出现一种这样的笔法理论?可以断言,不会有。每当我们想要把一种东西说清楚,你就发现它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还有其他不同解释的可能性,到底哪个环节更重要?哪些细节是可以忽略、可以归并的?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的选择,他们会做出各不相同的理论,而每一种理论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所以说,每一种理论都是一种发明。当一种理论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它根本就不存在。
王羲之《兰亭集序》
我说一说《章法的构成》这篇文章构思的过程。章法问题,引起我关注的是《兰亭序》。见过明代的一封信札,字的结构学《兰亭序》,准确而流畅,但是排列规规矩矩,章法索然乏味。但是你看《兰亭序》,章法生动微妙,你不知道那些字是怎么衔接、关系是怎么调整的,也不知道一行怎样与上一行呼应,又渐渐离开最初的制约。我开始思考它每一行内部的关系和相邻各行之间的关系,我画出每一个字的轴线,每个字的轴线连起来便成为一行的轴线。当我把整个《兰亭序》的行轴线都画出来后,作品章法构成的规律便清楚地呈现在这幅轴线图上。然后是细节的完善——我的章法理论的主体部分全部来自《兰亭序》这一件作品。
后来,我在书中读到,当代学术有一个特点,根据一个例子就能够做出一套理论——《章法的构成》正是这样做的。当你从很多事例中归纳出一套规则,这实际上远远没有从一个典型事例而发明一套理论方便。大量案例,肯定有很多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细节,它会干扰你的思考和想象,这使得理论成型的过程复杂而漫长。比如面对一个班上五十个同学,我们来定义“中学生”的概念,你会觉得情况太复杂了,外貌、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都不一样,但是如果你从一个人着手,就比较好下定义了。定义以后,你会发现它在细节上跟很多人不相符,你得删改、选择——你很快就会发现哪些是共性,哪些是枝节。
国博藏武丁时期甲骨文 牛骨涂朱
国博藏武丁时期甲骨文(局部) 牛骨涂朱
章法理论的主体部分完成以后,最大的意外是它与甲骨文的章法完全不相容。反复思考,我的结论是,甲骨文章法是“轴线连缀系统”成熟以前的一个阶段。命名很简单:“前轴线连缀系统”。我描述了这一阶段章法构成的原则。“奇异连接”是一个重要的收获。
理论是发明,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当它未被陈述时,它不存在。它的另一层意思是,理论的形态不是唯一的,一种事物可以对应多种理论。例如,我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若干种关于笔法和章法的理论,它们在阅读、传播的过程中被修正、被选择,也可能其中合理的部分被提取,成为新的理论中的成分。
理论是发明的观念,给我们带来一种解放,让我们在深入思考的时候带来了自由,带来了理论的多样性以及不断发展的机会。
下面简单地说说,什么是理论研究才能。
在座各位可能都写过一些报刊文章,这些报刊文章跟严格的论文是有差异的。当然,它是一个锻炼,是一个准备。但是什么叫理论?什么叫理论才能?它与发明有关,你要有发明的能力。敏感和想象力是发明的关键,与此相关的还有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大家都觉得毫无疑义的地方提出问题,是让大脑不停转动的关键。
提问题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训练有素的人,面对一段文字也好,一件作品也好,甚至一个字一个笔画也好,总能提出无数的问题,并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
选准问题后,还有一个展开的问题。就是说,你要一层一层把问题说下去,一步步进入事情的核心。我可以结合具体文章,说说展开的一般原则,但具体研究中每个课题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点,展开的步骤、方法,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思考。
展开越深入,越远离常识的层面,它可能越深刻、越有启发性。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展开时必须十二分的严谨。
再说说理论的作用。时间关系,今天只能简单讲讲构成理论、技法理论的用法。
有人跟我说,由于买不到1986年第1、2期《中国书法》,就把上面发表的《章法的构成》抄了一遍。为什么大家会去抄?是它描述了一种构成的规则。它可以改变人们对章法的感觉和认识,改变人们控制章法的机制。它用两个系统(“轴线连缀系统”“分组线连缀系统”,再加上前者的早期形式“前轴线连缀系统”)归纳了书法史上所有的作品。这个理论后来还有所发展。在《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中列举了九种单字衔接的方式。这种概括对学习者就很方便。比如说练行草书,要学习行气的控制,你就先把这九种衔接练好,问题就解决了。
滑动图片,看《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中所列举得九种单字衔接的方式
理论是有用的。我们在书写、感受、观察、欣赏的时候,理论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不知道这样九种联系方式,你永远只是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下书写,但是你一旦掌握了章法构成的理论,你就能够方便地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再讲讲笔法理论。书法史上笔法由平动到摆动,到连续摆动,到绞转——它成为隶书的基础,然后转化为王羲之系统行书的基础;唐代楷书的确立,提按、端部与节点的控制成为基础,其他的部位逐渐简化。隶书是一种不断控制的书写,书写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段离开曲线轨迹,但是楷书改变了这一切,它的控制动作全部移到端部和节点。所以包世臣说,古人写字“中实”——即中间这一段很结实,后来的书写变成“中怯”了。王羲之那个时代的行书笔法源自隶书,下笔以后就不停地在控制笔锋,但后来不断简化,控制都转移到起笔、收笔和折点处,中部一带而过,久而久之,便由马虎而变成空洞,所以包世臣说到“中怯”。
分水岭是唐代楷书的确立以及它影响的扩展。
当这些规律被陈述,成为理论,被我们掌握以后,观察书法史上的作品就方便了。
王羲之的这种书写方法,是漫长时间演变的结果,在历史中,它又演变成其他的东西。人们用今天的方法来重现王羲之点画的形状,只有去描画,自然地书写出来的例子,我没见过一个。我有个学生写得有点像王羲之,但他是小心翼翼地写出那个形状——视频里写王羲之的,基本都是这样——很小心地去做。如果我们不看他写的字,只看他的动作——你们说,想象中的王羲之是不是这样写字的?大家都会说不是。王羲之的书迹,那是何等自然的书写!你用今天的训练所得来的方法,用你的审美趣味——包括我们原来认为“二王”写得最像的人,都是在设法做出那个形状——不小心翼翼则不像,稍微放松,则不是王羲之。
从另一方面来说,审察后人书写中的缺陷,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极为细致的观察。对一个点画的轮廓——外廓,一毫米一毫米地查看。这种方法我说过多遍,也对一些点画进行过细致的分析,如《书法中的书写性与图形生成》一文。
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祭侄稿》“余时受命”中“受”字的末笔。这是一个长点,一般来说,长点的外廓由两段形状相似的弧线组成:凸面都指向右上方;但是颜真卿这一笔下边的那条弧线中部,有一小段向左下方突出的弧线——这是由一种特殊的用笔形成的凸起:当笔锋做顺时针绕行(书写出长点的大轮廓)的同时,笔杆自身有一逆时针的回转(产生那一小段向左下方突出的弧线,参见《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第25页)。这是一处从未有人指出的细节,它正是颜真卿的书写中遗存的“古法”,这一类细节、动作被忽视,是后世书写简化的关键。
颜真卿 《祭侄文稿》“受”字
《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第25页
我们说古代笔法“失传”,其实《丧乱帖》《祭侄稿》不都在那里吗?不过人们只是从自己的书写习惯出发,对那些不能理解、不能控制的细节视而不见。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王羲之 《丧乱帖》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学会这套方法,再去看书法,所谓的“权威”“大师”都要破产。书法到那一天,才真有希望。——经过苛刻检验的理论,就有这种作用。当然,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人类的艺术活动、思想活动,永远会带来新的东西,所以理论始终是处于被证伪、被颠覆的过程中。不过一种经过严格审视的理论在被证伪之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利器。
(本文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首届书法理论与创作研修班”授课内容,《中国书法报》记者赵旭整理,已经邱振中先生审阅。选自《中国书法报》2019年第6期 总第206期 专栏版)
链接:《章法的构成》
滑动图片,阅读邱振中先生著《章法的构成》监制|杨超图文编辑|李徽
{:1_107:}{:1_107:}{:1_107:}
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一种发明。不仅是书法理论,一切理论都是发明?
理论,名词。是一个汉语词语,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也常用于“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作为动词使用。)
“理论”是一个用“概念”组织起来的信息体系,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表达在教科书和专用书籍、网络媒体等载体里。理论可以被用来解释一客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并且可以通过理论“曲线”描述和预言事物发展的未来结果,得出结论,帮助人们进行决策。
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作家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管理,联系客观实际,推演出正确的概念,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
发明释义:
1.创造出从前没有 的事物或方法: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是由中国首先~的。2.专利上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 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可以获得专利权。3.说明;发挥: ~文义。
作者胡乱的把理论与发明划等号是多么的荒唐而可笑!
按作者推理,我们要把你称为发明家了-----书法线条发明家,章法发明家了,你千万不要忘了到专利局去申请发明专利啊!哈哈,真是奇谈怪论!{:1_244:}{:1_244:}{:1_244:}
{:1_277:}{:1_277:}
本帖最后由 书法创作人 于 2019-3-1 17:07 编辑
如果按照作者的章法发明模式创作的话,书法的历史经典要重新排位子了,因为按照邱发明创作书法的话,就不会有《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等经典作品出现了。可以说三大经典都是作者“随心所欲”之作。其笔法都是随着作者的心情、情绪、心态等创作的,邱先生怎么能找出他们的创作规律呢?真正的经典之作不是刻意模仿出来的,哈哈!邱先生对经典的分析、推理有故弄玄虚之感!还如此的标榜为“发明”!太不可思议了。{:1_281:}{:1_281:}{:1_281:} 支持{:1_277:}
赞成先生的观点{:1_277:}
学习、{:1_277:}
非常非常赞同,说得太到位了。理论确实是一种发明! 论 者为圣{:1_277:}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