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5-17 10:42

醉 草 书——周俊杰先生评计承江草书艺术

文章原题为”醉 草 书----计承江先生草书艺术述评“
(注:此稿作者为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全国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家)

相关链接:
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计承江新作网络展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4560-1-2.html

千字文!千人评!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5051-1-1.html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汉代词赋家赵壹,写出了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篇奇文《非草书》,在他对草书及狂热的书写者进行非议的同时,却为我们勾画出了草书的巨大艺术魅力和人们为之沉醉的状况,兹后,历代不少诗人对草书同样充满了***,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如:“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纸千张。飘风骤寸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槌床大叫狂堕帻。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这些诗的立场显然与赵壹是对立的,李白、杜甫、陆游等人对草书不是“非”,而是“醉”,诗人们常常“醉”酒,“醉”诗,同时也“醉”草书,因为写草书同写诗一样,需要***,同饮酒一样,必须醉而后快。然而,历代爱草书者虽多,但敢于实践并有成就者却少之又少,这是因为,草书技巧难度大,而作者心中须有思接千载、精骛八极之浩然正气,性格内向者,艺术追求柔美风格者,或者创作上缺少***者很少会问津草书。此种状况在当代亦如是:写草书的人大大少于写其它书体者。而由于笔者偏爱草书,故对涉足草书的同道十分崇敬,也特别关注——计承江,这位极其热爱书法的金融家、银行家,两年前才从安徽调郑州作省人民银行行长,一上任便与河南书法界交上了朋友。他不断地拿出一些他的草书作品十分谦虚地让我们看,并说,他从小练过毛笔字,楷书、行书都写,但他真心所爱的是草书,他希望在河南书坛这么好的环境中能念到真经,从而在艺术的路上不走弯路,得到真正的提高。他如是说,也如是做,隔段时间就会有新作出现,且大多为大幅草书,也偶尔有一些章草、篆书、隶书和魏碑,可见他学书之勤奋,这很让我们这些搞专业的人汗颜。现在回头看前一两年的作品,确有一股豪放雄强的气势,与其性格和为人一样,真诚、率直,让人震动、感叹,不能无动于衷,一如鲜于枢在回答人们提出如何学书时仅说的三个字:“胆、胆、胆!”承江先生学书,创作之胆魄确是大大高于、强于许多人的。不少人作书功力尚可,而缺乏动人心魄处,主要是缺乏艺术的胆魄,缺乏强烈倾诉情感的生命本能,而这一点是任何老师都不可能教、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学”得到的。去年十月,承江先生邀我们到登封一家属于银行的宾馆,大厅中持满了他的巨幅书法作品,他说这是他实验性的一次“个展”,想征求一下书法界的意见。作品有数十件,基本以草书为主,有对联、条幅、中堂、多条屏等,站在大厅中央,四周一扫,宏阔的气势如一浪接一浪的波涛朝我们奔涌而来,使人震撼。尤其八尺高的八条屏草书毛泽东《长征》诗,每字如斗大,笔墨淋漓,气息畅达,深得草书之宏伟气势。草书要得“气”与“势”,从古人经典作品中严格的取法是不可少的,但起关键作用的是先天的性格、气质,对艺术节律、气韵、风格的感悟能力,以及整个文化底蕴和对其它艺术的借鉴和融会的能力。与承江先生接触,你会感到,他虽然是一位需要冷静思考、严谨从事的金融家,但在他身上却有着火一样的***和性格,他思维敏捷,快人快语,初次相识和每次见面,人们都会很快被他的诚挚和热情所感动,会随着他的思维和谈话进入他所营造的氛围当中,我相信,具有如此性格的人是写好草书尤其是大草的一个主要前提。面对这些作品,我说,你大概对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这些大家们的作品下过功夫,或者说受他们其中一两个人的影响更大一些,也许还有些毛泽东书风的影字。他说,毛泽东的字开张、大气,且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但他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以草书的态势写行书的字体。我说,这一点你看得很准,他受傅山影响很大,青主的狂放取决于大草,而真正的狂草作品极少,大多是行书狂草化,我特别喜爱傅山的字即由于此。他说,他基本不学毛,而是直接取法于古人,张旭、怀素的成份多些,毛的字个性太突出,艺术上的事很怪,在当代只能有一而不能有二,当代凡写毛者最后都成不了气候。只是重复当代哪怕是最具感染力人的风格也不行,只有“以古为徒”后再“入古出新”,才可能写出被书坛真正认可的作品。我对承江先生这一独特却是颇为切合书法创作规律的观点极其赞赏,并十分同意。但他却又说,他来河南前从未真正地下功夫学书,只是爱好而已,也极少与当地书家有交往,到郑后才沿着自己认可的路子进行学习。他说,他白天工作时一心投入工作,下班后就练习书法,把学习书法作为缓解工作压力、锻炼身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坚持不懈。他说:“说实话,我的真正书龄才两年零两个月,所以,我就特别需要专家们的指导,希望少走些弯路。”学书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创作出如此水平的大量作品,事情本身就令人惊异。依我个人的经验,他有如此成果,其间付出的劳动量和汗水可知。他说,他从安徽直接买数十刀的毛边纸,因为写的幅式大,用纸量也大,故不用价格高的宣纸;而用墨,他说他都是提着小桶用大笔挥写,一晚上可用去两三瓶墨汗。天热温度高,就穿着背心短裤,往往还会满身出汗,我想,有如此毅力,下如此功夫,加上悟性,学书焉有不成之理?

然而,现在回过头来再看那一部分作品,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如字的法度不够严谨,个别的行气不够贯通,且由于取法过宽,显不出“个性”,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学书者应有以一家打底、成为“看家本事”的古典明显倾向性;另外,转折处转多折少,缺乏如林散之那种如钢筋般的柔中有刚的力度,主要原因应当说是用腕力不够。我的这些意见,当时都给承江先生讲了,他也欣然接受。我这个人心直口快,我认为,既然是朋友,就不能不负责任地只谈好而讳谈不足,尤其领导者学书,部下、同事也并非看不出毛病,但往往有碍面子不愿直言,这也是大部分领导者学书一直停留在初学阶段而进入不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原因。河南书法风气很正,大部分书家都能真诚地相处,坦诚地相互评论,好与不好,原因在哪里,都一一指明,被提者也都诚心接受,这大概也是河南书法能不断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5-17 10:44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5-17 10:45

我与承江先生数次一起挥毫、练字,我向他提出,写草书最好以智永《千字文》为底,因为写任何字体都应从风格不明显的、有着严格法度的作品入手。而事隔不久,承江先生便创出了以此为范本的八尺大字《千字文》,每字约25厘米见方,共42条,这恐怕是我见幅式最大的《千字文》作品了。我仔细地拜读,其草法之严谨,字体结构之准确,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我曾在此帖上下过功夫,也对承江先生的书学道路有所了解,故我相信我能对其作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和评价。他的这一可称之为宏阔壮观的作品,是他艺术上的一大转折。所谓“转折”,首先是观念上,他摆脱了许多领导学书不临帖或者临而不得其法的错误做法,而是以打好底子功,取得“看家本事”为指导思想,真正深入地走进了书法这门艺术的殿堂,他相信这是一条正路,他说他会坚定不移地照此走下去。第二,在技术层面上,这件作品也是个飞跃,草法准确,结体到位,线条的质量大大提高,圆润、厚重又充满率意,内涵颇为丰厚。他说,他准备装裱起来,将来搞展览,也许会挂满一个大展厅。我可以想象到,那该是一个令人振奋和令人深思的独特的展览,尤其会对欲学书而不得其法者作为一个榜样而给予启示。

承江先生的勤奋恐怕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他总是能不断以自己的新作带给人惊喜—今年“五一”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他向我们展示出了他的草书底稿《毛泽东诗词七十首》,每首均以标准的草书写在红格八行笺上,前后按绝句、律诗、词字的多少排序。他说,他爱读毛泽东的诗词,毛诗豪放宏伟,有强烈的***和浓郁细致的感情,也是近现代中国的一部史诗,在当代和中国文学上都应有重要的地地位,现在以规范的草书重新创作,无论对社会、对青少年、对书法界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他说,诗词中的每个字,他都详细认真查找草书大典,重复的字则从不同的字典中找出不同的写法,应当说草法是不会错的。我从头到尾细细的翻了一遍,果然如其所说,所有字的草法都很准确。搞草书创作,识草、辩别草法是第一步,如果连这关还未过便匆匆任情恣性地挥洒,那就像写格律诗而不懂平仄、诗韵而结果均是顺口溜一样,也入不了草书的“道”,最终是能在书法的殿堂之外徘徊。当代此类人并不少。承江先生第一步走得扎实稳健,这就为此后进入真正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拿出毛诗草书稿本后,他又让我们看了近期几张创作,其中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李白的《寄淮南友人》、《送友人》等,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在气和势的把握上,在节奏韵律和墨色的运用上有着明显的新的追求。他说他一方面听取着周围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从古人以及近现代于右任、林散之等人的作品中寻找着感觉,汲取着营养。他说,古人的作品拿出来都是范本,都能成为字贴,我们现代有几个人能达此水准?所以,他时时以经典作品为范本,研究、比较,寻找出自己可以吸收的规律性的东西,不敢稍有松懈。他说他当下尤其注意用笔,这是书法的关键,也可以说是灵魂。他想让作品既浑朴、厚重,又充满“势”和力度的灵动感,他说,要达到这一目标,除强化训练外,还要懂得以运腕为主的臂、腕、指同时协调地用力、最后使整个力量通达指尖、笔锋贯注到纸上这一正确的运笔方法,他一直在研究,在找感觉,力图与古人“暗合”。达此目标,虽然难度很大,但他认为应当对自己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我想,他这是将自己置于一个较高目标的刻度上,从人才学的角度看,这叫做“高目置标”,是一个优秀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有人说,与古人争一高下,这决不是狂妄,这是高的追求,如仅满足于与时下人的作品甚至二三流的作品相比从而沾沾自喜,那么艺术水平最终也只能停留在二三流以至不入流者的水平上。承江先生以其学识和对书法规律的认识,始终将自己置于一个高的起点、高的水平面上,所以他正规学书才26个月,便有了如此成绩,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说,他准备将毛主席70首诗词全部用草书在尺八屏纸上写出,将来如有可能,将其出版,这可以算近期的目标吧。我们期待着早日看到他的这一丰厚的成果。

从承江先生学书历程,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成年人开始学书,路子到底该如何走?我想在承江先生这里颇可借鉴,或者说可以找到答案。这几天我一直在读承江先生关于银行业务方面的论文,《金融时报》曾破天荒地首次以整版篇幅发表他的大块文章,在整个金融系统引起巨大反响。他来河南后所写的文章和所提出的金融方针和措施,成为省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我想,搞艺术首先应是一个思维问题,善于思考,善于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人则是成就包括书法在内任何事业的前提。承江先生除金融专业理论外,还下功夫阅读古今书法理论文章,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这应当说是其过人之处,且是有了丰富生活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成年人优于一般年轻人之处。除此之外,成年人学书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一、首先酷爱书法艺术,像承江先生一样,要“醉”,要沉迷,而不只是泛泛的爱好;二、从“临”这个字入手,承江先生对此一直不敢稍有松懈;三、选择自己喜爱的书体,先下大功夫临摹一种古代最少强烈个性的经典名作,如写草书最好从智永《千字文》入手;四、不一定都要从头写魏、唐楷书,写篆、写隶、写行、写草都可以在技术层面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五、要勤,多看、多写、多想、多交朋友,不管什么职务,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六、千万不要离开范本仅凭直观想像“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地挥洒,那样就会由随意的“熟”到野狐禅式的“俗”了。承江先生这几点做得甚好,他以其丰厚的学养和不懈的努力掌握住了成年人学书能较快进入书法之道的方法和规律。

当然,对于正规入道不到三年的承江先生来说,取得如此成果已属不易,但我们也要说明的是,尽管可以说他在书法上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未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即他所向往的融古铸今、与古今大家比肩的阶段,这一点他非常清楚,包括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和对整幅作品气、韵、节奏、韵律的把握与他所想像、所期待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或者说较大一段距离,但我相信,他以勤奋、学养和对书法沉于斯、醉于斯的执着,他的更高的目标会一步一步的实现。

jnsfj 发表于 2006-5-17 13:26

初学者还没定型的东西不适合于放在这里评,现在也还未到写计的书法评论的时候,网友的评论和周的评论均觉不妥!待计在书法上取得大成就时再说不迟呀?!

wscz22 发表于 2006-5-17 13:36

原帖由 jnsfj 于 2006-5-17 13:26 发表
初学者还没定型的东西不适合于放在这里评,现在也还未到写计的书法评论的时候,网友的评论和周的评论均觉不妥!待计在书法上取得大成就时再说不迟呀?!
特别不宜置顶.

黔之旅人 发表于 2006-5-17 18:49

置顶是看周副主席的面子,又不是计

梦草堂 发表于 2006-5-17 21:48

“天下第四”!

半分地主 发表于 2006-5-17 22:18

书坛已经够脏,书法网你可别染上铜臭味

抱朴散人 发表于 2006-5-17 23:49

还在路上的东西还是不评为妙,
也难为周先生了,
吹多了别人以为你虚,实话太多了又得罪人!两难。
网络上可是没人给你讲面子的,没点实力还是不要拿到这里为妙。

jinyang123 发表于 2006-5-18 15:58

原帖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5-17 10:45 发表



发两幅书作让大伙开开眼比这种效果好,写评论文章多辛苦!?——愚砚

冰山一角 发表于 2006-5-21 00:59

感觉很虚伪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醉 草 书——周俊杰先生评计承江草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