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间懿杰 发表于 2018-4-24 09:52

《临帖偶得》 (安徽·张杰厚)

《临帖偶得》

       今天值日一天,上课半天,真有些累。
       晚上吃了饭,有些恹恹欲睡,刚想躺下,还有晚自习呢,怎么能睡!
       忽然,看见桌子上多日未伺候的“文房四宝”,不禁来了精神,看起来,写字真还有“提神醒脑”之功效。
      随便翻了一下,这是20多年前,我在地摊淘到的宝,一本《柳公权行书字帖》,除了每年“晒书”时不免看一两眼,从来没有好好临过,万分愧疚。
       世人甚爱“颜筋柳骨”,余尤喜“柳骨”,多年来教学生习字写“柳体”,自己没事学写柳字,可是从来没有练过柳公权的行书,现在看了,“相见恨晚”啊!
       人人皆爱大王《兰亭序》和鲁公《祭侄稿》,它们堪称“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就连东坡居士的《黄州寒食贴》也排个“天下第三行书”,居然没把柳公权的行书排上号,十分遗憾。
       先临两笔看看吧,果然不同寻常,笔笔都有晋人遗韵,处处皆为柳骨风范。
       越临越觉得,就连书坛风靡900多年的大书法家米芾也从中不知汲取多少营养?不信,你看看米芾有“生吞活剥”柳公权的楷书例子――《研山铭》《虹县诗贴》等,在米的行书里还时常出现柳公权的影子。
       唉呀!老米,不知道你到底“偷学”了柳尚书多少字呢?
       什么偷学!古往今来,“窃书不为偷书”,“天下文章,大半抄”。既然允许文学家“窃书”“抄书”;为什么就不允许书法家“窃字”!
       确实,米芾是集字高手,千古一绝唱。能化古为己有,就是最好传承,这叫“文化通流”吧。
       由此看来,我们现代人学习古人书法,绝不能薄此厚彼,他们的书法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各有千秋罢了,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了,一个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术业有专攻”,只要在临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善于发现和总结书法的基本艺术规律,你的书法一定会有长足进步。(皋陶懿杰   2018.4.10)






丙丁斋主 发表于 2018-4-24 10:08

与书于乐,快哉快哉啊

仁间懿杰 发表于 2018-4-24 10:56

谢谢君鼓励,吾辈更勉励。

茂林修竹陈文林 发表于 2018-4-24 11:15

临,是学,創,是提高。不是窃。茂林修竹

仁间懿杰 发表于 2018-4-24 11:20

言之有理,盖调笑之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帖偶得》 (安徽·张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