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张海成 发表于 2017-11-29 15:51

老米的启示(外一篇)

本帖最后由 河南张海成 于 2017-11-29 15:54 编辑





         书坛一说老米都知道是谁,但此老米非彼老米,米芾米老师生于1051年,我这里所说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生于1475年,差400多年呢,况且还不是一个国家。这些年书坛的热门话题之一是所谓的书法批评,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书法家对于书法批评的态度普遍不怎么样,批评家的批评更不怎么样,你玩真格的吧,别人说你横挑鼻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属于没事找抽型;你挑好听的弄几句吧,又有人说你隔靴搔痒谀辞泉涌属于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你不吭声吧,大家又说你不学无术手足无措属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总之怎么着都不是!写字的更是令人不齿,人家还没说你什么呢你就暴跳如雷睚眦必报屁大点事闹得不共戴天,于是就有人天天唉声叹气恨书坛小姐身子丫鬟命,不是没人看得起是因为自己不争气!其实这样说有点过头了,文联下辖的几十个协会里,批评与被批评的情况大同小异,不光是写字的一天到晚狗咬狗一嘴毛,唱歌跳舞玩杂耍的也一样,就连人们眼里最有涵养最有学问最有气质最有修养的作家也概莫能外!最近看了张景超的《不可或缺的作家贵族精神》,才知道大作家对于别人的批评也照样是“声嘶力竭地训斥”,还有的再见到批评过自己的人时“就像不认识似的昂首挺胸而过”。于是就想到国外这个搞雕塑的老米,他当年雕成《大卫像》后受到一致好评,大卫就有些陶醉,优哉游哉,忽然有一天来了个当官的,按咱们这里的说法就是大卫的顶头上司,人家也是人模狗样的背着手围着雕像转了几圈,然后就开始哇哩哇啦地指点江山,说,鼻梁有点高啊,额头有些平啊之类,大卫就默默听着并频频点头称是,等头头说完了,大卫就开始按领导指示修改,但他在拿锤子凿子等工具时也偷偷抓了一把石粉在手里,然后搬一把梯子爬到雕像头部,叮叮当当的一阵乱敲,其实都是工具之间的相互敲打,雕像分毫未动,但大卫手里的石粉却随着锤子凿子的敲打声飘落下来,不大一会就下来了,说,弄好了。头头一看,嗯,好,好,这下中了!


         父亲

    我小时候极顽皮,不管真的假的,没少让父母的棍子皮带摔打,后来稍大又极叛逆,总是与父母为一些所谓的大道理争执不休,尤其是母亲,总是唠叨不完,数落起来没个头,我们自然也就吵起来没个头。有一次,父亲把我单独叫到房间里,说,你也一天天大了,再用巴掌扇你也不可能,你说的也不是完全都错,有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你总不该和您娘这样争吵不休,这不行的,以后这样,您娘再吵你的时候,你不要说话,默默听着,觉得她说得对,你就回句话说好,觉得她说的不对,你出去该咋着咋着,不按她说的办就是了。我听了父亲的话,陡然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想起《论语》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译文: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孔子:“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对孝道的解释和对于批评时的态度原本风马牛,之所以把他们刻意牵涉到一起,都存在一个对于别人的指指点点的态度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说前半生,能听到的最多的指责和训导都来自父母,回想一下,我们对于父母的这些批评和唠叨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反驳过吗?辩解过吗?除了微笑着洗耳恭听,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王的地方 发表于 2017-11-29 23:16

不知所云!

王的地方 发表于 2017-11-29 23:17

立场未有,以其它言而喻今之弊端,似为一可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米的启示(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