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焕元文
我所认识的焕元韩宗祥
焕元出道较早,1986年我刚刚开始学习写字,他就获得了贵州省首届群众书法大赛青年组的一等奖,1988年我的颜体楷书才有点形似,他获得了龙年国际书法篆刻大赛铜奖,以后,他又连接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新人展,首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展,第七届国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展,首届全国书画小品展。但是,尽管他取得了这么多骄人的成绩,而厕居乡间的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这也许正是贵州书坛的普遍现象——信息闭塞,极少交流,同道之间互不相识,各自幽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默默耕耘。
2003年下半年,我开始上网,浏览书法网站,当时最关心的是全国第八届书法系篆刻的评选结果,所以去得最多的就是中国书法网,其他网站也极少光顾。后来才慢慢知道还有中国书法家论坛、书法江湖、书法网等,就逐渐看到了一个网名——空中巴士,也并不知道到底是谁,直到书法网开了贵州书道联盟专版,才逐渐知道了这个人就是焕元,在书道联盟里,他又取了一个网名叫留云轩。他发了一些帖子,主要是王羲之《十七帖》的临摹和依托性创作作品,知道他那一段时间里,都在对王字下功夫。我们之间除了网上的交流外,并不谋面。但是对他景仰不已,一是知道了他取得的成绩;二是他贴在网上的字,一日比一日精妙成熟。有一次我出差到贵阳,和李茂江在一起,去了秦良静家,我们三人合拍了一张照片发到书道联盟里,他看到了,知道我还在贵阳,就打电话过来,相邀一叙,但我时间有限,身不由己,也未能与他见面,就匆匆返回。
2005年7月28日,我去云南旅游回到贵阳,我想不能再失去拜会他的机会,就打电话给他,他叫我们(还有李茂江)等一下,他马上过来。我们在紫林庵的西南风书店等他。不久,一个肥头大脑的中年人进入视线,我想肯定是他,他的照片在网上见过,他也好像认出了我,双方几乎一起招呼,果然没有认错。那天,他驾着车带我们去吃饭,然后去拜访了闵思源老师。
我和焕元的见面仅此一次,他的仁厚和善的儒者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当时他看到我的书风变化太快,知道我正在寻找新的突破的苦闷之中,他就对我说:“变化不要太快,要渐变。”这是一剂良药,也是他长期学书的经验总结。
2005年9月,我调到凯里工作,心想,现离贵阳近了,以后和他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首届茫父杯双年展的开展为期不远,我们以及许多的书友、网友又能相互见面相互认识,怀着这样的激奋心情在等待着。没有多久,接到茂江打来的电话,竟说焕元昨日因车祸死亡!我一点也不敢相信,反复询问详细情况,茂江也说不是很清楚。我将信将疑,马上到网上查寻有关的消息,什么也没有看到,我更是怀疑消息的可靠性,后来的几天,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终于在几个网站里都看到了固顶的大字主题,发布了他和何怀德先生去逝的消息。焕元的确是离我们远去了,驾着他的空中巴士,到虚无缥缈的留云轩去了!以后每次浏览有关他的帖子,他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心中无比悲痛。茫父杯双年展终于开幕了,站在他的作品前,久久沉思。
焕元的学书经历,我不是很了解,云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管郁达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观其为文不随时趣,与之定事大有古风——焕元其人其书》,其中这样写道:“先说临帖,楷书下过功夫的就有唐人四大家,然后上溯至汉魏碑版;行楷,他取法二王,旁涉、苏、黄、米、蔡,最后对王锋、黄宾虹、林散之等用功较深。再说创作,他开始有自己的面貌的作品大都带有简牍、书信的趣味,走的正是学者书、文人字的路子,根本苗壮,率性而为,无法之法,显得自由烂漫。”从中可窥见他艰苦探索的历程。他在网上发过一幅旧作,是写的王维《山居秋冥》等古诗二首,是明显的明清调风格,王铎、徐渭等人的影子十分明显,印证了管郁达先生的话。但我们后来在网上看到的作品又基本上是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的风貌了。由此可知他的学书有一个反复的过程,由二王、苏、黄、米、蔡到徐渭、王铎,再返二王。他学明清调的作品大气雄强,方笔较多,也显得较为成熟,后来还是大胆扬弃,我曾问他为什么不往这个方向走,是不是品格不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不断出示他现在王书风格的作品。我想,东晋人书是学书人怎么也无法绕开的丰碑,自然、平淡、萧散、容雍,是许许多多文人的心理归宿,焕元也正是其中之一。他的学书历程,也再次印证了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理论主张。管郁达先生说焕元的字刚刚登上王维境界说的第二层境界,那是他在看到焕元明清调的作品时评说的,后面王字风格的作品,我以为是越过了第二层境界登上了第三层境界。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作品,一是茫父杯双年展的八尺长幅,另一是送给秦良静的王维《过香积寺》斗方,写的从容儒雅,气定神闲,大有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自然平淡的晋人风韵;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时代气息;在技巧上,细节精到,线条沉厚而不乏灵动,血肉丰润,结体奇正相生,开合适度,在用笔上是明显的王字风貌,在结字和章法上又有明清调的影子,可以看出他对明清调作品并没有完全抛弃,“渐变”的主张,分明体现在他的书法实践之中。他的确是一个勤于思考,明于取舍,善于融铸的人。当代中青年书家中学王者甚众,能入者多,能出者少,甚至象陈忠康这样的名家也只是王书的集字而己,焕元既能入又能出,不可谓不高明。惜乎其风格正日趋成熟,含蕴日趋丰厚的时候,却突然离我们远去,如假以天年,定会达到更高的境界。天妒英才,奈何奈何!
2004年至2005年是焕元的突变期,而且一日千里。他书艺的精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焕元在书法网络里是十分活跃的人物。他去逝的消息传开后,几家有影响的网站都发了固顶的大字专题帖子,尤其是书法江湖网还在网上为他义卖捐资,筹款一万六千多元,如此义举,感人至深,也可见焕元在网络中的影响力。
他何日开始上网我不知道,但贵州书道联盟刚刚开通的时候,他发的作品并不很好,笔力软弱、线条单薄,结体平正,王字痕迹过重,但到2005年,他的作品已令人刮目相看。我们不妨看一下开始时网友对他的评论。稻香亭长评:运笔慢一点好吗?南山道人评:有清新气息,但感到笔力有点弱,用墨干了些。阳春人评:我觉得兄临之书笔画明显单薄,使转尚须圆润一些为好。老书记评:一、总体感觉写字太拘束,欠爽利。二、二王集字有些单调,可否大胆夸张和变形(注意过犹不及);字与字连接映带处理简单了些。三、用笔爽畅,如能加些厚拙,则“奇怪生焉”。四、手法平实,缺少跌宕起伏。阳明祠茶客评:对兄书法之评应劣优三七开。七者,入古较深,得大王《十七帖》与孙虔礼《书谱》之韵味。三者,已有习气侵入,有些用笔过于尖薄,并无道理。
这些话针对焕元用笔、结字、用墨、章法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批评,句句击中要害。他一步一步进行调整、改进,后来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了这些缺点,试想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平台,怎么会有这么多朋友指出这么多缺点,又怎么会如此突飞猛进!
当然,网络也不是万能的,有人面对各方面的批评,恼羞成怒;有人整日上网,没有了读书写字的时间;有人面对五花八门的评论,无所适从等等,这些都会对书法的研习起到负面影响,而焕元正确地面对这一切,充分利用了网络带来的优势,谦虚、善取,凭着原有的功底,迅速成长。
所以,我说,网络成就了焕元。
呜呼!今撰此文,睹物思人,回想过去,感慨良多。我还记得焕发曾发短信邀我交换作品,我也曾答应过他,但感到自己的水平与他相去甚远,总想当自己写出最满意的作品时再寄给他,所以迟迟没有与他交换,竟为永憾!
管郁达先生的文章在网上发出之后,我在后面发帖说:评得很精当。焕元就说:“南山兄啥时也批评批评!!!”看了他的话我没有回答,并不是我不想给他写评价文章,而是我那时对他还不是很熟悉了解,无从下笔。想不到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离开我们很久了!
谨以此文哭焕元!
此文是今年2月应《贵州书艺》之瞩写的,值此清明时节,发上来,共致哀思。
[ 本帖最后由 南山道人 于 2006-4-10 10:52 编辑 ] 情真意切!好文。清明前几天,与公司同仁到平坝祭扫了焕元墓。看望了焕元的父母、弟、妹妹。相片整理中。 !!!!!!!!!!! 深切怀念!! 怀念. :L
忆巴士,泪如泉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