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庄寻梦(待续)
盛庄寻梦(待续)□盛欣夫
邹梦禅六十年回乡
邹梦禅师1905年生于浙江瑞安,1925年专科毕业,即走出温州,来到省城,供职于浙江图书馆。直到1985年回乡,整整一个甲子。
先生非是少乡情,相反,先生情浓意切。为人和善,从事执着。但时代捉弄人。
先生由于聪颖好学,文字功底扎实,弱冠之年,在书法与篆刻上已有一定的造诣,于“浙图”期间,受到章太炎、马一浮、马叙伦、张宗祥诸师的关照。当时就参加了西泠印社。后又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辞海》,其书名就是先生所书。这一编就是8年。而后上海遭沦陷。出于爱国,与马公愚、邓散木、白蕉、郑午昌等人举办杯水展览会,义卖书画悉数支援抗日。待到解放,又忙于书法篆刻、教育著述……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如此一位爱国志士,在书法篆刻上,正值如日中天,却被发配大西北,甘肃山丹农场,去养猪,也去印刷厂排字、工艺社刻字。一去就是20年,回到杭州,年已70多矣。
如此一位正草隶篆皆精,著书立说的大家,抛在荒野20年,不仅对先生的人生折磨,于社会、于书法篆刻界也是一大损失,西泠印社得知先生回杭,立马增补为印社理事。
经先生一再要求,回乡看看。到了1985年终于成行,时年80矣。先生呆呆地望着这块乡土,不知说甚为好,60年坎坷感慨万千,酸甜苦辣,全在心里面。
一年后,先生仙辞,西泠印社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追悼会,社长沙孟海先生题写墓碑,身前好友王蘧常撰写碑文,副社长郭仲选正楷书丹,亲友、同仁百多人哀送先生西归。后葬故里仙岩,可谓叶落归根。
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老友郑逸梅的挽联是最为精辟“六书渊源秦汉之学,一夕解脱神仙中人”。
关于茅盾的书法
早存解读茅盾书法之想,一为同乡,二为爱好,三为解疑。这次道厚兄筹编桐乡已故书画家作品丛书,茅盾篇要我写序,欣然应诺。因可一举两得。同时了了一个宿愿。即查资料,好在近水楼台。
人说他学的是宋徽宗瘦金体,我曾质疑。大量资料可证,这是主观臆断,茅盾自己有话在案,“瘦金看过,未学”。
茅盾5岁,由母启蒙,6岁日课百字,祖父以颜、柳双勾,茅盾工稳填墨,先摹后临,一丝不苟,日积月累,几近10年。从其13岁时的作文《文课》看,其字几臻成熟,章法严谨,笔法稳健,浓淡适宜,清秀朴实。在灵动的结构中,显现出唐宋遗风。从圆润的笔画转折中显现出颜鲁公的外拓特点。当时其国文老师这样批道:“前程远大,无可限量。”可谓真伯乐也。
祖父意在科举,故又临《朝考卷》,那是新科进士考翰林之卷。这样既学书法,又学文法,一举两得。此举可谓间接学“二王”。至使茅盾书法日趋成熟。
总结茅盾之书,他的老师,早已概括:“笔意超然,得唐宋文胎。”
至于后来,由于性格使然,加之几十年革命的磨砺,性格与字一起老练,变得坚劲厚重,刚直挺然。因他无意于书家,写字,用笔自然,信手拈来,不求每笔工稳,但是笔笔到位,然茅公自谦谓自己不是书家,这足使吾辈汗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