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男 发表于 2015-7-31 16:11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曾先国


曾先国,1956年生于山东青州,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友联画院特聘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终身津贴的专家。
2009年6月被授予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哈萨克斯坦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青岛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青岛科技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授予“中国画坛百杰”称号,先后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作品《暮秋山雨》和《江南烟雨》分别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和全国首届山水画展,并分获佳作奖和优秀奖。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多次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全国山水画展评委。
2004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黄宾虹学术奖”。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及天安门城楼收藏。其作品搭载神州六号、七号、八号飞船成功返回。应邀参加国务院中南海大型中国画的创作,其作品《崂山九水胜景图》悬挂于中南海怀仁堂会议室。出版有《曾先国画集》、《曾先国山水精品集》等三十多部。

记者:曾老师您好,荣宝斋青岛分店举办的“翰墨青岛——六人联展”非常成功,现场气氛比较热烈。您能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情况吗?
曾先国:很感谢咱们荣宝斋在线对我的采访。这次青岛六人展是荣宝斋青岛分店策划组织的活动,要在全国10多个城市做巡展,艺术家都是青岛人,其中有画家和书法家。这次展览会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也呈现出新面貌,新变化。这次展览中,我的作品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民间艺术等元素,把自然和现实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且个性独特。


记者:中国画划分多种门类,您是如何选择走上山水画这条道路的?
曾先国:我学画很早,然而喜欢上山水画却是因为70年代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山水画家,像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陆俨少等大师,从那个时候起我不但临摹大师的作品,还研习古人画作,读古人画史,慢慢地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喜欢画画变成了对艺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山水画适合我,也符合我的个性追求。它讲究大山大水、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人能入情入境。它是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用山水画来表达诗意,可以达到完美统一。后来,我去了浙江中国美院进修,进一步加深了对山水画的认识和了解,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则使我系统的对山水传统有了更深感悟。


记者:您的作品受到北宋李唐、范宽影响很大,高山大壑,气魄雄伟,但处理云水的细腻之处,却又呈现烟雨朦胧的南方之气,这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您独特的艺术风格,谈谈您对这方面的理解。
曾先国:你谈的这个问题是我长期努力探索和追求的一个的方向。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北方人,具有北方人的特点和审美取向,喜欢的艺术气质也是豪迈雄壮之气,尤其钟情于北宋时期李唐、范宽的山水画。后来到浙江中国美院进修,反复临摹了多张《溪山行旅》和《万壑松风》,其中26岁临摹的两张,我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我在研究传统上下了很大工夫,尤其宋元时期的作品,做了大量的临摹和研究工作。当然,我取法的方向与我的审美取向一致,基本上,我觉得我的性格很适合于那种大山大水的性格,追求一种博大沉雄浑厚的境界,如元代的王蒙、沈周。在创作中,我也有意识的把这些想法融入到我的绘画当中去,我的画面不能空,一空就缺少力度,不能简单,简单了就缺少意趣和内容。如何使作品的画面更丰富充实,更有神秘感,这就要靠平时技术的积累和自身修养的积淀。至今,我的山水还是沿着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这条主线走的,不过在此基础上做减法,更注意虚实的变化,不面面俱。我觉得做减法应该是对艺术品质另外的一种意境的牺牲,在繁复的作品当中寻求一种空灵,以及笔墨的顺畅感。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的创作手法,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请您谈谈在吸收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您如何摆脱程式,寻求突破?
曾先国:好,这个问题是每一个艺术家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老抱着自己固有的一套程式化东西就永远也走不远,历史上很多有才华的画家都是这样。我觉得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要不断的总结自己,自我突破。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笔墨有所研究,学习古人,另一面要深入生活多写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从生活中寻找笔墨的新语言。当然,无论是研古还是创新都需要有自己的艺术主张,需要全方位的知识积累,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
    我解决绘画的程式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深入生活,不断的从生活中获取营养,从写生中寻找新的技法、新的感受,这是比案头工作获得更自然、更直接的创作的媒介。我基本上不画硬笔速写,全是拿着毛笔写生。我觉得水墨写生最大的好处是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毛笔接触纸面,很多鲜活生动的景物,马上被记录到你的作品当中,所以他们看到我这几年的一些写生作品都感到很新颖,觉得我的写生要比创作还好。为什么呢?我觉得这源于写生时激情的迸发,所谓物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这几年写生的感悟,我觉得我的作品之所以有所突破创新,完全是得益于传统和写生相组合的结果。


记者:写生使您的创作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感,对山水的描绘不是客观的再现,而是通过感悟生活,融入您的感情,把它进行艺术性的再加工。
曾先国:我的写生作品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的东西,生活中的情趣使我的画面和观众、和时代拉近了距离,感觉更亲切,更适合于时代的审美要求。所以说,我觉得一件好的作品不是说你画的让人看不懂,或者故意搞成形式感的东西就是好,追求一种超现实,不是说艺术不可以那么去做。就如齐白石作品,雅俗共赏,似与不似之间,这个境界看你怎么去理解。看似平凡的场景,但是经过我的艺术处理,艺术表达和感悟,就超越了现实,无论谁看了都认可这个作品,这才是好作品,像陆俨少、李可染、潘天寿这样的大师,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还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所以说好的艺术家他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建树,不断的从自己的探索当中一点点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这是很重要一条。


记者:曾老师,中国山水画非常注重传承,想了解一下您的山水画是如何对传统取法的?
曾先国:元人的绘画风格对我影响比较多,如王蒙、倪云林,还有黄公望。清代像沈周、吴镇等,包括石涛八大,我都喜欢,借鉴了很多他们的东西,不仅临摹,还经常翻画册,读画,在读画的过程中寻找绘画的灵感。


记者:有句俗话叫“笔墨背后是文化”,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绘画之余您如何度过您的学习时间?
曾先国:我学习时间不够,一直从事行政工作,担任一些行政职务,所以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因此要多补课,多看古人的经典著作。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文学、艺术画论,画史等等,总之要在诗、书、画、印等各方面都要提高对艺术的认知度,提升自己的修养。艺术家不能瘸条腿走路,不能光画画,要像历史上的大家苏东坡、董其昌那样具备全面的修养。所以说这几年一有时间,就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这也是我自己目前所欠缺的东西。


记者:您太谦虚了,您曾为国务院创作的巨幅山水,参加巴黎的中国美术周,上海峰会把您的山水画作为国礼,并且最近日本的村山富市首相还颁给您一个大奖,这些都说明您在画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曾先国:这都是过去时了,这只是对我艺术探索道路的一种奖赏和一种鼓励,我觉得好的艺术家不能只关注过去。有了一定的成绩,别人请你过去作画,这个很正常。但是艺术家真正追求的应该是艺术上探索。所以我觉得无论为谁画,在哪画不重要,关键在于你自己知道你的艺术追求是什么?


记者:近几年,青岛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的画家,着眼于未来,您作为青岛画院院长,在培养和挖掘后备人才方面是如何规划的?
曾先国: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好,一个地区的发展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在依托老先生的基础上,推出新人。因此我接任院长以后,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能更多的培养人才、推出人才,其次就要不断的吸纳人才。因此我在2010年举行了全国招聘,特意从北京请了很多专家当评委,像范扬、满维起、孔维克等。经过几轮的筛选,选了三人,最年轻的当年才28岁,最大的34岁。因为是全国选拔,许多领导也有推荐人,当时承受了一些压力,最后还是按我们的标准进行了。现在他们都成了市里的拔尖人才,在全国大展上都获过奖。因此,无论是从画院的梯队建设上来说,还是年龄结构上讲,老中青都有,得到了完备的充实。


记者:您不仅在培养人才上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对画院的硬件建设,对画院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您能就这方面谈谈吗?
曾先国:现在画院的办公楼是85年建成,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历史了,画室很小,也没有展厅,只有一个创作楼和一个小办公楼。我接任院长以后,总想改变一下,于是在市委领导的支持下投资了将近一个亿来搞硬件建设,新的展厅、画室接近一万平米,有车库,还有创作楼,办公楼,艺术馆,沙龙,什么设施都基本配套了。我觉得有了这么个平台以后,青岛画院今后发展就是顺时针了,有了平台以后就可以不断引进更多的画家,青岛画院也可以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您做的这些事确实为画院做好了长远规划,也为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充分体现了您作为领导的责任心。
曾先国:我觉得在其位就应该谋其政,一是抓建设,二是抓业务。我担任院长以后,历史上第一次将画院在职画家的作品推到中国美术馆进行展览,这是2010年的事。那个展览在北京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效果非常好。大家通过这个进京展,也激发了创作欲望,推出了很多精品。
我觉得我这一任院长总要干几件事,这是责任感要求你这么做,你要不做觉得心里过不去,总觉得那种干法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我觉得一个人还是总要有点想法,有点追求好。有点追求,你可能做了以后更加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是你平时都能得到的,这是我的一种体会。


注:本文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荣宝斋在线的立场,也不代表荣宝斋在线的价值判断。

渤海郡男 发表于 2015-7-31 16:12



春云翠秀图 136x68cm 2015年


空蒙烟雨图 136x68cm 2013年


烟云禅音图 136x68cm 2015年

渤海郡男 发表于 2015-7-31 16:13



空濛烟云图 136x68cm 2015年


烟云鸣壑图 136x68cm 2015年


林泉丘壑图 136x68cm 2013年

渤海郡男 发表于 2015-7-31 16:14


云山叠翠图 136x68cm 2015年


青岛栈桥


青绿山水 50x50cm 2010年

渤海郡男 发表于 2015-7-31 16:16



青山绿水图 136x68cm 2015年


秋泉蕉屋图


秋山禅寺图 136x68cm 2013年

渤海郡男 发表于 2015-7-31 16:17



长春祠烟云 136x68cm 2013年


秋山隐逸图 136x68cm 2015年


秋山隐逸图

渤海郡男 发表于 2015-7-31 16:18



秋云鸣泉图 136x68cm 2015年


溪山积雪 50x50cm 2014年


溪声夜雨

君德如玉 发表于 2015-7-31 19:57

{:1_277:}{:1_277:}

聚懷軒(丁炯怀) 发表于 2015-7-31 23:01

{:1_277:}{:1_27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荣宝斋在线】当代名家访谈——曾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