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6-3-31 19:02

书法家真的“严重过剩”吗?!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纠正了过去经济至上的观念,因为经济强大了不是真正的强大,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文化的强大又体
现在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上,我想,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的精神境界的人群组成的。和谐的精神境界离不开现代的知识教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艺术修养。所以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也要从建设和谐的精神境界做起。建设和谐的精神境界,不仅要让更多的人接受现代知识的教育,也要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和浓郁的艺术氛围。艺术对和谐社会来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艺术陶冶人们的灵魂,艺术也提升生活的精神质量。今天我们的社会还缺乏足够的艺术氛围,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接触艺术、热爱艺术。我以为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艺术的精灵会得到更多。但最近在报刊上读到一条“今天的书法家严重过剩”的新闻,我却感到了震惊。

  据这条新闻报道,有人在权威的书法刊物上撰文说,现在的书法家实在太多了。文章算了一笔账,从中国书法家协会算起,一直到地县级的书法家协会,其会员加起来有数十万之众,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不小国家的全部人口,因此是“书法家严重过剩”。但我想这样的计算是成问题的,数十万之众虽然相当于一个不小国家的人口,但若以中国十三亿人口相除,也不过万人里面两三个书法家而已,这难道也算多吗?更重要的是什么叫做“过剩”。我知道商品能够过剩,因为供大于求。我也知道劳动力能够过剩,因为社会没有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可是书法家并不是一种社会职业,不代表一种社会需求,这个称号顶多是社会对一个人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的承认。一个社会有更多的人热爱书法艺术、擅长书法艺术,有助于全社会的艺术氛围的营造,又怎么会出现“过剩”的恐慌呢?当然,“过剩”论者有其理由,就像该文所认为的,许多习书法者不是为了书法艺术,而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书法家会员的名分,因为“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工具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许普遍存在。现在许多家长也把艺术当成“望子成龙”的捷径,逼着孩子学习一门艺术,但不是为了让艺术陶冶孩子的心灵,而是指望艺术为孩子找到好的出路。康德老先生早就指出了美是无功利的,因为美的无功利性,人们才会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精神的享受,使心灵得到净化。在宁夏,我被当地的一批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所感动。他们生活在贫困的固原地区,生存都很艰难,但他们组织起了业余文学社团,文学为他们打开一扇精神的窗子,使他们的精神更加丰富多彩。虽然他们极少成为专业的文学家,他们至今还生活在贫困的土地上,但能说他们热爱文学是无意义的吗?若从无功利性的角度看,文学对他们的意义太大了,因为文学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如今的社会习俗虽然把艺术当成非常功利的工具,虽然人们难免抱着很功利的目的接近艺术,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艺术的审美本质。因此如果我们的社会有数十万之众的人想当书法家,这实在是书法艺术的幸事。我相信,他们在与书法艺术的亲密接触中,会

  逐渐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从而“化去杂欲”(荆浩语),也会有不少人进而迈入“抒胸中逸气”(倪瓒语)的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真不知“书法家严重过剩”的担忧从何而来。

  说穿了,是我们的一些文学艺术家协会和文学艺术机构有了太多的“功利性”的杂念,才会对越来越高涨的群众性的艺术热情怀有一种恐慌心理。所以,首先要在这些文艺的领导和组织机构中去除“功利性”杂念,否则,我们的文学艺术就难以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

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6-3-31 19:06

书法家严重过剩?

关键还是要改变各级“书协”定位模糊的怪现象,使它回归社团的本来面目和正常功能,社会各方面也要用平常心看待它和它的成员。

  前不久,我在《文汇报》看到一个大标题《当前各地书法家严重过剩》,不禁吃了一惊———难道中国的书法如此发达,连书法家都会严重过剩?读下去,才知道是记者报道书法评论家小舟最近在《书法》杂志上发表的评论。

  据称,我国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证持有者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不小国家的全部人口。

  小舟还批评“展览之路拥挤不堪”,不少人为了成为“书协会员”,追风赶潮,投师访友,进不了国展,进省展、市展、区展、镇展。再批评“各级书协不断注水”,各级书协的一些头衔,还被作为礼物送给与书法不相干的企业家和领导干部。

  这位评论家对各级书协存在的弊病所作的揭露和批评,我完全赞成。但将这一切归咎于想当书法家或成为书协会员的人太多了,以致“书法家严重过剩”,却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我不敢苟同。

  是真的书法家多了吗?

  我看未必。全国和各地够得上称书法家的人究竟有多少?有几个称得上书法大家?有几个有国际或全国性的声誉?有几个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这样的书法家难道还怕多吗?我的感觉倒是现在一些自称或被称为书法家的水平实在有限,有时见到前人在档案或史料中留下的墨迹,有的不过出于一般抄手,或出于寻常学者,却胜过如今的某些书法家。我们一些该挂上书法作品的场所却没有出现,该用手写的地方往往都是打印,甚至还不如韩国、日本。还有的书法家连基本的文史知识都不懂,我亲眼读到评论书画的文章中出现“王义庆的《说世新语》”

  (不知“临川王义庆”是指刘义庆),亲眼在上海火车站软席候车室挂着待售的“书法作品”中见到“诗雲”(应为“诗云”,以为“云”字当作繁体)。真的书法家多多益善,怎么谈得上过剩!

  是自称书法家的各级书协会员太多了吗?中国有13亿人口,不用说数十万,就是数百上千万,也不到总人口的数十分之一。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史、至少三千多年文字史和书法史的泱泱大国,有数十分之一的“书协会员”或书法爱好者,何多之有?

  至于书法展览,我的感觉也不是太多了。试问,在一座大中城市中,经常性的书法展览有多少?其中高水平的展览又有多少?公众是否想参观时就观赏得到?至于商业性展览,更不必担心,真的多了滥了,展品就会贬值以致无人问津,无利可图的商展,无论作者与展商都不会加入的。

  其实,应该批评的是目前的“书协”制度。本来,“书协”不过是由爱好书法或书法达到一定造诣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只要依法登记,就能自由活动。无论它发展多少会员,选多少副主席、常务理事,外界都不必干涉,也不用承担责任,更不必承认其相应的社会地位或学术地位。如果要维持自己的声誉和地位,自然会严格入会条件。如果只是自娱自乐,人多些又何妨?如果想牟利,主管部门会依法监管。如果利用团体招摇撞骗,自有法律追究。书协的活动经费应该来自会员,或者自己寻求资助,政府不必补贴,更不必给其负责人或会员予相应的职称、级别、待遇。如果该会从事学术研究或公益活动,可按正常途径申请经费补助。

  至于它的成员或负责人是否够得上书法家,那是应该由他们的作品及行为来决定的。要是有人被某人名片上的头衔吓唬住了,那只能怪你缺乏常识,少见多怪。

  所以关键还是要改变各级“书协”定位模糊的怪现象,使它回归社团的本来面目和正常功能,社会各方面也要用平常心看待它和它的成员。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葛剑雄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3-31 21:42

是水分的过剩,不是书法家的过剩,中国书法有希望,没奔头,有玩意,没道理,有意境,没品位,现状使然,大量的事实即将证明,时间大约在冬季

散之草 发表于 2006-4-1 18:56

清除垃圾混混期待更新

散之草 发表于 2006-4-1 18:59

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来临啊

梦草堂 发表于 2006-4-1 21:31

水分多在:“官僚书法家”、“明星书法家”、“企业书法家”------

hm-807 发表于 2006-4-5 10:23

书法家的标准是什么?用称称,还是斗量?既然无,何来过剩?

yuzhi 发表于 2006-4-5 20:08

书法家的头衔就像就像时下的经理一样,满天乱飞,不过这种现象在其他业界,比如绘画,也都存在,所以书法家们大抵不必悲伤。

不高居士 发表于 2006-4-7 14:44

真正的书法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penvag 发表于 2006-4-10 11:01

书协会员同书法家的概念并不一致,如果一入协会即成家,家也太无内涵了。
吾以为只有传世者才为书家。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家真的“严重过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