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荆藤 发表于 2015-7-8 15:36

也说《淳化阁帖》为什么没有收录颜真卿?

本帖最后由 红荆藤 于 2015-7-8 17:39 编辑

  近日观《于明诠书法碎语》有云:从王羲之到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的缩影,明白了两者的关系就明白了传统的实质。褚、虞、欧皆是二王正传,但绑在一起不及一个颜,颜不学王,但真知王。宋太宗花十几年功夫编了一部《阁帖》,目的是立标准,实现二王的“君临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正确导向”。所以,不可能把“不学王”的颜真卿编进去。或曰,王在前颜在后,且王在颜的时代名气大,颜岂能不学王?如果这样,问题是从传世资料看,颜的行书与王比,用笔、结体乃至点画形态全不搭界,可以说面目全非,可否有如此学法?若承认这也是一种学法,且是成功的学法,那么《淳化阁帖》为何不承认这种学法?相反,千年书法史又为何如此厚爱、褒奖这种学法?竟把颜列为二王后一人,我们今天又该不该容许这种学法?由此可见,尽管临帖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学古人自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古人学习古人的方法。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    从现有资料看,《淳化阁帖》确实没有收录颜真卿的作品。那么,《淳化阁帖》为什么没有收录颜真卿作品呢?
  首先,应该看《淳化阁帖》所收录的帖是指什么。帖,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帖字从巾,为形符,表示书写材料是缣帛。从占,为声符,汉字从占声者多含小意,帖的本义就是小作品。《淳化阁帖》以帖为名,所收作品绝大多数是小幅尺牍。帖学,是指研究法帖的源流优劣以及书迹的真伪等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魏晋以下法帖的书法学派,与“碑学”相对。帖学有“学晋”“晋唐行草小楷”“主要学阁帖”等三种基本含义。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帖学以手札、书信为主,多忠实于原迹,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写字风格。
  其次,看颜真卿的作品哪些是帖可以收录。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8种。现存的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帖》,《东方朔画赞》等。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愤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与颜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称为“颜书三稿”。可见,就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看,大多为碑和文稿,符合《淳化阁帖》收录对象的手札只有《刘中使帖》。而《刘中使帖》最早藏于宋宣和御府,晚于淳化一百多年,宋太宗命制《阁帖》时,《刘中使帖》未能收集到也未可知。
  因此,《淳化阁帖》没有收录颜真卿,并不能理解为宋太宗所立标准,排斥颜真卿,而是颜真卿作品以碑、稿为主,都是大作品的缘故。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阁帖》用六、七、八三卷专录王羲之,但也没有收录《兰亭集序》,象怀素的《自叙》、张旭的《古诗四首》也未见录(据本人现有资料)。
  再者,颜真卿也不是不学王的,直接的证据是他曾向张旭学书,此怀素《自叙帖》有述,且有《颜真卿述张长史书法十二意》可佐,而张长史的书法源流亦是二王。

放鹤晴翠 发表于 2015-7-10 10:12

拜。拜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说《淳化阁帖》为什么没有收录颜真卿?